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舒安社稷,丙吉識大體

2023-07-22 13:04:56 字數 1841 閱讀 3045

*節選自《群書治要禮記》第二十一集*

全文共 1639個字,閱讀需 7分鐘)

在《群書治要·漢書》中,也記載著董仲舒向皇帝的進言,這一段話是這樣說的:「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自非大無(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專)在勉強而已矣。強勉學問,則聞見博而智(知)益明;強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還至而立有效者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惡危亡,然而政亂國危者甚眾。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由(繇)者非其道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國家即將失道或者衰敗的時候,上天就先出現災害來警示這個國家,特別是要警示這個國家的君主。如果還不能自我反省,又會出現怪異現象,對他加以警告而使其害怕。如果還不知道改變,那麼傷害和摧殘就會到來。由此可見,上天之心是愛人君的,而且想阻止其胡作非為。如果不是太過無道的朝代,上天都想扶持,並且使他的國家保全安定。事情就在於自強自勉罷了。奮發努力鑽研學問,見聞就會廣博,而才智更加高明。努力行道,德政就會一天天興起,而大有功績。這些都是可以迅速做到,而且立刻會見效的方法。

人君沒有不想使其國家安穩存在,而厭惡危亡的。可是政治混亂,國家危急的卻為數很多,什麼原因?就是因為所任用的不是合適的人,所遵從的也不是正確的治國之道。如果所用的都是奸佞之臣,危害百姓,就會導致陰陽失和,災禍也就可能發生了。如果不是按照古聖先賢的治國之道來治國理政,這個國家必然治理不好。

在《漢書》中,還記載著這樣乙個故事。講的是丞相丙吉的故事。暮春的一天,丞相丙吉外出,遇到有人打架鬥毆,路邊躺著死傷的人,車伕看到這種情景,就把馬車停了下來,他想丞相一定會派人去了解一下鬥毆的情況,然後再加以處理。但是丙吉卻不聞不問,好像沒有看見一樣,揮揮手就讓車伕繼續前行。車伕感覺到很奇怪,人命關天,可是丞相看到人死在路上了,卻不聞不問。馬車繼續前行,剛出城,丙吉看到乙個農夫正趕著一頭牛往前走。這頭牛一邊走一邊喘氣,還不時地把舌頭吐出來。丙吉看到這種情形,馬上讓車伕把車停下來,並且對乙個隨從說:「你快去問一問那個車伕,他趕著這頭牛走了多少里路了?為什麼牛會喘氣不止?」隨從對丙吉的行為很不理解,於是他就問了:「大人對剛才人命關天的事,視而不見,現在看到一頭牛吐舌喘氣卻停下來詢問。這是不是有點重畜輕人,不夠妥當?」丙吉聽了之後說:「你錯了。這個市民鬥毆傷人,這應該由地方官去處理。丞相的職責是考核這些地方官的政績。到年終的時候,奏請皇上進行賞罰。作為丞相沒有必要事事都親自過問,而應該關心國家大事。所以我不停下車去管那些打架鬥毆之類的事情。」

隨從又問:「那大人為什麼如此關心這頭牛呢?」丙吉說:「至於這頭牛的情況就不同了,現在還是春天,按理說天氣還不太熱,但我看到這頭牛卻熱的吐舌喘氣。如果是走了很遠的路,也就不足為奇了,但如果並沒有走很遠的路,而是因為天太熱,導致牛吐舌喘氣,那就說明今年的節氣不正常。如果沒有預備,恐怕會造成嚴重的傷害。三公職責就是調和陰陽。職當憂,是以問之。三公典調和陰陽,職當憂,是以問之。(此處是否為引用,需要加引號嗎?是否存在重複?)三公的職責是什麼?就是調和陰陽。牛在暮春的時候沒有走很遠的路,就熱得喘氣,這說明陰陽失調與時節不符,這是關係國家的大事,才是丞相應該關心的。所以我要停下來了解情況。」隨從這才明白過來,非常佩服丞相知大節,識大體。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兩點啟示。首先從領導藝術方面來講,強調領導者要知人善任,而不需要事必躬親。領導者的責任,是將將而不是將兵。他的職責是管理那些將,而不是具體的去管那些兵。當然「丙吉問牛不問人」,還有乙個更重要的啟示,那就是和天人感應、陰陽失調的問題有關係的。在《幼學瓊林》中講:「丙吉問牛,恐陰陽之失時。」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丞相。他怎麼樣?他負責調和陰陽的責任,對於這些天道變化的規律,五行執行的道理是非常明白的。所以看到陰陽失調,或者有一些天象的異象,他就會對政事來提供建議。

內容**《群書治要》學習網*

小故事 大智慧型 學習傳統文化 利己又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