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賞析《蘭亭集序》

2023-07-20 21:31:31 字數 1912 閱讀 5377

對美的追求,是每個人發自內心的畢生追求。美人、美景、美事、美食、美衣、美文等等美不可勝舉。何謂美文?一篇文章需要具有文字美、韻律美、意境美三個特徵即為美文。讀一篇美文可使人迴腸盪氣,中正充盈。

放眼世界迄今為止,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在漫長的歷史中,先賢們用漢字組成無數美妙的篇章,或詩,或歌,或賦,或文章。寫景使人如身臨其境,述情深達靈魂深處,詠志蕩氣迴腸,敘事跌宕起伏,恍若親臨。讀來如飲甘醇,唇角含香,韻味無窮。

今天,與大家共同欣賞美文《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晉·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作者簡介】王羲之(321年-379年或303年-361年),字逸少,世稱王右軍。琅邪(今山東臨沂)人,後移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淮南太守王曠之子。東晉書法家、文學家。

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即書法藝術,有「書聖」之譽。王羲之不僅能精通書法各體,集當時書法之大成,更在於其能自成一家,開創了具有獨特風格的王派書法。王羲之所寫的書法,代表作《蘭亭集序》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不僅是有名的書法作品,也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美散文。

寫作背景】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當時名士孫綽、謝安和釋支遁等四十一人,為禊事活動,在蘭亭宴集。與會的人士都有詩作,事後把這些詩篇彙編成集,《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所寫的序言。序,文體名,是對書籍和文章舉其綱要、論其大旨的一種文字,相當於引言。

名家點評】金聖嘆《天下才子必讀書》:此文一意反覆生死之事甚疾,現前好景可念,更不許順口說有妙理妙語,真古今第一情種。

文章賞析】《蘭亭集序》記敘的是東晉時期清談家們的一次大集會,表達了他們的共同意志。文章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於一體,文筆騰挪跌宕,變化奇特精警,以適應表現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後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敘事、寫景,先敘述集會的時間、地點。然後點染出蘭亭優美的自然環境:山嶺蜿蜒,清流映帶;又風和日麗,天朗氣清,仰可以觀宇宙之無窮,俯可以察萬類之繁盛。在這裡足以"遊目騁懷","極視聽之娛",可以自由地觀察、思考,滿足人們目視耳聞的需求。這裡正是與會者"暢敘幽情"、盡興盡歡的絕好處所。這些描寫都富有詩情畫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靜、閒適的。

後一部分,筆鋒一轉,變為抒情、議論,由欣賞良辰美景、流觴暢飲,而引發出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緒頓時由平靜轉向激盪。他說:人生的快樂是極有限的,待快樂得到滿足時,就會感覺興味索然。往事轉眼間便成為了歷史,人到了生命的盡頭都是要死的。由樂而生悲,由生而到死,這就是他此時產生的哲理思辨。他認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從而進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並產生了一種珍惜時間、眷戀生活、熱愛文明的思考。壽天、生死既是一種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規律,他在文中就難免流露出一種感傷情緒。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緒又趨於平靜,他感到人事在變遷,歷史在發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無常,時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傳後世,以承襲前人,以啟示來者。

感悟】花開一季,人活一生。或長或短,或平凡或輝煌,難一而足。但一條單程路,每一朵花只能開一次,每個人只能享受此生。不論你怎樣輾轉騰挪,都沒有回頭路,你一旦明白和接受這一點,人生就簡單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