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嘲諷南韓,所謂“部隊鍋”,就是美軍的泔水桶

2023-08-10 00:53:08 字數 2077 閱讀 4836

近日,美國《紐約時報》公開嘲諷南韓,表示他們所謂的“部隊鍋”,其實就是駐韓美軍的泔水桶。

此言一出,可算是捅了南韓人的“馬蜂窩”。由“爸爸”親自認證,“孝子”又怎能抵賴呢,於是紛紛破了大防。

部隊鍋這個東西,前些年剛剛傳入我國時,很是風靡了一段時間。然而,當不明真相的群眾們在感受過後,紛紛表示頂多就是個亂燉,實在沒啥技術含量,於是很快被“拋棄”。

畢竟,你說它是火鍋吧,它往裡面加泡麵、加芝士;再說它是燉菜吧,它裡面又有很多罐頭食品,實在是不好劃分。

這種玩意兒,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中國,那就屬於平時忙、懶得動時,把前些天吃剩下的東西燴成一鍋,隨便糊一頓。

咱們在家要這麼幹,被父母家人看到了,很大概率是要被罵的。畢竟,此等行為實在太懶,且有浪費食材之嫌。

但人南韓不一樣啊,愣是把這麼乙個玩意取了乙個高大上的名字,“部隊鍋”。

至於為什麼叫“部隊鍋”,目前有兩種說法,但無一例外,都與駐韓美軍有關。

一種說法是,韓戰時期,由於本土物資奇缺,而聯合**的美軍,伙食上卻十分豐富。於是,京畿道議**美軍基地附近的居民,就把主意打到了老美身上。

當時,美國人還是很講究的,很多食物雖然沒有開封,但只要過期、甚至是臨期了,他們都會將其丟棄。畢竟,他們是真的不缺補給,國內源源不斷吶。

這邊老美的垃圾車剛剛傾倒完,那廂早已等候多時的南韓人立刻蜂擁而上,在老美的垃圾堆裡刨食兒。

他們在滿是腐臭廚餘、用過的廁紙、濕漉漉的安全套、以及各種軍事廢棄物裡,翻出尚未開封、或者沒有吃完的火腿、午餐肉、罐頭等食物,連同本地的“苦辣醬”,燴成一鍋大雜燴。

這些,就是當時南韓人的頂配“美食”了。

當然,他們自己是不願意承認的。相較於前文中對於“部隊鍋”由來的描述,他們更願意相信下面的說法:

話說當年朝鮮戰場時期,美國人物資豐富,經常會多出很多補給。這些補給呢,食之太撐,棄之又可惜,於是他們便將其轉贈給當地人(南韓人)。

當地人收到這些食物後也很是頭疼,畢竟食材的種類實在是過於豐富。就在此時,一名本地著名料理大師挺身而出,表示願意放手一搏,賭上自己幾十年的口碑,為大家帶來最好的料理。

於是,“部隊鍋”應運而生。

不僅如此,因為此種美食實在過於美味,於是被本地(南韓)軍隊引入部隊,作為軍糧的一種選擇,所以稱“部隊鍋”。後來戰爭結束後,此事美食又被作為南韓的特色美食,廣為流傳。

當然啊,面對這兩種起源,相信大家都會和我一樣,更傾向於第二種說法。畢竟吧,南韓這麼個小地方,有什麼底蘊成就所謂的“料理大師”?簡直貽笑大方。

更何況,“泔水桶”就泔水桶嘛,為了生存,不寒磣。只是,你不能自己騙自己,還吹出這麼個神乎其神的“傳說”來,連泔水提供者都看不下去了。

至於南韓官方,其實他們心裡還是有點數的,只是可能有點誤會?

他們的旅遊局曾經發布過一條微博,隱晦地表示:“部隊鍋”使用的食材,皆為美軍撤離前的遺留物。

不是,你們這“掩護”都掩護的如此不專業嗎?自從韓戰以來,人老美的駐軍在你們那兒作威作福70餘年,啥時候撤離了。

咱就說這事,拜登知道不?

追根溯源,“部隊鍋”不論因為何種原因誕生,都是因為當局無能。作為苦難的象徵,南韓人卻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現在更是洋洋得意,將其作為國家的名片。

這事兒怎麼看怎麼覺得詭異,不是,這算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嗎?

紐約時報大曝光,對華晶元戰的政治內幕

文 遠方青木。7月13日,紐約時報 發布了一篇長文,非常非常長的那種,哪怕是放眼 紐約時報 成立172年的歷史裡這樣的大長文都是不多見的。這篇長文的名字叫 an act of war inside america s silicon blockade against china 漢語翻譯為 這是一種...

王源紐約街頭被粉絲偶遇,身高遭嘲諷,只有一公尺六

秋日生活打卡季,你想見到的明星都在 呢?今天我們要聊的是娛樂圈的一位明星 王源。最近,有多名網友在紐約soho街頭偶遇到了他,並曬出了他的近照,引起了廣泛熱議。據悉,當時王源身著灰色外套,搭配牛仔褲,腳踩白色板鞋,身邊跟著一位男生。有人認出了他並問是不是王源,王源非常有禮貌的回應,稱他不是。可見在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