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島大黑山鄉修復海草床和海藻場,保護海洋生態

2023-08-09 12:32:41 字數 1976 閱讀 4874

平靜的海面下,一片“綠洲”正在崛起。

我們正在建設海草床,希望能讓這片裸露的海床變綠。”7月20日,在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大蒙特內哥羅南砣子島海域,山東港通工程管理諮詢***監理工程師袁江坡說。

海草床被譽為“海底草原”,與紅樹林、珊瑚礁並稱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態系統,既是海洋生物的樂園和孕育的產床,更是全球重要的碳庫,具有極高的生態價值。

近些年,受人類活動影響,全球三分之一的海草床已經消失。我國也不例外,不少沿海地區海草資源退化嚴重,海草床受到不同程度侵害。

據介紹,1平方公尺的海草床通過光合作用,一天便可產生10公升氧氣。乙個足球場大小的海草床,就可以容納8萬條魚和1億隻小型無脊椎動物。而失去海草保護的海底,會逐漸荒漠化。

近年來,長島實施了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專案,恢復近海海底海藻、海草生態系統。其中,就包括在大蒙特內哥羅島進行的兩處海草床和海藻場修復工程。

這些海草床是什麼,又是怎樣“種”在海底的?

袁江坡介紹,他們在海底種植的是鰻草,即膠東漁民俗稱的大葉藻。作為一種經典的海草物種,鰻草可以為其它微生物及藻類提供附著基。

跟陸地上種植不同,海底種草可是技術活。“這裡的海床是淤泥質黏土,一旦海草扎根時扎不穩,時間一長,成活率就降低了。”袁江坡說,為了避免被海底洋流沖走,這些海草並不是直接種在海床上,而是事先製作一批天然材質的架子,接著將海草幼苗用麻繩**在架子上,然後沉到海底。每個架子種植27棵海草,組成乙個移株單元,最後依次投入海底。

在這片海域,除直接移植海草外,還有種植海草籽的方式。工作人員將泥土和鰻草草籽混合後裝進小麻袋,再用網片包起來,然後沉入海底,整齊排列好。

經過乙個多月的生長,這些海草的成活率超過80%。袁江坡開啟了一段在水中拍攝的**。顯示,海草已經在海底泥沙中成功扎根,碧綠的海草鬱鬱蔥蔥,隨波搖曳。原本光禿禿的海底,如今已經生機勃勃。

在南庄村東岸海域,還有一處海草床修復工程。這裡是一座廢棄的養殖池,面積3.57萬平方公尺。工作人員將孢子水撒到潮間帶,讓其在潮起潮落間自然發芽生長,恢復自然岸線和周邊海域生態環境。

目前,工作人員已完成海草播種面積1.6公頃、種子108萬粒、播種單元1.6萬個;移株完成21.6萬株植株,共計8000個移株單元,修復了1.6公頃。

在大蒙特內哥羅的潮間帶上,除了修復海草床,還實施了海藻場生態修復工程。

長島綜試區自然資源局黨委委員、海洋發展科科長初文彬介紹,長島是我國大型海藻種類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長島海域是我國北方大型海藻種類最多、儲存最為完整的最後一片海藻場,科學研究價值和生態保護價值重大。但與全球其它海藻場一樣,長島海域海藻場的衰退也無法倖免。

大蒙特內哥羅海藻場修復工程分南庄和小濠兩個區域,總面積6.61公頃,包括退圍還海、海藻場生態修復。

袁江坡介紹,目前,已經通過播撒孢子水、投放藻礁塊等方式,在南庄投放95.6億粒鼠尾藻種子,在小濠投放了88.5億粒。另外,在兩處區域共移植了56.5萬株海黍子和30.1萬株海蒿子植株。 “你看,這些海藻已經發芽了,說明長勢非常不錯。”他指著**中剛剛露頭的海藻,興奮地說。

生態是立島之本,生態是興島之源。多年來,大蒙特內哥羅堅定不移抓生態保育,把生態振興作為海島發展的根基和關鍵,通過實施岸線整治、垃圾分類、汙水治理、護林增綠、科學養殖等一系列生態舉措,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互促共進、良性迴圈。

大蒙特內哥羅實施了裸露山體治理、受損島體修復以及島體植被修復工程,新增綠化面積近7萬平方公尺,整治修復海岸線5公里;實施了海草床、海藻場修復工程,種植藻類14.57公頃。全島植被覆蓋率達到80%,全島三季有花、四季常綠。海更清、岸更美,秀麗海岸真正成為海島生態的靚麗標籤。

研究表明,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之間,大蒙特內哥羅島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3358噸co2當量,因碳匯產生的溫室氣體清除量為5397噸co2當量,總排放量-2039噸co2當量。

今年初,大蒙特內哥羅島正式通過中國質量認證中心權威認證,成為煙台地區首個獲得權威認證的負碳區域,為助力長島打造國際零碳生態島、提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使命任務提供新思路、探索新路徑。(ymg全**記者 苗春雷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