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美食傳說故事系列(二)

2023-08-08 23:02:09 字數 3180 閱讀 5447

中國人喜愛美食,“民以食為天”更是中國人的口頭語,所以從歷史傳承下來的菜品有很多,而其中很多菜品也都蘊含著感人至深的動人故事,一起穿越時空,看看這些經典美食是怎麼來的吧!

餃子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仲景。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叫**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張仲景捨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病人的日子。

毛血旺

重慶城西沙坪壩有一古鎮,名磁器口。磁器口有個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水碼頭,水碼頭舟楫如林,熱鬧非凡,街市店鋪興旺,商賈雲集。沙坪壩磁器口古鎮水碼頭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賣肉剩下的雜碎,以低價處理。王的媳婦張氏覺得可惜,於是將雜碎熬製成雜碎湯,增加利用價值。用豬頭肉、豬骨入老薑、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加豌豆熬成湯,加入豬肺葉、肥腸,味道特別好。在乙個偶然機會,張氏在雜碎湯裡直接放入鮮生豬血旺,發現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鮮。這道菜是將生血旺現燙現吃,遂取名毛血旺。“毛”是重慶方言,就是粗糙,馬虎的意思。如今,毛血旺已引領川菜大軍,席捲了大江南北。麻辣**對傳統的毛血旺進行了改良和創新,將其湯汁紅亮、麻辣鮮香、味濃味厚的特點不斷發揚光大,是道值得一嚐為快的巴蜀名菜。

夫妻肺片

20世紀30年代在四川成都有一對擺小攤的夫婦,男叫郭朝華,女叫張田政,因製造的涼拌肺片精細考究,色彩金紅發亮,麻辣鮮香,風味共同,加之他夫婦倆合作默契、調和,乙個製造,乙個**,小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一時顧客聚集,求過於供。因為選用的質料都是牛的內臟,而這些質料的來歷大都是不食動物內臟的回民所丟掉的,所以其時被稱作'廢片',四川的方言,有的也念'薈'。因其價廉味美,既受買不起肉食但想吃葷腥的窮戶的期待,又受愛其甘旨的市民的追捧,很快就打響了名氣。牛肚白嫩如紙,牛舌淡紅如樺,牛頭皮透明微黃,再 配以夫妻倆精心調配的紅油、花椒、芝麻、香油、味精、上等的醬油和新鮮的芹菜等調料,因而涼拌出來的'廢片'具有色彩紅亮、軟糯入味、麻辣鮮香、細嫩化渣,變成其時挑擔、提籃叫賣的'肺片'中最具特徵,最受期待的一種。因為夫妻倆老是默契合作,所以被稱作'夫妻肺片'

螞蟻上樹

螞蟻上樹通常由粉絲(或者粉條)、肉末為主料,輔以胡蘿蔔、姜、蔥、豆瓣醬等輔料製作而成。成菜後,口味清淡,爽滑美味,色澤紅亮,食之別有風味。據傳,秀才竇天章為上朝應舉,在楚州動身前將女兒竇娥給債主蔡婆婆作童養媳。竇娥在蔡家孝順婆婆,侍候丈夫,日子還算過得去。誰知不久,丈夫便患疾而亡,婆婆也病倒在床。竇娥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她在為婆婆請醫求藥之餘,又想方設法變著花樣做些可口的飯菜,為婆婆調養身體,婆婆漸漸地有了好轉。但經濟緊張起來,竇娥只得硬著頭皮去賒賬。在肉案前,賣肉的說:"你前兩次欠的錢都沒有還,今天不能再賒了。"竇娥只得好言相求,賣肉的被纏不過,切了一小塊肉給竇娥。該做飯了,竇娥想,這麼點肉能做什麼呢?她思索的目光落在了碗櫃頂上,那上面有過年時剩下的一小把粉絲。竇娥靈機一動,她取下粉絲,用開水泡軟,又將肉切成末,加蔥、姜下鍋爆炒,放入醬油、粉絲翻炒片刻,最後加青蒜絲、胡椒粉起鍋。躺在床上的婆婆問:"竇娥,你做的什麼菜這麼香?""是炒粉絲。"隨著話音,竇娥便將菜端到了床前,婆婆在動筷子之前,發現粉絲上有許多黑點子,她咪著老花眼問:"這上面怎麼有這麼多螞蟻?"當她知道其中原委,並動筷子嘗了一口後,不由得連連誇讚,還說,這道菜乾脆就叫"螞蟻上樹"吧!

叫花雞

叫花雞,又稱常熟叫化雞、煨雞是江蘇常熟地區傳統名菜。是把加工好的雞用泥土和荷葉包。製作材料有新鮮嫩荷葉、黃泥、活土雞等。相傳朱元璋帶兵打江山時,有一次朱元璋又打了敗仗跑了三天三夜,敵人在後面窮追不捨,朱元璋筋疲力盡,飢餓難忍,就在這時看到前方地上有一堆火,火中間還有一堆泥巴,旁邊蹲著一位老叫花(化),朱元璋好奇地問到:"你在這裡幹什麼?”老叫花(化)一看是朱元璋,就忙說:“我在烤雞獻給大王。”朱元璋一聽非常驚奇,老叫花把雞從火中取出,開啟泥巴,香味撲鼻。朱元璋邊吃邊讚不絕口,“非常好吃”。從此以後,朱元璋打仗一帆風順,當了皇帝。後來朱元璋就封此雞為“富貴雞”。

佛跳牆

佛跳牆,又名滿罈香、福壽全,是福建福州的當地名菜,屬閩菜系。相傳,它是在清道光年間由福州聚春園菜館老闆鄭春發研製出來的。佛跳牆富含營養,可促進發育,美容,延緩衰老,增強免疫力,乃進補佳品。佛跳牆原名“福壽全”,光緒二十五年(2023年),福州官錢局一**宴請福建布政使周蓮,他為巴結周蓮,令內眷親自主廚,用紹興酒壇裝雞、鴨、羊肉、豬肚、鴿蛋及海產品等20多種原、輔料,煨製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嚐後,讚不絕口。問及菜名,該 **說該菜取“吉祥如意、福壽雙全”之意,名“福壽全”。後來,衙廚鄭春發學成烹製此菜方法後加以改進,口味勝於先者。到鄭春發開設“聚春園”菜館時,即以此菜轟動榕城。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來嚐此菜,當福壽全上席啟壇時,葷香四溢 ,其中一秀才心醉神迷,觸發詩興,當即漫聲吟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同時,在福州話中,“福壽全”與“佛跳牆”發音亦雷同。從此,引用詩句之意:“佛跳牆”便成了此菜的正名,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中國民間傳統故事 有關桃花源的美麗傳說

桃花源是中國民間傳說中乙個美麗而神秘的地方。據傳說,桃花源位於乙個偏遠的山谷中,四周群山環抱,溪水潺潺流淌,桃樹綿延不絕。這個地方被形容為人間仙境,吸引著無數人前往探尋。這個傳說最早出現於三國時期,當時有一位叫做陳壽的文人,在他的著作 三國志 中,第一次提到了桃花源的故事。故事中,一位叫做陶淵明的詩...

孟姜女的傳說故事

相傳秦朝時,有一姓孟的人家種了一顆瓜,瓜苗順著牆根爬到姜家結瓜。瓜熟了,乙個瓜將在兩個院子分。開啟一看,裡面是乙個又白又胖的小女孩,於是給她取名叫孟姜女。孟姜女長大後,方圓十里八里的村子裡的人都知道她是個好姑娘,日子過得好,聰明,會彈琴,會作詩,會寫文章。這對老夫婦甚至視她為掌上明珠。就在這個時候,...

尋味傳統美食之脆皮豆腐

脆皮豆腐 金黃香脆,美味可口。脆皮豆腐是一道深受人們喜愛的傳統小吃,其金黃香脆的外皮包裹著鮮嫩的豆腐,口感豐富,營養價值高。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道美味的脆皮豆腐吧。一 材料準備。主要材料 豆腐400克,雞蛋1個,生粉適量。調料 鹽 糖 生抽 料酒適量。二 製作步驟。1.選購材料。選擇質地細膩 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