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頤人 篆刻的創新發展必須遵崇璽印藝術的傳統

2023-08-13 00:45:37 字數 3440 閱讀 3034

篆刻的創新發展必須遵崇璽印藝術的傳統

吳頤人談當代篆刻發展。

青少年時代的學藝經歷,是我現在常回憶的內容。應該說,我是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物資條件匱缺、文化資源貧乏的時候走上藝術之途的。由於時代原因,我雖出身耕讀世家,但家境貧寒,依靠姑母、姑丈的資助才完成學業,很早就肩負起生活的重擔。但我自幼及長,潛移默化中對藝術的摯愛卻與日俱增。在艱難的條件下,我自學書畫篆刻、樂理和器樂,我的藝術和閱讀的生活給了我與眾不同的人生思考和理想追求。我幸運地生活在具有文化淵源和歷史沉澱的上海,有幸獲得當代藝術大家的悉心指授,這使我的藝術追求有了很高的起點。在經歷文化劫難、大師凋零的時代,新時期的文化振興又將我們一代人過早地推上了藝術前台,自感數十年來,銘記恩師的期望,未敢稍懈,更感念時代的激勵和社會的厚愛。

我對藝術風格的尋覓確實經歷了較長的歷程。從師承淵源來說,我的老師錢君匋先生在書畫篆刻、書籍裝幀、**文學等多方面的修養對我的審美理念影響很深。我的書法、篆刻相當乙個階段呈現典雅清麗的風格,但心中並不以此為滿足。20世紀70年代中期,我陸續看到來楚生先生的書法篆刻作品,內心十分震撼。來先生雄渾豪放、樸茂奇逸的風格正是我心中的理想境界。由此心摹手追,摹寫本積稿數尺,數以千計,確實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由印及書,由書及畫,再追求漢人簡牘的粗獷雄深和大寫意花卉的氣概。君匋老師既是名師更是明師,他絕無門戶之見,對我的審美追求給予誠摯的勉勵,並提供我研究來先生的資料。

一種藝術風格的尋覓和確立,很大程度來自個性氣質的契合。但風格的形成既不是預先設定,也不是按圖索驥的複製,更不是空穴來風、一夜走紅,只能是在自我的探索實踐中不斷感悟、尋覓、完善熔鑄而成的。

我的學藝經歷雖然艱辛,但最有幸的是獲得三位藝術大家指點而終身受益。三位老師的精神境界和學養極高,不同的師承淵源給了我豐富的營養和廣闊的文化視野。君匋老師博採眾長、熔冶百家的能力對我影響至深,從弘一法師、豐子愷到君匋老師的藝術素養的積累和貫通一直是我理想中的境界。吳昌碩先生**錢瘦鐵老師的雄健樸厚、鬱勃酣暢一直指引著我的藝術追求。羅振玉先生的兒子羅福頤老師的學術研究和藝術理念,也給了我全新的認識,他的璽印和簡牘研究的成就引導我關注最新的學術成果。三位老師從不同的角度成為我學習的典範。

藝術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雖然有諸多技術含量,但畢竟不是單純的技藝傳授。君匋老師的學習方法、瘦鐵老師的創作風範、福頤老師的學術品格,有時只體現在一番議論、一次評點、幾次交談、幾封書信之中,但令我終身受益,永世難忘。

在篆刻方面,從秦漢璽印到明清流派,我都有較廣泛的學習。我或許是創作面目較豐富的印人,這顯然受了君匋老師的影響,因此在創作上努力追求藝術風格形式多樣性的表現。30年前,我50歲,首次在上海美術館舉辦個展時,即有《魯迅著作印譜》的組印作品和多種著述出版。至於**舞蹈史詩《東方紅》的組印和兩百方《福壽印譜》的創作則是更早的作品了。但在個性上,我追求奔放寫意的印風,這成為我創作的主體,與書意畫風相互映襯。同時,我崇尚趙之謙“印外求印”的理論,入印文字廣收博取,除了鐘鼎款識、古陶、封泥外,甚至還嘗試以納西象形文本入印。而漢簡刻款、入印——簡牘書體的碑刻化也堪稱我的獨到創意。70歲後,我多次到寧夏、內蒙等地考察史前岩畫,並採擷入印。在印面印款上,結合我的簡牘長跋,形成我篆刻上書畫印文一體化的格局,在印壇頗受關注。

藝無止境,努力進取,以獨特的個性和生活的傳統見之於藝術,這就是我的藝術追求和我的創作理念。

我早年除書畫篆刻的興趣外,對**的痴迷和執著甚至更甚於書畫印。後來我嘗試譜曲,至今還留有部分**作品。這乙份執著的情愫確實可以追溯到弘公一脈,也受到君匋老師的勉勖。我結識不少**界的師友,畫過油畫,一度醉心於泥塑,壺藝銘刻一直是我多年的創作內容。此外,多年來對話劇和演藝的關注和喜愛也是我文化生活的主項,也許因此影響了女兒的專業選擇。

藝術門類多方涉及,藝術生活多姿多彩,藝術的通感滋養了我篆刻創作的生機和活力。這既是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是我藝術人生的享受,使我的人生始終充滿進取的動力。

我生於鄉村知識分子家庭,親屬中從教者亦多。據一位本土文史專家統計,我自小生活過的這條江南小鎮的南街,前後竟有50多位教師。我從教40多年,又因藝術的因緣,幾十年來在我身邊始終伴隨著年輕的書畫篆刻方面的文藝愛好者向我求教,這是我平生藝術教育的淵源。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撰寫了《篆刻五十講》《篆刻法》《篆刻跟我學》及多種篆刻藝術的鑑賞和工具書。《篆刻五十講》力求深入淺出,簡潔明瞭、易於自學,前後數十次再版,成為一本有影響力的藝術教科書。藝術教育也許是我創作生涯的乙個副產品,我有幸在新時期的文化熱潮中貢獻綿薄之力,頗感欣慰。

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附邊款)

規格5cm×5cm

篆刻是以古文本為載體,以古代璽印為典範,借助書法用筆和刀法相結合而產生的民族傳統藝術。隨著專業院校學科建設的推進和大中小學“書法篆刻進校園”等活動的開展,篆刻借古開今,漸為大眾喜聞樂見,正從高雅冷僻的古典藝術發展為普及型的大眾藝術。顧名思義,篆刻應該是以古文本的“篆”為主體和刀筆相映的“刻”為主要特徵的視覺藝術。同時,篆刻也是以傳統文化為根,以古文本的藝術狀態為審美基準,以古璽印與明清藝術流派為典則的文人藝術。因此,當代篆刻藝術的創新發展必須遵崇璽印藝術的傳統,堅守篆刻自身的藝術特質。反之,不能稱之為創造,實為捏造。

我們這一代印人,用青春年華見證了改革開放的歷史,也見證了篆刻藝術在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發展歷程。願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願當代的印人在中國篆刻藝術的發展史上留下嶄新的篇章。

大愛無疆

規格3.5cm×3.5cm

神州赤子

風展紅旗如畫

經濟日報 我國機械人全產業鏈加快創新發展

今年上半年,我國工業機械人產量達22.2萬套,同比增長5.4 工業機械人裝機量佔全球比重超50 穩居全球第一 服務機械人和特種機械人持續快速發展,其中服務機械人產量達353萬套,同比增長9.6 當前,我國機械人產業發展水平穩步提公升,並加速走進生活,有力驅動了經濟社會智慧型化變革。應用再拓展 隨著新...

重磅利好!「機械人概念」迎來新發展

在訊息面上 近期,國內一家知名 機構舉辦了人形機械人高峰論壇。在這次盛會上,該機構的相關人員也明確指出,全球已進入新一輪科技浪潮,ai 人形機械人等前沿科技正處於發展的關鍵時刻。此外,我國機械人製造領域也傳來了振奮人心的好訊息。據我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團隊透露,他們與合作者成功地利用飛秒雷射微納製造...

灣穀創新發展聯盟成立,助力園區產業發展增能

9月20日,灣穀創新發展聯盟在灣谷科技園正式成立。未來,創新聯盟將成為政企之間緊密合作與共享資源的橋梁,為灣谷科技園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為楊浦區生命健康產業的創新和發展提供新的機遇。01 依託 復旦未來谷 實現科創能級提公升。據悉,灣穀創新發展聯盟重點聚焦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兩大主題,旨在加強租稅聯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