汪光旭 淡墨江湖一盞茶

2023-07-23 08:45:39 字數 6708 閱讀 9126

淡墨江湖一盞茶

文/汪光旭

最早見到茶葉,是在供銷社的櫃檯上。一排平底、斜口玻璃瓶中裝著不同品種的水果糖和茶葉,瓶口如碗口大小,以大約45度夾角朝著售貨員方向。方便取貨,也留給顧客更寬的視角,方便顧客看清瓶內貨物。裝糖塊的瓶子,有時候敞開著,茶葉的瓶口卻像是永遠都被塑料蓋子「關」著的。那時年齡還小,偶爾羞羞地去買一顆糖塊吃,順便也認識了茶葉。

本來不喝茶,是茶伴著愛情一起走進了我的生活。20歲旁邊的某一年,同在乙個單位的閆阿姨給我介紹物件。不巧的是,兩人只見面一次,交談不過十幾分鐘,幾天之後,女孩就被單位派到河北學習去了。一去就是一年多。在包括閆姨在內的極少數知情人看來,這事八成已是「黃湯」了!卻不知像買體彩獎票一樣,「一見鐘情」這個特殊獎項,有幸被我給悄悄的撞上了!那十幾分鐘後面,緊緊相連著的,是我們的今世今生!

其實,閆姨的女兒與我今天的老婆是閨蜜,閆阿姨的本意主要還是為了給她女兒的閨蜜找物件,和我並不很熟絡。「女朋友」去學習之後,一切「靜音」,似乎從來就沒有過介紹物件這回事。乙個遠在千里,他們問不到,乙個雖近在咫尺,卻又不方便過問。直到學習結速,人返回到單位,我們已經悄悄收穫了一大摞書信,並且肯雙雙出現在眾人面前的時候,「女朋友」的閨蜜和身邊的同事們才如夢初醒、大跌眼鏡。笑著、鬧著開始來圍攻她。嗔怪著「罵」她,重色輕友,說她是保密局出來的特務。

沒有刻意想著要隱瞞什麼,真誠、自然、含蓄、內斂。那個時代,愛情生生髮發的軌跡常常就是如此。

第一次去女朋友家,心裡有點緊張。據說「準岳父」不怎麼喜歡我。工作上的接觸留給老人家的印象不夠好,他覺得這個年輕人固執、刻板、傲慢、不靈活。他指出的這些缺點,和提出的批評,我倒也願意接受並改正,問題是這些缺點,並沒有一種開關可以在「咔嚓」之間就把它關掉、就讓它不存在了呀!感覺有一點點無奈和無辜。進退兩難中,是愛情的鞭子,輕輕打著乙個不知所措的大男孩,走進了那扇木門。

本來就不善言辭,此一時刻的我,如臨大考、如芒刺在背、也正如「泰山」壓頂!我拿定了主意,你問到什麼我才說什麼,以不變應萬變。就當我是一塊豬肉、狗肉,上了你家砧板,你想怎麼剁,你就怎麼剁!

豐盛的午餐過後,「聊天」的時光顯得漫長。方桌上有點心,有茶水,聊的不順暢的時候,吃點心肯定是不妥當,我就喝茶水。喝完一杯便有人倒,倒罷一杯就有人喝。似乎是香茗遇到了知己,卻不知是可憐人兒為逃脫尷尬,慌不擇路時遇上茶。

這天晚上,乙個整夜翻來覆去沒有睡著一覺。前半夜還盡力在說服和寬解自己,快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腦,不過就是前途未卜的一場戀愛麼,不至於就激動的睡不著!後半夜則開始有些荒神,以為是突然間身體出了什麼奇怪的病症,又惶恐著不敢聲張!甚至還在胡思亂想中,把目前的狀況,和**前蛇、鼠動物的異常表現聯絡起來,擔心「明天」,可能就已經不再是明天。一直在不安、無奈、焦慮中眼睜睜熬到天亮。

當時誰也沒告訴。好久之後終於明白,那個不眠之夜,都是茶葉惹的禍!有叔叔輩的朋友解釋說「酒是忘憂君,茶乃不夜侯」。你那是「醉茶」了!不曾想到,平淡之中有奇巧,山水醉人,酒亦醉人,一杯寧靜、淡泊的茶湯竟然也暗含著如此奇妙、深厚的力量!從那時起,我開始看重茶、琢磨茶、了解茶,也同時喜歡上了喝茶。

膚淺的認知中有這樣一些茶。

一是:本真的茶。

它是習慣分類方法:發酵、半發酵、不發酵茶;或者綠茶、青茶、紅茶、黑茶、白茶、黃茶的總和。

天門的黑磚、西湖的龍井、福建的大紅袍、六安的瓜片、雲南的普洱、商南的炒青統統歸屬於它們的部下。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可以尋覓到的,關於茶的資訊,最早,大約有三千多年。早先稱呼它的文字是「荼」(tu)。它以藥的身份從神秘、遠久的莽莽叢林走進百姓生活。它的清火、明目、提神的藥用功效,在逐漸受到人們的廣泛認知認可和喜愛之後,終於演進為既能牽手油鹽醬醋,又能暢行官府廟堂;既可傾心前門大碗,又可放任王侯玉觴,的伶俐尤物。飲三江五湖,千泉百井,走奇峰峻嶺,海角天邊,功成名就時,已為「茶」。

茶和中國人的生活起居水**融,和江湖遠近的禮儀親疏絲絲入扣。「坐!請坐!請上座;茶!上茶!上好茶!」自**間百態的說明書。簡單明瞭,生動深刻!

我偶爾也喝一點點帶有這「尖」那「豪」的高貴茶,並能在朋友的引導下找到「栗香」或「花香」的味道。但真正喜歡喝的還是那種大葉綠茶。重重的苦澀中帶著微甜的清香,那是茶的最本真、最慣常、最誘人的味道,也是生命和生活被即興描摹時的顏色!乙個約十五公分高,七、八公分粗的玻璃杯中,舒展開來的茶葉和水各佔一半,每天一杯,從早到晚。服藥、漱口都是用它,一直到把茶的味道喝成負數。

有善良的人提醒過:茶是解藥的呦!而且這茶又那麼濃。我卻不願意有心思去把問題想得更加過細,只是彷彿在心裡隨便應道:茶,它也是藥矣!

茶可解藥之類碎碎鎖鎖的事太多。何必要牽牽念念著去把生活的環環扣扣、絲絲縷縷都考慮的細細密密、妥妥貼貼呢!「解」就解吧,有解開的,就一定有解不開的。反之,有解不開的,沒準就有能夠解得開的。心中若存浩然氣,便一定能夠彌補上被茶葉所解掉的那點藥性,活的更加晴晴朗朗、通通透透、平平展展、利利索索。

茶葉的故鄉,不缺少茶的故事。最大的故事,定當首推茶聖陸羽和他的《茶經》。不須多講,卻人人知道。茶的經典在中國。

最親切的故事,也必是茶馬古道上那經年的清脆鈴響,和曲曲折折、驚心動魄的愛恨情仇。

親身經歷過的茶故事,有在南方某地拿著筷子在加有黃豆、芝麻和水果的碗裡,吃「甜茶」的回味與嚮往。有在青海的湟水岸邊,就著「鹹茶」吃湟魚的詫異和感動。有當聽到那人說:「如果說人生如茶,煎熬便是一種成就」時的點頭又搖頭。

還有乙個在時間上稍遠,距離上有點很遠的和茶有關的故事。那便是,現如今看上去驕橫跋扈,不可一世的美國鬼子,二百多年前在被英國人殖民的時候,也不過還是一副做事猥猥瑣瑣、偷偷摸摸的孫子相!美國人在他們的「獨立戰爭」之前,曾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342箱茶葉偷偷倒進波士頓海,遭到英國**的追究,從而導致戰爭爆發,才催生了獨立的美國。這個時期也正是東印度公司與中國茶葉**頻繁交往的時期。中國茶葉,在推動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程序中,起到了一次導火索、助推器的作用。

二是:哲學的茶。

常聽有人說:「茶禪一味」。此言輕易地就把茶拉進了哲學。因為「禪」當屬哲學的範疇,茶禪一味,便生出哲學味道的茶來。

禪到底是什麼?聽中學的老師講說過,是「靜思」。也有追隨者和**者解讀說:

是征途上累到極點的時候,身體在路邊草叢中的「大」字平擺;

是天高地厚之間的一縷游絲;

是靈魂原野上的一束光亮;

是春風裡的,月下枕上一部書。

這些概括均讓人覺得,那禪正在虛幻中縹緲,連影子都不知道是什麼樣子,更難說好「禪的味道」是什麼。而茶,那自然就是茶的味道!常常覺得,現實中一些人是在打著「茶禪一味」的幌子去謀求什麼別的東西。

許多大大小小的老闆,都必有乙個大大的根雕茶海,或紅木、桌式茶海;有一套精美的茶具。他們的長相、做派都好像是茶的朋友、茶的親戚。仔細瞅瞅,是賣茶葉的,是裝斯文的,是瞎跟風的。倒是口中不怎麼說「茶禪一味」的那些人,才是踏踏實實地喝茶、做事的人。

春天的毛尖茶竟然買到兩千多元一市斤,**符合價值規律。卻供不應求!賣地好得很!是不是「禪茶一味」幫了忙:你若不買,你懂得禪嗎?他若賣便宜了,茶裡還能有禪的味道嗎?如若不喝**格的茶,能顯得有文化、有品位嗎?而且需要喝這種茶的人往往是不需要親自去買的。蛇有蛇路,鱉有鱉路,茶葉也有它的路。真正掏腰包的就「倆人」:乙個狗腿子、乙個沒錢人。

禪,如果有,也一定是優雅的、是頂尖而稀少的。如果像牛毛一樣多的人、像燒火棍一樣黑的人都在講禪,禪還是禪麼?是蘿蔔!

相信也一定會有入茶的禪意,或禪意的茶香,但那卻又只能是鳳毛麟角般的存在。在高處、遠處、神聖處;在深邃、幽靜、無喧囂的地方。紅塵滾滾,望而生畏!

突然想起,**喝完茶,把茶葉抓出來放進嘴裡吃掉的故事。覺得那其中或才極含一種豪邁、恣肆的禪意!那不是文禪是「武禪」。茶被嚼碎了,沒有了,消失了,進入了空曠無邊的、至簡至甚的寧靜。這個寧靜,便是茶與禪相互留給對方和世界的無聲迴響;是真正的茶禪一味的淋漓渲染!

同時想起那首圪梁梁上起飛的民歌《東方紅》,一首無關風月,不問茶禪的歌,竟也像茶一樣,能壯人精神,給人力量!

三是:蓬勃的茶。

退休幹部,原縣**辦主任李健信,講過發生在他身邊的,這樣乙個故事: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商南縣縣委書記宋建勳,下鄉途中被老百姓攔車「告御狀」,告狀的事由是:當地供銷社的售貨員,把茶葉賣給張大膽兒、賣給陳半仙兒,就是不賣給我。縣老爺你千千萬萬要替小民我做主!

這樣的事情現在說起來,可能有人會問:是真的嗎?這點事也告狀,有病吧!但它卻真的是「真的」!那個年代實行計畫經濟,茶葉是用乙個個約五十公分見方,內鑲錫箔和防潮紙的三合板木箱裝存,按計畫渠道,由南方省區運到北方的。不是經常有貨,有些地方,一箱茶葉,一年到頭買不了幾斤幾兩。啥時買完啥時算。北方人的概念裡,根本就沒有「今年新茶」這一說。還有的地方,貨到了,開啟一箱,早去的買到了,晚到的可能就沒了。絲毫也不排除售貨員優親厚友的可能性。

攔車告狀那個地方的老百姓尤其好喝茶!家家火塘上都掛著乙個黑黢黢的吊罐,天天天不亮就開始煮茶,罐有多深,茶有多滿,煮出的茶湯苦澀到難以入口。而當地人喝足了這樣的茶,不用吃早飯,可以直接下地幹乙個上午的農活。茶,就是他們的筋骨、血脈和生命的支撐!告狀的事情可是不小!

不曾想到的是,告狀遇到了乙個好官,好官聚攏了一批好人,這一狀歪打正著,竟然就成就了商南茶葉未來天地的一片錦繡!

宋書記是乙個有理想、有擔當,把百姓疾苦繫掛在心頭上的人!從鄉下回城,就找來農業局局長詢問和謀劃在商南種茶的事情。當時從西北農業大學畢業,分配到商南的張淑珍等人也在關注茶葉的引種,隨即便成為了這項事業的主力軍。

陸羽在《茶經》中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清楚表明,茶葉本來是生長在南方的。商南歷史上沒有茶園,沒有茶樹,張淑珍等人從南方購買回來的茶籽、茶苗,在這裡也是經歷了幾次三番和十年生死的磨難,才逐漸適應、成長、並發展起來。如今,商南縣所在的北緯33度,已經成為中國大茶園最北端的,林茶相伴的,特色、優質茶葉產地。茶葉已慨然成為商南的富民支柱產業,種植面積達到25萬畝,每年,茶農可戶均增收5000元。實現了公司、基地兩聯手;「科、工、貿」齊發展;採摘、加工、銷售一條龍,的乙個個階段性目標。86歲高齡的張淑珍,則由乙個充滿天真和理想的女大學生,變成了一位豁達、慈祥的茶奶奶!更成為了商南農民心中的茶神。她用畢生的精力和心血實踐了自己的諾言:「一輩子做好一件事」。這件事是:讓生命燦爛,讓茶香蓬勃!

一件事、一輩子。簡簡單單,振聾發聵;踏踏實實,氣勢如虹!

四是:吟詠的茶。

在老一代人披肝瀝膽、艱苦創業的輝煌裡,新的歌聲又在響起。鄉村振興的歷史浪潮拍打過來,在商南形成了「茶旅結合」的最新篇章。今日商南的決策者,把金絲峽五a景區及輻射區,和商南茶葉這兩大優勢品牌巧妙地結合起來。籌措資金,調配人馬,在鬆散於東、西、南、北各處的茶園之間,連通柏油馬路。在茶山上設亭台、造樓閣,鑄銅人,種鮮花,打造公園氛圍。把高約10公尺的玉雕茶仙子,請上高高山峰。把幾噸重的、可以汩汩流水的大茶壺「無端」地懸掛在了茶山頂上白雲間。在某些茶園與茶園之間,因土壤品質和種植條件相對較差,不方便使相近茶園連片連塊的地方,則實行挖山填土,埋設噴灌管道和設施,「再造」宜茶新山川。他們正在,用跨越的思路、務實的幹勁,經典的手法把乙個更新更美的商南獻給未來。

過去的宣傳語說的是去「登茶山」,今日的新意像是去「觀茶海」。先前的茶山成了元素、成了區域性、成了拐彎處的一角,往日的茶園成為了一點一滴、一掬一捧,靜靜匯入茶的海洋,化作了綠的翡翠,綠的波濤,綠的蒼勁、綠的光芒!盛裝的萬畝「茶海公園」霸氣出場,統領了座座茶山;驚豔了遠近遊客。成了商南人「心上的羅家」;成了看不完、看不扁、看不夠的人間仙境、世外桃源。「商山名利路」上,又盡情優雅著茶的功名。

茶園的開闊處見闖王寨下跑馬場,茶園的皺褶裡觀奇山秀水上蒼坊。

茶園的溝底,有紅廟灣裡的一池一池紅菡萏;茶園的梁上,是白玉崖畔的一架一架白流蘇。水上了山頂兒,電到了山尖兒,茶園渴了,鐵皮櫃裡擰開關兒,柏油馬路陪著白雲聊大天兒!莽莽茶林,辯不清疆界望不到沿兒。茫茫茶海,到處是源頭找不到邊兒。不遠處的商南縣城,二十層、三十層的樓房櫛比鱗次,卻又不過是茶海公園在這個方向上的過度和點綴。樓的那邊還是風景、還是畫,還是故事、還是茶。踏進商南的土地,心就在茶香中浸染,人就在茶海中穿行。

站上玉雕茶仙子所在的山頭,雲在繚繞,景在參差;人在忘情,風在慨嘆。放眼望去,山川旖旎,峰巒疊翠。秦楚風韻,錦繡無邊。宣傳茶海公園的那些恢巨集大字「秀插雲霄如玉筆」,延綿矗立在從南到北的逶迤山尖。那一瞬間,我的心中亦然有了一種遼闊、博大的充盈和感動!我不禁放歌而和:我愛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

鄉村振興鼓舞了商南人這大的視野、大的格局、大的襟懷、大的手筆,因茶興業。大戲羅鼓緊,紛呈在路上。

是天地靈氣的滋潤,是勞苦百姓的耕耘,是理想使命的召喚,是時代光輝的照臨——商南茶,四美具,一盞香,是詩的味道!

陽城風雲

編輯 插圖:悠閒。

***於網路。

作者簡介汪光旭。微信名西口飛沙。商南籍。某單位退休工人。自定義:乙個平淡生活的忠實信徒;一名膚淺而痴迷的文學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