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財政支援「三農」發展的回顧與思考有哪些?

2023-09-21 03:18:17 字數 3945 閱讀 9583

當前,我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面對持續下行的趨勢,**主持召開了17萬人的全國穩住經濟**電視**會議,各省市區密集出台穩增長實施方案,極大鼓舞了市場信心,積極財政政策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

農林水事務支出總額由2023年的11973.88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23948.46億元,增幅為100.01%。其中,增幅最為明顯的是扶貧開發支出,從2023年的690.78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5621.63億元,增幅高達713.81%。

全面脫貧,**財政按照只增不減的原則,2023年和2023年安排支出1561億元(決算)和1650億元(預算),環比增速分別為6.84%和5.70%,致力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農村農民實現共同富裕。

目前,我國涉農轉移支付體系主要包括兩類。第一類是一般性轉移支付,包括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而設定的產糧大縣獎勵資金、糧食風險**;促進農業發展而設定的農業生產和水利救災資金、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農田建設補助資金、農業資源及生態保護補助資金、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水土保持補助資金等。

第二類是專項轉移支付,包括為深化農村改革而設定的如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為促進農村環境建設的農村環境整治資金,與脫貧攻堅相關的資金安排,如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等。8個一般性轉移支付專案和3個專項轉移支付專案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本社成員生產的農業產品及向成員銷售農資(化肥除外),享受免徵增值稅政策。

一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從事農林植物優良新品種與優質高效安全生產技術、畜禽水產優良新品種與健康養殖技術、重大農林生物災害與動物疫病防控技術、現代農業裝備與資訊化技術、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汙染農田綜合防治與修復技術的農業企業可申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獲得認證後可減按15%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稅費支出明顯降低。

二是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與加計攤銷政策。加計扣除和攤銷的部分可抵減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減少企業應納企業所得稅額。這些稅收激勵政策在實踐上產生了很好的效果,有效調動了企業研發的積極性。

現行稅法針對農民、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村民委員會、農村集體經濟購銷農業生產資料、銷售農產品出台免徵印花稅的優惠政策。

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決定對留抵稅額提前實行大規模退稅,退稅資金全部直達企業。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密集發布政策,推動組合式稅費支援政策落地落細,截至5月10日,已有9138億元留抵稅款退至149.5萬戶納稅人賬戶。留底退稅政策顯著增加了包括農業在內企業現金流,促進鄉村實現產業興旺。

雖然,十八大以來,積極財政政策在支援「三農」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毋庸諱言的是,我國農業總體還呈現大而不強的樣子,既緣於政策設計本身,也在於政策執行不到位。

從一般預算支出來看,2023年全國支出總額為245679.03億元,相對於2023年的125952.97億元增長了95.06%,其中農林水支出為23948.46億元,相對於2023年的11973.88億元,佔比從9.51%微漲至9.75%,可以說「相當穩定」。

從轉移支付來看,2023年**對地方轉移支付總額為83217.93億元,相對於2023年的46509.49億元增長了78.93%,但是涉農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變化不大,比如糧食風險補償資金自2023年至2023年六年保持不變;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資金不公升反降。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五級**的國度,上個世紀末分稅制改革就著手建立健全事權與財力相匹配的機制。2023年**政治局審議通過《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方案,明確提出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

其後,**印發《關於推進**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加快央地共同事權和支出責任的劃分。自2023年開始,**陸續出台了基本公共服務、醫療衛生、教育、科技、交通運輸、郵政、公共文化、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應急救援等11項領域的改革方案。

一是繼續完善**和地方共同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頂層設計,減少並規範**和地方共同事權,適當加強跨區域「三農」發展方面***事權。

二是加快轉移支付立法工作,提公升轉移支付剛性;圍繞糧食安全、鄉村振興戰略等方面優化轉移支付結構;完善省以下轉移支付制度,增強基層**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三是完善財政補貼制度,按照「三農」發展的重點,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範圍,適當提公升補貼比例。四是規範涉農專項債券,防止「借雞下蛋」,量入為出,依據地方財政和專案前景統籌考慮專項債券的規模和**。

一是構建新型農業補貼政策體系。提公升地力補貼精準性,實現補貼與耕地經營者掛鉤,取消撂荒地補貼。適時增加補貼種類,如稻穀補貼、玉公尺大豆帶狀復合種植補貼等,實現種植結構調整與優化。研判國內外糧食動態,加大農資補貼規模,財政部門要協同基層**,保證補貼分配到位,保護種糧農民積極性。

二是加大農業發展**投資,改變「重工輕農」「重硬輕軟」的現狀,在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資的同時,完善投資結構。三是強化支農部門協作,加強制度銜接。

以農業農村委為牽頭單位,協同財政部門、發展改革部門力量,促進各成員單位的資訊互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明確支農發展各部門的職責和任務,完善溝通機制,形成緊密聯動、協力工作格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健全互通高效的協調管理機制。

健全糧食產購儲加銷協同保障機制,分配落實農資補貼,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俄烏衝突後,國際糧食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強,糧食供給更需堅持立足國內、基本自給的方針。

一方面,我國將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健全糧食產購儲加銷協同保障機制,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壓實地方主體責任,對涉糧違規違法問題或嚴肅問責。另一方面,政策將合理保障農民種糧收益,在堅持並落實好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外,今年還兩批次發放共300億元農資補貼,後續重點是將補貼分配到位,保護種糧農民積極性,確保糧食產量1.3萬億斤以上的工作目標。

一直以來,黨和國家注重積極財政政策與穩健貨幣的協調聯動,致力於改善「三農」發展環境。財政和金融要形成合力,雙管齊下,才能發揮財政政策引導功能,引導金融資源流向「三農」領域。

一是強化財政投資**功能,引導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聚焦鄉村振興重點領域,比如,種業振興規劃、農業科技能力提公升等,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走深走實。二是建立健全巨災風險保險體系。

2023年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造成的損失超過124億元,保險公司賠款近70億元,絕大部分為汽車等財產保險,「三農」領域獲賠金額少得可憐。農業基礎尚不穩固是我國現實國情,通過巨災保險為「三農」發展建立保障制度刻不容緩。

2023年,農業財政巨災保險在黑龍江省針對極端低溫進行試點,其後,試點地區擴張至北京、上海、江蘇、山東等10多個省市,強力支援了農業農村發展,降低了財政救災壓力。

建議相關部門總結這些地區的成功經驗,在水患較重的華東、華南、華中等區域推進洪水巨災保險,在**頻發的西南、西北等區域推進**巨災保險;積極穩妥推進巨災保險**化,試點發行巨災保險債券,吸引社會資金參與防災減災,提公升保險對自然災害的減震器功效。

新時代財政學教育之變 從專業教育到「三圈層教育」

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同時也應看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程序又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進行的。新科技革命浪潮奔騰而至,催生並加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世界經濟的中心正從大西洋兩岸進一步轉向太平洋兩岸...

新時代下,金融科技之我國綠色金融將如何發展?

現階段,綠色金融於社會而言已經不再陌生,堅持和加快綠色金融建設符合我國企業中長期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同時同我國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相符。這是一種創新型的金融模式,其發展深受國家和社會的關注。金融機構必須正視這一發展現狀,緊抓發展機遇,在發展金融產業的同時利用好金融同綠色產業之間的密切聯絡,從本質上...

科創做支撐 「農頭」鏈「工尾」(新時代 新徵程 新偉業)

9月21日,濮陽市華樂科技 的數位化生產線上,一批批形狀各異 功能不同的塑料盒 新鮮出爐 這些塑料製品使用後埋在地下3至6個月,可全部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它們的生產原料是玉公尺澱粉 玉公尺秸稈,與以石化能源為原料生產的普通塑料盒形成鮮明對比。華樂科技負責人陳珂說。華樂科技坐落於濮陽市南樂縣國家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