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苦覓“第二春”

2023-08-29 00:59:12 字數 3770 閱讀 8663

撰文| 文燁豪

編輯| 吳先之。

8月24日,微博發布2023年第二季度財報。

財報顯示,微博第二季度營收4.402億美元,同比下滑2%;非公認會計準則歸屬於微博股東的淨利潤為1.264億美元,同比增長15.2%。

作為網際網路陣營中高舉降本大旗的一員,微博在緊縮營銷、行政和研發預算的背景下,2023年第二季度的成本和費用同比下降11%。得益於此,微博上半年淨利潤同比扭虧。

只是,成本削減在眼下或許是一劑解藥,但年事漸長的微博而言,能否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才是下一階段的關鍵議題。

作為國內網際網路的老牌玩家,已然走過十餘載的微博,一直試圖通過使用者增長資料,證明自己仍然年輕。

在網際網路紅利逐漸褪去的當下,微博使用者數的持續增長,更顯珍貴。財報顯示,2023年第二季度,微博的月活躍使用者達到了5.99億,同比增加1700萬;日活躍使用者達到了2.58億,同比增加500萬。

然而,此番使用者增長,對微博突破商業化瓶頸、攫取增量所帶來的效果卻極為有限。

首先,微博現階段作為國內頭部內容社群,長期扮演著資訊中心及**場的角色。基於此,其一方面能夠吞下每年網際網路自然流入的新鮮血液,亦能通過虹吸效應撬動使用者增長。

只是,使用者數量的自然增長,並不意味著更多流量湧向微博。相反,隨著短**賽道崛起,使用者的注意力逐漸被更為多樣化、娛樂性更強的短**平台所吸引。在此背景下,曾身處網際網路流量中心的微博,逐漸被邊緣化,使用者也從過去刷一天微博,轉變為了當下不知覺間刷一天短**。

questmobile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5月,抖音、快手月人均使用時長分別為36.6小時、23.3小時,相比之下,微博僅有10.9小時。

儘管微博在財報中表示,基於大環境進一步復甦、熱門劇集和大片的集中上映以及熱點、文娛和消費垂直領域運營效率的加強,二季度微博使用者活躍度有所提公升。但從questmobile資料來看,微博月人均使用時長14.1%的同比增長,亦落後同為內容社群的小紅書與知乎。

縱觀過去幾年微博的步調,深知無法對抗短**化趨勢的微博,最終選擇了加入。為此,微博過去幾年連續祭出了秒拍、小咖秀、一直播等手牌。秒拍同微博的合作並不理想;小咖秀、一直播則撞上了千播大戰,最後慘烈收場,而微博自己也錯過了重塑自身、向上公升維的最佳機會。

當下,以抖音、快手系為代表的頭部短**玩家,壟斷了賽道內絕大多數流量且流量仍保持著增長,這意味著微博再想發力,亦將很難在短**領域有所作為——虹吸其他內容社群的微博,最終也被短**所降維打擊,淪為被虹吸的物件。

另一方面,儘管使用者數量持續增長,但絕大多數微博使用者是典型的“無價值使用者”,付費意願極低,更多是在平台內充當著“氣氛組”作用,造就了微博極高的粉絲“通脹指數”。

一位微博大v告訴光子星球,微博最近經常透過“興趣推薦”為其主動漲粉。只是,微博粉絲數往往同流量不掛鉤,縱使其有著數十萬粉絲,但每條內容的互動、討論度甚至不及粉絲數僅有五位數的小紅書賬號,難以變現。

換言之,微博同b站有著同樣的商業化心病,縱使使用者數量在增加,但受限於平台語境,商業化氛圍卻並未因此得到改善。

一直以來,增值服務與廣告及營銷業務都是微博最重要的營收**。

財報顯示,微博第二季度廣告及營銷營收3.857億美元,同比持平;增值服務營收5460萬美元,同比下滑16%。經過多年演變,增值業務並沒能同廣告一道成為微博的兩大營收支柱,營收仍依賴於廣告業務。

通過這些年在商業化建設層面的努力,微博已逐漸擺脫了對阿里的依賴,可惜**廣告終究是一門靠天吃飯的業務。當外部環境趨於複雜,微博商業模式的複雜性和挑戰性也日益顯現。

過去一段時間,網際網路紅利的褪去疊加“黑天鵝”,巨大的不確定性使許多品牌縮減了廣告支出,營銷行業亦陷入了低迷。在此背景下,微博廣告及營銷營收一度承壓。

資料顯示,2023年第二季度騰訊、、快手等網際網路玩家廣告業務營收同比增長顯著,即便是商業化屢被詬病的b站,廣告收入亦實現了36%的同比增長。相比其他玩家廣告業務的“復甦”,廣告業務營收持平的微博,頗有一絲不進則退的意味。

問題的關鍵在於,微博自身商業化氛圍的減弱。

以美妝廣告為例,充斥著大量美妝博主、網紅的微博,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品牌營銷的戰略要地。然而隨著營銷行業評估維度轉向roi,品牌亦更傾向於轉化向電商廣告,偏向於品牌建立廣告的微博自然被捲入不利地位。

根據questmobile資料,2023年上半年,美妝品類廣告投放結構裡,微博份額佔比並不突出,除蘭蔻等極個別品牌,多數品牌已將投放重心遷移至抖音、小紅書等渠道。

而商業化氛圍減弱,帶走的並不只有廣告主,還有微博引以為傲的頭部使用者。

尤其是在短**賽道崛起後,大量曾經的微博網紅轉戰抖音,並取得了更好的發展——於微博大v、網紅而言,將發展重心遷移至抖音、小紅書等變現效率更高的平台乃人之常情,對微博而言,頭部的叛逃對本就嚴峻的商業化生態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對此,微博這些年亦在不斷出招,從2023年投資洋碼頭發力電商,到推出電商號,再到去年註冊“微博電商”“微博小店”商標,最後落到今年推出的微電商戰略,微博一直在尋求電商領域的突破。

但或許是因為揹負著“不能背刺阿里”的壓力,亦或是自身電商推進不夠堅決,微博始終未能找到電商的“根”;近期發布的微電商戰略,亦是同阿里、微賣等第三方平台合作的產物。

對體量龐大的微博而言,整個商業化生態盤過於沉重,無法顛覆,因此電商承載著其重塑商業化生態的使命。可隨著其過往在電商領域的多番嘗試未能跑出正向迴圈,微博只能將希望轉向再造乙個“微博”。

被使用者成為國產ins的綠洲,便是其中一大代表。彼時的微博,為了推廣綠洲可謂傾盡流量,聯合大量明星、大v,活生生將微博塑造為了綠洲的引流場。

在微博的重點照顧下,綠洲一經開放便湧入了大量使用者,只可惜積極的態勢並未延續——當下,“綠洲”已然變為了“荒漠”。而後,從“hobby”到“星球”,微博再造流量場的腳步並未停止,但預期中的“新微博”卻遲遲沒能誕生。

電商受阻,“再造微博”擱淺,意味著微博的改善商業化氛圍的出路正一條條被堵死。

除端出微電商戰略外,微博亦在諸多領域展開了自救。

一方面,微博繼2023年推出社交會員(svip)之後,再度推出了面向創作者的經營會員(vvip),試圖撬動不斷下滑的增值服務營收。

據微博官方表示,vvip主要服務於有一定粉絲規模,希望進一步提公升賬號影響力或者想獲得商業收益的使用者。其主要權益則包括使用變現工具,例如微博小店、v+、廣告共享計畫;以及**訊息、定時發博、**等漲粉和經營效率工具。

如果說,vip與svip還算是“你情我願”,那麼vvip無疑帶有一絲“綁架”色彩——創作者想要更好地在微博生存下去,vvip幾乎成為了必選項。微博,似乎有點著急。

為了不觸怒平台創作生態,微博亦表示將向部分高影響力創作者贈送vvip,但同vvip相關的微博還是遭到了使用者的口誅筆伐。

另一方面,未能再造“微博”的微博,只能退而求其次,將重點放在了小修小補上。

為此,微博加大了著重點垂直領域的投入,試圖通過做深內容,吸引更多廣告主。以其今年下半年舉行的“手機影像年”為例,其本質就是通過舉辦手機攝影比賽,吸引更多手機賽道廣告主。

財報顯示,第二季度,微博汽車、數碼、遊戲、電競等垂直領域流量均實現了同比增長,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承壓的廣告業務,來自汽車行業的廣告便實現了同比雙位數的增幅。

在流量已被短**收束的當下,發力垂直領域所帶來的積極效果能持續多久,仍是未知數;備受指責的vvip能否撬動增值服務增長,亦須時間觀察。而即便最終都能跑通,但二者均很難成為支起微博未來營收的飛輪。

在此背景下,微博在一系列試錯之後端出的微電商戰略能否扎根,對想要重塑自身的微博而言相當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