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學獎可否效仿諾貝爾文學獎模式 多年作品統籌衡量?

2023-08-17 00:49:05 字數 1928 閱讀 2415

新一屆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出爐,五部作品,五名作家斬獲殊榮。但是,茅獎的規則之一,意在獎勵作品,而非作家,這一點不免讓這一獎項頗多爭議,難以服眾。

文學是人文科學,在當今,早已清楚人文、自然之間的巨大分野。自然科學做出乙個發現,那就是乙個成就。但人文方面,就不宜如此對待。那麼,關於文學的獎項,顯然單純一部作品實在難以展示乙個作家的真實水平、全部才華。

可是,若不如此,好像也不大好辦。比如,改為獎勵一位作家。也總需作家有夠得上名次的作品才好。那麼,哪部作品呢?舊作品的話,如果有參評過,沒選上,那已經說明不是最優的了,所以也不好再拿來參評了。如果是新作品的話,能獲獎就是獲獎,獲不了就還是不能……所以,到最後,好像仍回到現實這一局面來。

茅盾文學獎肯定是有遺珠的。比如鄧一光、劉恆、余華、馮驥才等,都是實力派,都有經典作,代表作,但是似乎就差一本可以在當年當季獲獎的作品了。

茅盾文學獎的確也允許以往參評的作品再次評獎。但是,操作性如何,就難以保證了。比如,讓余華拿著他藉以活著的《活著》來參評,他自己估計也不太好意思。何況,目前好像還沒有這樣操作過——拿以前的作品參評,多半也會被刷去,因為找出一種標準證明它比新出的作品好,實在不好找。

按暢銷程度嗎?這個從心理學上,似乎也通不過。除了該作家本人同意外,包括評委、任何一位其他作家,都不會心甘情願的同意。憑什麼一部老作品,一勞永逸,吃老本?

那麼,參考一下諾貝爾文學獎的模式,可以嗎?答案也否定。 首先,諾貝爾文學獎重點獎的是人,不是作品。而且這一理念是說得通的。它作為乙個國際大獎,且眾所周知的摻雜了意識形態等因素在其中,那麼,評獎人物色候選人時,一定是以往多年的作品,整體的水平。甚至,作家都不怎麼寫了,可能也會獲獎。

但這個方式,茅盾文學獎無論如何也學不了的。總不能說這個作家夠先鋒,那個作家夠傷痕,還有另外乙個夠意識流,就給評獎或不評獎。因此,仍然只能是偏重作品獎勵。

但是,以作品為綱,在這樣的原則下,難免出現不少讓人側目的案例,比如,乙個名字生疏的作家,因為一部作品,便獲獎了。在前幾屆茅獎裡,這種情況比較多。現在也有。比如金、比如陳。

那就按常識的道理辦,看能不能這樣:參評的作品還是限定在一定的時間段,但是,參評的作家,有可能入圍的作家,必須有一定的寫作量,有一定的聲望。這個雖然難量化,但所謂人心有衡,還是可以評出來的。

這樣綜合考慮,評出的獲獎人,當季的作品要好,同時不至於人太陌生,圈子都不知道這個人,即使作品寫得再好,也不能就這麼評上。

這樣的話,像劉恆、王朔等,已經基本上不寫了,或節奏慢很多了,那就是自主退出了。以後不評,也不能算遺珠了。而馮驥才、王晉康(科幻文學)等這些老人,如果新作還不錯,那就完全可以有所傾斜,獎落其人。也不是沒有這樣進行過。

四年一度的茅盾文學獎揭曉,呈現出新時代文學的多彩面貌

四年一度的茅盾文學獎揭曉,呈現出新時代文學的多彩面貌 取一瓢時代的水。閱讀提示。獲獎作品有特色,有探索,整體上反映了新時代文學的多彩面貌。獲獎作家都經歷了數十年默默耕耘,而時間,也正是每一部獲獎作品的 試金石 8月11日,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 以下簡稱 茅獎 揭曉。5部獲獎的長篇 分別是楊志軍的 雪山...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東西攜獲獎作品《迴響》來疆與讀者見面

20日下午,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東西攜獲獎作品 迴響 首場讀者見面會在烏魯木齊舉行。東西本名田代琳,現任廣西文聯主席 廣西作家協會主席,其中篇 沒有語言的生活 獲首屆魯迅文學獎。迴響 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是東西繼 耳光響亮 後悔錄 篡改的命 之後的第四部長篇 首發於 人民文學 2021年第3期...

第十九屆滇池文學獎揭曉

8月13日,第十九屆滇池文學獎在雲南昆明滇池之畔揭曉,來自海內外百餘位嘉賓共同見證了這一文學盛會。經過一系列嚴格評審,5位國內外作家及其作品獲獎。雲南作家符二的 藍眼淚 獲得年度最佳 獎,北京作家韓玉的散文作品 扇子記 獲得年度最佳散文獎,昆明詩人陳斤山的組詩 秋光裡的空杯子 獲得年度最佳詩歌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