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融 好讀書,不求甚解

2023-07-23 21:56:06 字數 3306 閱讀 6029

2023年7月1日,《解放**·讀書週刊》用一整版篇幅報道了對《美術辭典》主編徐建融(美術史論家、美術教育家、書畫鑑定家)的採訪,採訪內容涉及徐建融在美術辭書編纂方面的工作,徐建融的藝術成長之路、讀書方法以及對青年人的培養等方面。上海辭書出版社微信公號將分三次對這篇報道進行**。此為第三篇。

好讀書,不求甚解」書海浩瀚,讀書方法有三,一是博聞強記,二是精深研究,三是不求甚解。

讀書週刊:您總共出版過150多部著作、留下上千萬字的學術專著。您曾經強調,這首先受益於多讀書,您怎樣看待讀書這件事?

徐建融:我對自己身份的定位,首先是「讀書人」,無論種地時還是教書時,都「好讀書,不求甚解」。陸儼少先生曾經說過,他把時間安排為「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畫畫」,把讀書絕對放在第一位。啟功、謝稚柳、徐邦達、程十發等前輩不僅僅是書家、畫家,更是學問家、鑑賞家,可見藝壇先賢都十分強調讀書的重要性,所謂築基寬厚、學而及藝。

讀書除了實用的意義之外,更在於「無用」的變化氣質、涵養性靈,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但這種「氣質的光彩奪目」平常是表現不出來的,只有「臨大節」時才能表現出來,但「平常」常常有,「大節」不常有。所以真正「腹有詩書」的人跟不讀書、少讀書的常人幾乎看不出區別。如果平常也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才華,說明他的書還沒有真正讀通、讀透。真正的讀書人是把自己讀到書裡去,但從他的身上是看不到書的。

讀書週刊:您是如何讀書的?

徐建融:上學之前是我早期的讀圖時期,在那個年代沒有什麼東西可讀、可看,可讀的只是香菸殼子上的各種各樣圖畫,還有被稱作「小人書」的***讀到小學五六年級,知識面不斷擴大,求知慾越來越強,就開始每天讀書、抄書,因為好書很難買到,就抄寫《康熙字典》《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昭明文選》等,雖然什麼也不懂,但是很有收穫,打下了博聞強記的基礎,也打下了書法的基礎。

點選文字,即可購買。

後來漸漸由抄書轉向做筆記的讀書方法,把能夠借來的古今中外、文史哲、詩書畫等名著以及能夠買得到的如「劉禹錫」「辛棄疾」「馬恩列」等,用做筆記的方法反覆地讀。2023年後古今中外的名著大量出版,喜歡的新書見到一本買一本,一大捆一大捆地往家搬。好比乙個餓漢見到一桌香噴噴的飯菜,什麼都想吃。直到2023年,家中書滿為患,於是我開始有選擇地買書、掃瞄式地讀書,速度甚快,且不是一字一字看,而是一目十行、一目一頁地讀。後來,我又進入「讀圖時代」,專門讀大型畫冊。我讀過《故宮名畫三百種》《宋畫菁華》等,伴隨著大陸出版印刷水平的提高,不少精美豪華的畫冊都被我買回家隨時翻看。

讀書週刊:年輕時讀書和年歲大了讀書,有什麼區別?

徐建融:30歲之前的讀書都是無目的的,見到書就讀,慢慢地開始喜歡傳統,見到傳統的書就讀,再慢慢地感到欠缺了對西方的了解,有意識地借閱西方的一些經典名著。30歲之後致力於美術史論的學習,開始有目的地讀,除傳統的書畫文獻之外,也讀西方的美學名著。40歲之後開始著書,為了著書更明確地讀書。60歲之後又漫無目的地讀書以消磨時間,主要讀四書五經、二十四史,而且是從頭到尾地通讀,並做讀書筆記,用毛筆小楷書寫在箋紙上。疫情期間,我大概第5次通讀《春秋三傳》,並以畫有京劇人物的畫頁作為箋紙書寫筆記於其上,得300餘幀。

讀書週刊:每個人搞藝術或者做學問都有不同的讀書方法,孰優孰劣呢?

徐建融:書海浩瀚,讀書方法有三,如入「雞蛋倉庫」。一是博聞強記,如各蛋之形狀大小、色澤差異、分量輕重,一年可貯100枚的資訊於胸中,卻唯不食一枚。人驚其學問不得了,此學問,乃「知識」也。二是精深研究,能一一考證各蛋是哪乙隻母雞所下,血統如何、基因如何、營養成分如何,一年可完成10枚蛋的研究,亦不食一枚。人驚其學問不得了,此學問,乃「學術」也。三是不求甚解,觀其大略而為我所用。如見蛋,壞則棄之,好則食之,而於其形狀、色澤、分量、基因、營養俱不作強記研究,一年可食600枚於腹中。人未有驚其學問者,實此亦學問,「學養」也。

以武術喻學問,王語嫣、趙敏為知識型,閉關修煉的全真七子為學術型,郭靖、楊過、張無忌為學養型。優劣高下,各有千秋。

教年輕人「以大觀小」從中國美術史中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時代賦予年輕人的責任。

點選文字,即可購買。

讀書週刊:您在《美術辭典》的前言中寫到,這本書的編撰是帶著一批年輕的新人完成的,為何要帶著年輕人做這件事?

徐建融:有兩個原因吧。第一,年紀大的都成了專家,是專家就有自己的主見,主見有好的也有偏見,好的當然好,但如果是偏見,別人就很難去改變,而年輕人就相對「好說話」,可以幫助我實現以幾十年經驗教訓所形成的編撰思想(笑)。專家擅長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表達自己的觀點。辭典卻不能只寫自己所了解的內容。第二,今天是年輕人的時代,我自認為我這一代被淘汰了,許多新的東西,尤其是設計藝術領域的,年輕人懂得多,我們懂得少,甚至根本不知道。所以一部美術辭典要想跟上時代,不能不以年輕人為主要的編撰力量。

讀書週刊:這使我想到,您教書育人三十餘載,培養了許多藝術家和美術史領域的學者,年輕人學習美術史的意義何在?

徐建融:長江後浪推前浪。美術史的發展,是一種永恆的超越,同時又是一種永恆的保持,美術史的目的既時刻存在,又永遠無法達到。

中國美術史是我們民族文化遺產中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偉大民族智慧型的形象化結晶。通過對美術史的學習,有助於我們提高審美鑑賞的能力,振奮民族精神、發揚民族傳統,為建設新時代的精神文明服務。

我經常告誡年輕人,不僅要回望中國的歷史,也要展望世界的歷史和今天。從廣闊的文化史的巨集觀背景去「以大觀小」,使中國美術史的生存活力從對過去、古人的認識進入我們現在的生活興趣和價值觀念之中,賦予世界美術史中的中國美術史向當代史轉化的生命機制,使中國美術史成為一門實踐性的科學。

讀書週刊:的確,了解美術史是文化自信的**,但我們最終的落腳點應該在**呢?

徐建融:從中國美術史中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時代賦予年輕人的責任。年輕人可以結合自己的專長與興趣,選擇最能體現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理想和思想觀念的美術種類、美術流派和美術理論等,進行深入學習、研究、實踐,最終形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的藝術表達和藝術觀點。

本文原刊於2023年7月1日《解放**》經授權**。

上海辭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