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獨特而豐富的客家文化

2023-07-20 20:41:27 字數 2982 閱讀 3131

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

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

客家人宗族詩之一。

說到客家文化,則必須以客家人大本營——閩、粵、贛交界地區作為考察的核心。

中國客民史可謂源遠流長,但各地出現的客民都先後消融在當地居民之中,唯獨在閩、粵、贛交界地區形成客家這一具有獨特文化傳統的民系。要解開這一極為有趣的謎團,就不得不深入考察客家文化傳統賴以產生與延續的客觀地理環境。

可以說,客家文化最具魅力的成分均與當地自然地理環境有關。

客家大本營地區即覆蓋贛南、閩西、粵東北三塊區域,橫跨五嶺南北,均屬較典型的山區,正所謂「無客不山無山不客

在崇山峻嶺的圍護下,客家文化發展有了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客家方言的獨特性由此產生。

暖濕的**帶氣候給了人們生存的希冀與熱情,也為大膽潑辣的客家情歌提供了滋生的溫床。嚴峻而艱苦的生存環境,讓客家人擁有強烈的競爭與自衛意識。

當然,南方崇山峻嶺之中,往往是一些少數民族世代居住的家園,客家大本營地區也是如此,因此,他們的文化特徵不可避免地受到這些少數民族風俗的薰染。

正如學者們指出的那樣,客家文化與古代畲族習俗多有相通之處,這也是客觀環境所留下的烙印。

客家話是鑑別客家人最重要的標記,也是維繫客家聚落與文化傳統最堅強的紐帶。

客家諺語雲:

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將客家話作為維繫宗族血脈不可或缺的手段。不會講客家話,就被視為數典忘祖的行徑,從而遭到同宗親屬的唾棄。

現在客家地區婚姻習俗中,仍以男女雙方能否保持或學會客家話,作為能否鞏固愛情、百年偕老的標誌,如忘卻客家話,往往會引起婚變。這就加強了客家話的穩定性。正由於這一習俗,使客家人的後裔,頑強保留客家話而世代相傳,越是僑居海外,就越被強化,即使十代八代前高祖就遷離客家地區,到海外或國內非客家地區,其後裔亦可操客家話。

據學者們的考訂,客家話源於中州官話,進入大本營地區後,獨立而封閉的聚落形態,阻止了閩粵土語的融合,保持了較多的中原古音成分,形成獨立的「方言島」,因而被視為古代漢語的「活化石

不過,客家話本身也存在不同的變異問題,如畲族、瑤族等方言成分在客家話中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另如,純客縣武平縣中山就有與客家話不完全相同的「軍家方言島」等。

與客家話相類似,客家情歌也充分體現了客家人的精神世界。

為了逃避戰火與災難,客家先民不斷南遷,最後進入荒莽少人煙的崇山之中,過上遠離塵囂、回歸自然的田園生活。這使客家人的內心世界迸發出執著豪放的火花,使客家情歌洋溢著濃烈熾熱的鄉野之風。

這些情歌大多頌揚男女之間美好的感情,格調高昂,質樸悠揚。

客家山歌最有名,首首山歌有妹名。

首首山歌有妹份,一首無妹唱唔(即不) 成。

客家山歌名聲揚,首首山歌名聲揚。

句句唱出郎心事,字字唱出妹心腸。

研究客家文化的中外學者無一例外地讚頌客家婦女的美好品質,她們不纏足,不束胸,心靈手巧,堅忍耐勞,承擔著耕田、家務、養育子女、敬養老人等重任,是客家人生產生活中的骨幹。

她們同樣敢於衝破世俗的偏見,勇敢地追求美好的愛情,不惜用自己的生命與鮮血來換取自由與尊嚴。客家情歌充分展示出客家婦女的出色才華與高尚情操。

生要戀來死要戀,唔怕官司打到衙門前。

殺頭好比風吹帽,坐牢好比逛花園。

生要戀來死要戀,生死要在哥身邊。

阿哥死了變大樹,妹變葛藤纏百年。

隨著人口壓力的增大以及土客矛盾的加劇,大批客家人被迫離鄉背井,出外謀生。

前程未卜,生離死別讓無數客家人痛苦萬分,離情也由此成為客家情歌的重要主題。

送郎送到榕樹下,目汁(即淚水) 雙雙衫袖遮。

擦乾目汁問一句, (即我) 郎幾時能歸家?

送郎送到渡船頭,一條江水向東流。

哪有利刀能斬水?哪有利刀能割愁?

此外,客家民居更以獨特的造型享譽海內外,現已成為國內外民俗學界關注的焦點。

客家民居就其外在形式來看,可分為圍樓、四方樓、土屋等。

較典型的建築式樣有閩西地區的大型圓形圍屋、梅州地區的半圓形圍龍屋以及深港地區的方形四角樓等,其中永定土樓最為著名。

以今天永定為核心的閩西客家地區,到處可見奇特壯觀的土樓,有圓形也有方形,其設計之精巧,建築之奇妙,已被世界建築學界公認為獨一無二的山區建築模式,是中國民居建築史上的奇葩。

但我們更應注意到,客家民居的特徵與其艱難的開拓史有著直接的關係。無論何處的客家土樓,其最大特徵便是封閉性防禦性

每一座客家土樓都是土木圍成環形,在堅實的石基之上用生土夯成厚厚的圍牆,圍牆之上才是木質樓房。有的土樓前還挖有壕溝,樓上建有炮樓,樓壁開滿槍眼。大型的土樓往往可居住數百人。

毋庸置疑,對客家土樓而言,與其說是安居樂業的樓宇,不如稱為時刻準備應戰的城堡。

看到客家土樓,人們不由得會想起歷史上曾經風靡一時的「塢壁」,其外在形式也許大相徑庭,但其本質卻是相通的。

客家人經過長途遷徙進入閩粵贛山區,他們遇到的不僅是土著的排斥,更有土匪強盜的侵奪。在「天高皇帝遠」的荒僻之地,客家先民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保衛族人的安全。

因此,他們必須將自己的住所建設成堅固的堡壘,隨時回擊來自外界的侵害。

客家土樓展示出客家先民的聰明才智,也讓我們看到他們內心的無奈與辛酸。

本文選自《移民與中國傳統文化》

《移民與中國傳統文化》

葛劍雄 安介生 著。

300千字。

2023年2月。

三晉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