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人熱情,對家人冷漠的人是原來是缺愛的人

2023-08-15 19:48:06 字數 1207 閱讀 5335

《我本芬芳》中的呂醫生對愛人的冷漠實在讓人無法忍受。他對外人很友好,但在妻子困難時卻從不會寬慰她,愛人也別想從他那裡得到一點溫暖。

這麼個有學識有能力的人居然對愛情和家庭沒有一點溫度,真讓人難以理解。

直到看了李玫瑾的《心理撫養》,我才知道,原來呂醫生**後對家人的冷血,源於小時候缺乏父母及親人的愛。

呂醫生親生父母很窮,他很小就被送給別人養,後來養父母雙雙自殺,呂就成了孤兒。

而後呂找回自己的親生父母,然而父母卻不願意收留他,只是給了他一槓子公尺。

在他被親生父母推出門外時有乙個男的同伴收留了他,他非常感激。

在他孤苦無依時,親人沒有給他溫暖,反而是外人幫助了他。

所以**後,他努力地結交朋友,對曾經幫過他的人,他都會不辭勞苦地幫忙,而對家人卻極少關心。

這使他養成了“對別人一定要好,對自家人怠慢一些無所謂”的官念。

在他被推出家門時,有乙個男的同伴收留過他一段時間,他非常感激。

有一次他的同伴去到他家做客,即使自家窮得叮噹響,他也熱情地買來雞鴨魚肉款待那人,還送布、送雨鞋、送錢給人家。

還有一次幾個農民老表去探望他,家裡的肉留了好久捨不得吃,他卻可憐別人吃不好,很闊綽地燉豬肉墨魚湯給人當飯吃,女兒小小年紀卻連湯都沒喝一口。

妻子惠才回家發現後向呂埋怨他對外人熱情,對家人冷血。

但呂一點都不會寬慰人,知道自己錯了也不認錯,只是捉了一些小魚回來彌補家人。

呂幫助別人不止一次兩次,對別人熱情好客,對同事朋友也很友好,唯獨對妻子不聞不問,動不動就怕她嬌生慣養。

李玫瑾說“對人類而言,一對一的親自撫養、滿足依戀需求的過程不可簡化,不可或缺,也不宜替代。”

缺乏真實母愛的幼兒,在成年後不會擁有正常的心理表現和能力。

乙個人的情感是從對撫養人的依戀和家人的愛之中發展起來的,繼而會影響到他的交友、婚姻、工作人際關係等。

呂醫生是個不幸的人,在年少時被自己的親生父母拒之門外,這種傷痛是無法彌補的。

偏偏在他被送給別人養後,養父母又自殺身亡,沒人撫養和愛他。

這使他無法得到家人的情感依戀,只能尋求外界的幫助,所以沒。

有形成正常的家庭觀念。

他年少時的缺愛使他不能真實地表達自己,成年後寡言木訥。

只有在幼年時給孩子足夠的愛和情感依戀,付出勝過金錢的母愛的滋養,成年的孩子才會有健康的情感和人格。

內心的迷局 為何對親人暴躁,對外人和氣?

人際關係如同一張錯綜複雜的網路,其中最複雜的或許就是與親人的關係。有時,我們可能會在面對親人時表現得暴躁,而對外人則和氣可人。這種表現背後的原因並不單一,可能涉及到情感 壓力 期望等多方面因素。讓我們一起深入 為何我們在對親人時會暴躁,而對外人則和氣?親人之間的情感往往是深刻而複雜的,有時我們會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