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 「三不問,四不爭」,真正看懂的都是聰明人

2023-09-17 00:29:16 字數 3977 閱讀 3272

在明朝,王陽明被公認為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他建立了重要的「心學」體系,被列為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一經提出,立刻引發了廣泛的共鳴。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包括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人,受益匪淺。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敢斷言: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古時的先賢曾經說過:「只有不去詢問,才能夠消除疑慮;只有不去爭鬥,才能夠沒有憂愁」,心學大師王陽明必然也深刻理解這個道理,他教導後人「三者不問,四者不爭」。

不問三者:不問身世、不問來歷、不問背景。不問一者:不問他人內心想法。

王陽明曾說:「人的心靈是複雜而脆弱的,常常受到虛偽的影響。」民間諺語也有所體現:人的內心是無法**的。

猜人心就像猜瓜皮一樣,難以確定其好壞。

笑傲江湖中曾有一句經典的名言,是金庸先生所創造的:人群之中自有恩怨情仇,江湖之上便是事端衝突。無論如何,我們都是身處於這個廣袤的江湖之中,受益於其中的榮辱與變幻,那麼,我們該如何徹底放下過去,抽身離開這個紛亂世界呢?

是的。如果想要過上美好的一生,其中不可或缺的智慧型之一,就是要懂得處理複雜微妙的人際關係。

聽到些話就算了,別太當真;了解些事情就行,不要說破;看清些人就好了,不要拆穿;情感順其自然就好,不要執著。

人生就像一本書,沒有必要一頁一頁地翻開去細細揣摩他人的過去,**其中的意義。

無論遇到任何人,只有真摯的態度才能打動心靈。

不去問,不問過去。

王陽明說:「過去和未來的事情,思考又有什麼好處呢?無益於安心。」

為什麼要糾結於已經過去的事情,沒有放下又有什麼意義呢?陷入這樣的胡思亂想只會讓我們失去心靈的清明。

那些真正成熟的人,不會讓許多過去的事情佔據了他們的現在。不要再去糾結於過去的得失,未來才是我們最值得期待的。

不問**,不問目的,不問意義,三不問結果會是什麼呢?

王陽明曾說:「人們必須通過實際行動來鍛鍊自己,只有經過努力才能獲益。」若是一味思考、推敲太多,往往是因為實際行動不夠充分。只有踏實地完成每件事情,才能最終見到成果。

大家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小時候聽父母講這個故事時,我認為愚公有些愚蠢和固執。長大後重新閱讀,我終於理解了這個故事的深層含義。

當一件事情似乎很困難,而且所有人都覺得你無法完成時,你是否還有勇氣堅持下去?

或許有些人會選擇放棄,或者會反覆思量得失,擔心自己的努力會付諸東流。然而實際上,害怕失敗的人往往也無法取得勝利。你一直在猶豫中,不敢邁出第一步,結果就只能是停滯不前。

無論是工作還是感情,人們都希望得到回報是很正常的。但在追求回報之前,我們應該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先盡力去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然後順其自然。

江水奔騰不止,毫不畏懼東流的無返路。

只要具備這樣的自信和心態,就足夠了。

不爭四個字,不爭口舌一句。

王陽明表示:「當人言語得體時,就能忍住不能爭辯,當意氣發揚時,就能收斂起來不張揚,當憤怒和慾望達到頂點時,就能和解消化,這是非常勇敢的人所能做到的。」

在鎮壓寧王叛亂之後,朝廷上有更多的人開始中傷和議論王陽明。

王陽明對此全然無動於衷。

他聲稱:「我對自己的良知深信不疑。」

無論是非自有定論,即使所有人都來詆毀我,也無法改變任何事實。

不美好的語言,不吸收入心靈深處。

只為了一時的口舌之快,只能取得短暫的勝利。

若能擁有一顆充滿包容之心,便無人能與之爭辯。

不爭四個字,不爭二字面子。

王陽明說:「無論別人笑我,無論別人中傷我,無論別人讚美我或誹謗我,所有外在的事情都無法動搖我,長期以來自然會得到真正有效的地方。」

那些追求面子的人,往往是因為內在實力不足。

普通人追求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聲譽;成功人則懂得給予他人榮譽,並注重提高自身素養。

真正的面子是靠內在的實力和能力撐起來的,通過慢慢積累的點滴事情來塑造自己的品格。

不要把精力放在維護外表上,而是要注重提公升自己的內在實力。

四不爭,三不爭功利。

四不爭,即不爭利益、不爭名譽、不爭權力、不爭地位。

三不爭功利,即不爭取個人功勞、不爭取物質利益、不爭取地位權威。

當王陽明被打壓、排擠於朝堂之時。

他的西園就在龍崗書院旁邊,是他自己開闢的一片空地。

方圓不滿畝地,蔬菜花草叢生。放下鋤頭,停止繁忙的工作,翻閱著舊書。盡情暢飲之後,就在草地上躺下,忘記與鄰居告別。」

在這裡生活,過著簡樸的生活,專注於學習和追求真理,樂趣無盡。

對他來說,富貴名利毫不重要,就像浮雲一樣不值一提。

人類的本性帶有貪婪的特質,對名利的追求沒有終點,需要以寶貴的時間為代價,甚至犧牲自由。

當我們追求名譽和地位時,往往變得越來越難以保持腳踏實地的態度去做事。相反,只有那些將虛名視為無足輕重的人,才是真正聰明的人。

居里夫人獲得了107個頭銜,以及世界上的各種各樣的榮譽獎章,總計有16枚。

一次,她的朋友來到她的家做客,大吃一驚地發現,居里夫人的女兒竟然把英國皇家學會頒發的金質獎章當做玩具來玩。

朋友疑惑地問道:「乙個如此崇高榮譽的獎章,怎麼能給孩子當玩具呢?」

居里夫人微笑著說:「我希望讓孩子明白,榮譽就像玩具一樣,不能太過重視它,否則會導致乙個人一事無成。」

榮譽的吸引力非常強,普通人很難抵制。為了追逐虛榮心,他們會不惜代價,最終,追逐名利反而成為束縛他們的枷鎖。

高山不需要爭取山峰的高度,它自然成為最高的峰巒;做事應該知足常樂,心境常常愉悅;乙個人如果不貪求物質上的東西,就能品味到高尚的品質。

不要爭四個方面的事情,不要爭奪背後的名聲。

王陽明曾說過:「名與實是相對的。」

當乙個人擁有務實的心態多一分,追求名利的心態就會減少一分。如果心中只有務實的心態,便不會有任何追求名利的念頭。如果務實的心態像飢餓渴望食物和水一樣,那還有時間和精力去考慮追求名利嗎?

當我們過於追求名利時,反而會失去踏實做事的能力。

聰明的人不追求名利,也不追求功利,只追求做到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因此,古代的智者們說過:「最高的人沒有極限,超凡的人沒有功績,聖賢沒有名號。」

王陽明一生經歷了許多挫折和困難,但最終成為了中國的聖人。這一成就歸功於他的智慧型和他所創立的心學,心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增強中國人對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之一。

陽明學是一門自得於心的學問,王陽明最希望的是你通過體悟得到心學真諦,而不是通過別人的傳道,因為自己體悟得來要比聽人傳道得來更為篤實。王陽明心學能讓我們在浮躁的社會站穩腳跟,能更從容應對人生的困惑。

想要讀王陽明,首先必選的就是《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明**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因此,要想了解王陽明,首先必讀《傳習錄》,以領悟其思想精華。

王陽明龍場悟道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 文學家 軍事家,也是心學集大成者。他的一生經歷了許多波折和磨難,但正是這些經歷促使他不斷思考 探索和領悟。龍場悟道是王陽明人生中的乙個重要轉折點,對於他的人生哲學和心學思想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本文將詳細介紹王陽明在龍場悟道的過程,以及這一事件對於他的思想形成的意義。王陽明的...

王陽明的成功心法

王陽明經過貶謫龍場的百苦千難,悟出了心靈狀態才是成功的關鍵,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正是這一心法的加持,王陽明由黯淡困境走向光明坦途,先是奉旨成功地治理好原本爭訟 積案頗多的廬陵,劉瑾死後,又奉詔入京擔任重職,最終實現人生理想。不僅如此,王陽明先生品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他將自己的心法通過講學傳播於世...

人到中年 三不問,兩不笑,一不叫

2003年,一名記者採訪莫言時,談到了農村題材的作品。他說,儘管文壇向來不缺這類題材,但一直沒有具有總結性 歷史性的一部 聽了這話,莫言心中燃起了創作熱情,他想到腦海中已經構思了43年的故事,耗費43天,將這些故事全都寫了下來,並將其取名為 生死疲勞 復旦大學教授陳思和說 生死疲勞本就指的是人生 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