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中的火槍對比 英軍與清軍的火槍真的有代差嗎

2023-09-14 15:54:11 字數 6242 閱讀 2677

在2023年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此戰中,一般認為英軍的火器火力對清軍有著一定的優勢,但是具體如何,尚待釐清。「歷史百科雜談」曾在上一文當中針對兩軍火炮進行了對比分析,而在此本文當中則將針對兩軍火槍進行對比分析,主要是依據所接觸到的史料和資料作此研究。

英軍火槍發展水平

19世紀,**的設計和製造技術曾經發生了一系列革命性的變化,它以19世紀西方工業和科學技術特別是物理學、化學的進步為前提,並最終導致了海陸軍戰術的重大改進。第一次鴉片戰爭正處於19世紀中葉,那麼,侵華英軍的**,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說,處於什麼水平?要搞清這一問題,就必須對19世紀火槍技術的發展做一簡單回顧。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後五十年間火槍技術上的重要發明見下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鴉片戰爭前的發明,只有起爆藥、火帽、擊發槍機。其中起爆藥、火帽、擊發槍機是幾項相互關聯的發明。後裝線膛槍代替前裝滑膛縫發槍,是19世紀**技術上最為巨大均進步,上述幾項發明在其中起了至關互要的作用。但在鴉片戰爭時期,這些技術尚未得以實際應用於軍隊。

上表中的伯卡式是一種滑膛槍,是19世紀前期英軍步兵使用的主要兵器。伯卡式在設計上和主要效能上,與18世紀的滑膛槍相比,沒有重大改進。伯克槍長1.166公尺,口徑15.3公釐,發射35克重的槍彈,射程近200公尺,射速每分鐘2-3發。

表中2023年以前英軍裝備的另一種新槍是布倫士威克式,槍長1.42公尺,口徑17.5公釐,重4.1公斤,發射53克重的槍彈,射程近300公尺。布倫士威克式是一種線膛槍,它採用了擊發發火新技術,但未使用圓錐彈丸。因此,在射擊速度、射程、侵徹力和準確性等主要射擊效能上,布倫士威克步槍並無顯著改進,而且對於該槍是否在鴉片戰爭中參戰,目前尚有爭論。

英軍火槍射擊效能的重大改進,是在2023年採用公尺涅式步槍以後,該槍採用了圓錐彈丸,從槍口裝彈比較方便,不僅解決了射擊速度低的問題,也大大提高了射程、淮確性和侵徹力。因此,是否採用圓錐彈丸,是衡量19世紀中期各種火槍射擊效能有否重大改進的標誌。

而真正說起代差,那還得是後膛裝彈的斯奈德式火槍,也就是發射藥與彈頭整合在一起,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子彈,可以直接在後膛裝填,扣動扳機擊發底火即可發射。

可以說,鴉片戰爭中英軍的火槍仍屬於以黑火藥做發射藥的前裝隧發滑膛槍時代。在前裝滑膛槍時代,同樣製作工藝精良的前提下,燧發槍的殺傷能力對火繩槍並不占有優勢,甚至歐洲有人還曾經認為「燧發槍是能發到士兵手裡最糟糕的**」

清軍火槍發展水平

有人認為鴉片戰爭時期的清軍都是大刀、長矛、弓箭,實際這是不對的。清軍早在入關時期,就已經有了專門的火器部隊,順治五年(2023年),火槍兵就已經成為獨立兵種。康熙三十年(2023年)京師禁軍設立火器營,八千官兵清一色全是裝備火槍。

在2023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前,道光十九年(2023年)山東省登州府駐紮的綠營登州鎮,其中右營有騎兵115人,步兵368人,裝備兵器:藤牌27具、腰刀、砍刀、牌刀478把,鳥機槍、馬鳥槍、鳥槍235支,子母炮、威遠炮、抬炮、劈山炮32門。

由此可見,當時清軍火器裝備比例已經遠遠超過50%。

清軍的火槍主要是鳥槍和抬槍,其中數量最多的是鳥槍。鳥槍和抬槍都是前裝滑膛槍。

鳥槍系明末由東來的葡萄牙人傳入中國,並非是「打鳥的槍」,而是因其點火結構在點火時如鳥嘴啄水。清會典所載兵丁鳥槍,使用火繩發火,有瞄準裝置,帶溯杖(即推彈杆),用圓形**,槍長六尺一寸(1.45公尺)。但清軍裝備的鳥槍並不只是這一種。比如舊州營鳥槍,槍長不到一公尺,是一種短得多的鳥槍。彈藥是1錢的圓形**外加3錢火藥,射速為每分鐘1-2發,射程在150-180公尺之間,效能稍落後於英軍使用的伯克式遂發槍。

圖注:[英]威廉·亞歷山卓:2023年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抬槍形制與鳥槍同,只是更大更重,重10-30斤,長近1丈,其中較重的又叫抬炮。需一名士兵將其扛於肩上,另一名士兵在槍尾瞄準射擊。抬槍彈藥是**丸5錢外加3.5兩火藥,射程約290公尺到480公尺不等,射速每分鐘1發,威力遠超過單兵使用的鳥槍,與伯克式燧發槍比也不遜色。

在同一時期,號稱「帝國墳場」的阿富汗戰士使用的一種巨型火槍——捷則爾,與清軍的抬槍十分相似。而阿富汗戰士就是用這種捷則爾,把英軍打得灰頭土臉,狼狽不堪。

圖注:2023年出版的埃爾芬斯通《喀布林王國紀實》中手持捷則爾的阿富汗戰士插圖。

英軍與清軍的火槍對比

總的來說,鳥槍射程稍小於英國滑膛槍,抬槍射程要超過英國滑膛槍。相差的就是擊發方式不同,清軍用的是火繩擊發,而英軍用的是燧石擊發。

圖注:上為清軍使用的老式火繩槍,下為英軍使用的伯克式燧發槍。

在射擊速度上,事實上從15世紀到19世紀歐洲火槍在射擊速度上的提高並不很快,而清軍裝備的鳥槍與17世紀歐洲同類**效能大體相當,且在18世紀以後又多多少少有一些改進。

那麼,如果認為英軍燧發槍比清軍鳥槍射擊速度快得多,顯然是不恰當的。隧發槍與鳥槍的裝彈方法是基本相同:二者都使用散裝彈藥,都須站立裝彈,裝彈時,都須將火藥和彈丸分別從槍口依次裝人,然後用推彈杆搗實。在裝彈方法基本相同的情況下,英軍縫發槍的射擊速度也是不可能超過清軍鳥槍很多的。當然,由於英軍士兵訓練要比清軍嚴格得多,因而在實際裝彈時,英軍士兵可能比清軍士兵快得比較多,但這主要是因為訓練程度不同,而非槍本身的問題。

有人說英軍當時採用了定裝火藥,所以射速更快。這個說法其實是不對的,英軍當時確實是採用了定裝火藥,但是並不代表清軍就沒有採用。定裝火藥又不是什麼高技術。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在英軍攻占大角炮台之後,發現一些清軍士兵是「被帶在身體前部的自己的火藥盒炸死的。盒內有二十枝木管,裝著碎粉」。火藥盒中的木管當然是裝火藥的,而木管中的火藥,也必然是一定份量事先裝好的,除此以外很難做其它解釋,可見清軍也已經用到了定裝火藥。

在射程上,清軍的鳥槍確實低於英軍的燧發槍,但是這並不是因為火槍形式的問題(具體原因下文細說),而且清軍抬槍的射程是絲毫不弱於英軍燧發槍的。

至於說鳥槍因為是火繩槍,所以風雨天無法作戰的,但是這並不是火繩槍獨有的劣勢。事實上,燧發槍遇到風雨天,一樣會火藥潮濕,無法擊發。而且燧發槍的擊發率,實際上還要低於火繩槍。在戰場上經常遇到士兵手中燧發槍沒有成功擊發,但是自己卻不知道,還在反覆通過槍管裝填彈藥。

具體來說,燧發槍與火繩槍相比,最大的優勢是在陣型上。火繩槍時代,兩個士兵之間的距離不會太近,畢竟如果太近,火繩引燃了同伴身上火藥,那不是鬧著玩的!而燧發槍則沒有這個憂慮,所以可以實現密集陣型,所謂「排**斃」就是從燧發槍時代開始的。此外,密集隊形之下,上了刺刀之後,也可以對抗輕騎兵的衝擊。

但是具體到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代,並不涉及太多野戰,清軍還是以防守為主,所以鳥槍作為一種火繩槍,並沒有太多隊形方面的需求。

總體來看,清軍的火槍是完全可以與英軍火槍一戰的!

為什麼一敗塗地

1)火槍製作工藝。

清軍所用的火繩槍真論起來,其實並不比英軍所用的燧發槍落後多少,只是擊發率和環境適用率要差一些,但卻也並非相差甚遠。這兩種**的真正差距,在於英軍的**生產早已經近代化了,雖然沒有做到完全標準化,但是其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技術公升級,讓英軍的燧發槍槍管比清朝所生產的槍管效能更好,因為都是用鑽床在一根實心鑄鐵上鑽出來的,而清軍的鳥槍槍管,因為是手工打造,以乙個鐵棒為芯,覆蓋上鐵料進行反覆鍛打,成型之後將鐵棒抽出來,這就導致槍管薄厚不均,槍膛寬窄不一。

膛寬則彈出無力,飛行不遠;管薄則易膛炸,自傷射手,所以清軍兵丁往往不願使用。根據2023年4月4日《澳門新聞紙》上所云:「中國之火槍,系鑄成之槍管,常有炸裂之危險,是以兵丁鳥槍多有厭惡施放。」當時清軍更願意習練安全的弓箭,普遍不敢操作有膛炸危險的火槍,士卒盡量避免當火槍兵,火槍兵則不願實彈訓練,長官為安全起見也很少進行實彈射擊。這類火槍不但有膛炸危險,還百分之百地洩露火藥氣體,火星會濺落到手、臉上,所以發射時槍手皆「閉眼、扭頭、縮脖子」。這樣的射擊方式能命中目標都算是奇蹟了。

2)火藥。英國化學家歇夫列裡在2023年經過多次實驗後,提出了黑色火藥的最佳化學反應方程式:2kno3+3c+sk2sī+n2ī+3co2ā。。英國按照這一方程式,配製了硝、硫、炭的比率為75:10:15%的槍用發射火藥,在火藥生產如提純、粉碎、拌和、壓制、烘乾等工藝上,英國已進入近代工廠的機械化生產階段。

其主要特點是:採用物理和化學方法,以先進的工業裝置,提煉純度的硝和硫;以蒸汽機帶動轉鼓式裝置,進行藥料的粉碎和藥料的混合拌和;用水壓式機械,將配置的火藥放在碾磨上,壓成堅固而均勻的顆粒,使火藥具有一定的幾何形狀和密實性;使用機械式造粒缸,將火藥塊製成大小均勻的火藥粒;對製成的粒狀火藥,放在烘乾室內,用蒸汽加熱器烘乾,使之保持良好待發的乾燥狀態;用石墨製成的摩光機,將藥粒的表面磨光,除去氣孔,降低吸濕性,以延長火藥的貯藏期。

這些先進的工藝保證了英軍火藥的優良品質,雖經過長途海運,到中國以後仍然保持良好的使用效果。

而清軍的火藥含硝量偏高,所以極容易吸濕轉潮,儲存很不方便,只能隨用隨造,對戰事極其不利。製作工藝上,清朝仍然採用人工操作方法配製而成,質量十分粗糙。所以,英國人在大角、沙角戰役繳獲清軍火藥後說到:「火藥庫是普通式的建築之一,裡面存著幾千磅粗火藥,裝在木桶或泥罐中,我們全部投之於海。因為雖然中國火藥的成分幾乎和我們的相同,卻是一種粗劣的東西。」當時清朝尚無現代密封除濕技術,沿海戰備火藥吸潮導致威力下降、精度變差也不足為奇。

而在戰後,福建提督陳階平設法採購英軍火藥並在鳥槍上試射,鳥槍射程達到了240弓(1弓=5尺,清代一尺合今32厘公尺,折合384公尺)。雖然中國古籍關於射程的資料紀錄一向有所誇大,但仍然由此可見雙方火藥質量上的巨大差距。

3)刺刀。清軍鳥槍較之英國燧發槍,還有乙個與射擊效能無關,卻又非常重要的差別,即英軍縫發槍裝有槍刺而清軍鳥槍不裝槍刺。滑膛槍是一種射程近、射速低的**,在使用燧發槍的戰鬥中,白刃戰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刺刀發明以前,滑膛槍兵必須有長矛兵保護。

在刺刀發明以後,乙個使用裝有槍刺的滑膛槍的士兵,同時也就是乙個長矛兵,使用冷兵器的士兵便不再是必需了,因而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冷兵器兵被全部淘汰出歐洲各**隊。隧發槍裝上刺刀以後,單兵作戰效能提高了,這又導致了戰法和戰術的進步。

刺刀看上去簡單,技術含量卻不低,首先要有足夠優質的鋼材,因為刺刀又細又薄又長,劣質鋼一捅就彎或折,根本沒法用。而且刺刀對加工的要求高,刺刀是靠卡筍與步槍連線的,如果加工精度不夠,刺刀就無法固定住,根本無法用來拼刺。

不要說在鴉片戰爭時期,就是在清朝末期的洋務運動中,洋務派開辦了很多兵工廠,這些工廠在投產後很快就能生產世界上最先進的步槍,但是生產的刺刀數量始終不及步槍的數量,導致一些步槍無法使用。這樣的狀況到了辛亥革命後甚至抗戰時期依然存在,有些軍閥部隊甚至自己生產步槍而從國外進口刺刀。

4)人的因素。

事實上,穿著紅色軍服的「龍蝦兵」能夠打出日不落的領土,不僅僅是依靠堅船利炮和燧發火槍,更是有悍不畏死的戰鬥精神:敲著鼓點排成佇列如牆推進,面對敵方的槍炮攻擊面不改色,推進到20公尺開槍,這種是學不來的。

此外,其首創的拼刺技術能力也是極強的,這一點被後來的日軍學習去,才有了所謂的「銃劍術」。

而鴉片戰爭時期的清軍,早已經不是入關時候悍勇的「白甲」了。已經沒有了血勇之氣,即使清軍能夠給鳥槍裝上合格的刺刀,也沒有了拼刺的勇氣。

英軍在戰爭中就發現,一旦他們端著裝有刺刀的火槍向清軍發動白刃衝鋒時,清軍士兵就會瞬間士氣崩潰。

甚至歷史上還出現過單個英軍士兵就嚇跑幾十名清軍炮台守軍的情況:

他衝進這座炮台敞開的大門,裡面四五十個守兵槍放在身邊,正在懶洋洋地或坐著或躺著吞雲吐霧。他們看見他後,沒顧得上看一看他是沒有援軍的,就衝出對面的大門,跑到山後面去了。」 摘自《英軍在華作戰記》

總結

鴉片戰爭時的清軍早已爛透,火槍並不是關鍵影響因素。

鴉片戰爭中的火炮對比 英軍的火炮究竟強在哪

只要提起了鴉片戰爭,國人就會自動想當然的認為英國人是 洋槍洋炮 而清軍則是 長矛刀劍 但實際上,清軍用的同樣屬於紅衣大炮,在代差方面並不十分明顯。英軍與清軍使用的都是前膛裝填的滑膛槍炮,以黑火藥作為發射動力,英國當時的軍事工業也還沒有充分進入機器生產的大時代,然而在戰爭當中的火器表現,兩方卻是完全不...

鴉片戰爭當中的戰術對比 英軍與清軍的海陸戰術詳解

歷史百科雜談 在上兩篇文章當中,分別寫了鴉片戰爭 特指第一次鴉片戰爭 當中,英軍與清軍的火炮 火槍的對比情況。本來筆者還想要詳細寫一寫英軍與清軍的兵員素質對比,但最後還是放棄了 病入膏肓的人與巔峰期的博爾特,討論對比身體素質有意義嗎?所以,筆者決定在此寫一下鴉片戰爭中英軍與清軍的海陸戰術情況。而在後...

猶太人與鴉片戰爭的關係

在19世紀,中國陷入了一場鴉片危機,對其社會 經濟和國際地位都產生了嚴重影響。然而,這場危機的背後涉及到了一群特殊的人群 猶太人。早在19世紀初期,隨著鴉片需求的不斷增加,這種由罌粟製成的毒品在當時廣受歡迎,因為它能夠帶來愉悅的感覺。特別是塞法迪猶太人,敏銳地抓住了這個商機,開始涉足鴉片 並以其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