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隋末最強反王,卻是最不可能得天下的

2023-09-14 16:09:12 字數 7552 閱讀 6180

為什麼說,李密雖然是隋末最強反王,卻是最不可能得天下的呢?

說他是最強反王,那是因為,他抓了一手好牌,不僅輕鬆擁有了隋末最強的割據勢力——瓦崗群雄,而且佔據了洛陽附近幾個天下最大的糧倉,不愁吃喝,既不愁兵員,又可威懾天下群豪。

但結果呢,性格使然,以至於始終沒能建立自己的核心班底,無法真正凝聚龐大的隊伍,終於以失敗身死而告終。

如果用漢初的乙個人物相模擬,我認為李密更適合當張良,不僅有反秦反隋的壯志,也有非常好的謀劃,但卻不是乙個合格的統帥,也沒有乙個韓信那般的部下,所以終究統帥不了一支龐大的隊伍。

經過多次失敗後,張良很快認清了自己的定位,開始一心一意給劉邦當軍師,指導劉邦替自己完成推翻暴秦、統一天下的任務。

但可惜李密沒能遇到自己的劉邦,在第一次幫楊玄感造反失敗後,李密也是像張良那樣隱姓埋名,躲避追捕。

等天下風雲再起之時,「貴族後裔」張良遇到了自己一輩子的知己——老土出身的劉邦,並最終成為劉邦的左右手。

而當「貴族後裔」的李密再次出山時,遇到的卻是真正的老土翟讓。

翟讓雖也有劉邦那樣容人的胸懷,但就逐鹿天下而言,翟讓的格局和見識就小多了。在多次戰鬥後,翟讓對李密的本事佩服起來,最終,他把瓦崗寨第一座椅的位置讓給了李密。

就這樣,李密輕鬆成為了隋末最大割據勢力的一把手,皇帝的位置在向他招手。

只是可惜,他注定不是真龍天子,沒有能力把瓦崗的核心勢力凝聚在自己的身邊,當他對翟讓下殺手時,老瓦崗的兩大最強勢力——單雄信和徐世勣都還沒成為他的心腹,徐世勣還差點死在他的手中。

即便這樣,徐世勣都沒有恨他,但李密卻因始終與徐世勣隔著一層膜,終於走向失敗之路。

一句話,沒有機會做張良的李密,終於學起了項羽,但他卻又沒有項羽那般的雄霸之力;可他也做不了劉邦,至死都沒能建立屬於自己的強大班底。直令後世為之可惜。

李密(582年-619年),是西魏和北周兩朝大功臣、關隴集團重要大佬之一李弼的曾孫。

李弼,曾經在關隴集團命懸一線的沙苑之戰中,居功至偉,成為西魏八柱國之一。

也就是說,從曾祖父李弼開始,李密家族就是以關隴集團為主的西魏、北周、隋朝的頂級貴族。

這樣出身的李密,自小志向遠大,讀書習武,救世濟民,收養門客,禮遇賢才,拿家產不算財,使勁往外花。只是可惜,不安分的他,出生時已是隋朝,及至成年,天下已太平日久,常以項羽為榜樣的他,根本就無用武之地。

等到隋煬帝楊廣登基時,李密已經把偌大的家產敗光了。不過人家可是世襲貴族,是不用愁吃穿,愁工作的。這不,很快就憑父蔭,成為隋煬帝楊廣的親衛兵。

這時的李密,雖然敗光家產,但對未來還是有很美好憧憬的,所以平日裡依舊容光煥發,精神奕奕。

他這種傲嬌的姿態,是不受隋煬帝喜歡的。一天,隋煬帝在儀衛中看見了神采奕奕的李密,看著不順眼,便問身邊負責管理親衛軍的大將軍宇文述:「警衛隊裡那個眼珠子放光的黑臉小孩叫啥?」

宇文述回答說:「他是已故蒲山公李寬的兒子,叫李密。」

隋煬帝說:「這個小孩眼神顧盼,不知道收斂,以後就別讓他在宮裡擔任宿衛了。」

雖然隋煬帝是皇帝,但李密也是關隴大族後裔,和宇文述一樣,大夥都是「大院子弟」,要趕人走,總要留點臉面。所以,宇文述在答應隋煬帝後,想了一宿,才找個理由,喊李密到自己的辦公室。

一番客套話後,宇文述對李密說:「早就聽說賢弟是大儒包愷最有天資的學生,熟讀《史記》、《漢書》、《孫子兵法》,前兩日又有人對我抱怨說,賢弟在我手下當個警衛員,太屈才了,憑賢弟的大才,應該是出將入相的人物,宮廷警衛這樣的瑣碎差事,不是培養賢才的地方啊。」

宇文述這馬屁拍的李密非常高興,上套了,於是主動借病辭職,繼續回家讀書去了。

當然,此時的李密,已經動了仕途的念想,再只讓他苦讀書,是不可能的了。

那個時代,科舉制度還不完善,走仕途的路子,主要還是靠大官推薦。李密想當個小官,自然不愁,推薦人多的是。但他心思大啊,是朝著出將入相去的。所以,他要找的推薦人也要夠大。

放眼看去,此時朝中最大的官就是越國公楊素了,是他一手把楊廣推上帝位的。此時的楊素,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只要他推薦一下,前途不可限量啊。

所以李密要找楊素。憑他的身份,是可以直接拜訪見到楊素的,但這樣去赤裸裸要官做,會掉身價的,李密才不幹這傻事呢。

李密要出奇制勝,他先在楊素經常需要經過的地方,租了個房子「隱居」,然後裝扮成放牛郎,還特意把一套《漢書》掛在牛角上,然後騎著牛,任憑牛自己在路邊慢悠悠吃草,自己則在牛背山翻書看。

果然,楊素很快就發現了這個愛讀書的青年才俊,停下馬,又讓隨從禮貌地打斷正在牛背山讀書的李密。

李密不緊不慢地來到楊素面前,下拜,口喊「世伯」,然後自報家門。

一聽是「關隴子弟」,楊素就感興趣,畢竟這背後,是乙個龐大的權力集團。就問李密讀的什麼書,李密回答《項羽傳》。

就這樣,一問一答,楊素和李密相談了好長時間。

此時的楊素,已有了謀反之心。畢竟在那個混亂日久的南北朝時代,只要權力夠大,支持者夠多,當皇帝並不是一件難事。隋文帝楊堅,不就是奪的親外孫的江山?而此時的隋煬帝楊廣,就是由楊素一手托上皇位的,楊素從心底是看不上楊廣的。

李密是想通過楊素出仕為官的,但一番交談後,楊素才不捨得讓這個人才出來為隋煬帝服務呢。李密的仕途之路就此戛然而止。

當然,他並未灰心。因為楊素回到家後,就讓兒子楊玄感趕快去結識李密。自此,李密和楊玄感成為至交密友,經常被楊玄感邀請去談天論地,指點江山。

這樣的李密,哪還有心思去做官?

楊素發現了李密,但還沒等到造反的機會,就死了。於是,造反的大任就落在楊玄感身上。

大業九年,也就是613年,隋煬帝不在乎前一年征伐高句麗,導致國內已經反塵四起的局面,再次親征高句麗。

這一次,楊玄感謀得了在黎陽監理軍需運輸的工作,這可是重要樞紐的重要官職,可以輕鬆對前線的隋煬帝卡脖子。

等楊廣率大軍到達遼東後,楊玄感便決定造反,派人把李密從長安悄悄接到黎陽,讓他主持謀劃造反工作。

李密到了以後,向楊玄感獻出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襲佔河北之地,封住山海關,讓攻打高句麗的隋軍軍心不穩。軍需物資斷供乙個月,大軍就會崩潰自降,加上有高句麗在後面追擊,隋煬帝不死都難;

中策是迅速攻占都城長安,佔據關中這個四塞之地,籠絡了關隴貴族,隋煬帝便就成了孤家寡人,即便有關東之兵依附他,也會立於不敗之地;

下策是攻占洛陽,以勃勃氣勢,震懾群雄,號令天下。

楊玄感聽了三策後說:我認為你說的這個下策,才是上策。你要知道,現在前線將士們的家屬,都讓隋煬帝以照顧為名扣押在洛陽,如果攻下洛陽,前線將士自然就倒戈相向了。況且,撇下洛陽去打長安,經過都不打,怎麼向天下示威?所以,還是先打洛陽吧。

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聽楊玄感造反後,隋煬帝立馬回軍,而沒聽李密之計的楊玄感,被困在四戰之地的洛陽,到死都沒能拿下洛陽城。

楊玄感造反失敗,楊素一門被滅。李密則隱姓埋名逃亡到今天河南周口一帶的淮陽郡,自稱劉智遠,招收徒弟講學。

這樣過了幾個月,心裡悶悶不樂,寫了一首五言詩《淮陽感懷》,其中幾句提到了幾位漢初英豪:

秦俗猶未平,漢道將何冀。

樊噲市井徒,蕭何刀筆吏。

一朝時運會,千古傳名諡。

寄言世上雄,虛生真可愧。

這可是反詩啊,有人向淮陽太守趙佗告密,趙佗派人去搜捕,李密又逃走了。

轉眼到了大業十二年,也就是616年,隋煬帝已三征高句麗,天下被搜刮的十室九空,到處都是造反的了,曾當過東郡法曹的翟讓也在今天河南滑縣南的瓦崗寨扯起反旗,手下大將單雄信、徐世勣,都是年方十七八歲的驍勇之人。

此時的瓦崗軍,雖然將才濟濟,但也和一開始的劉邦一樣,不會打仗,屢戰屢敗,只有依靠瓦崗寨,靠打劫富戶及過往商旅存活。

正是這個時候,李密投奔來到翟讓軍中,準備做個軍師。可有人知道李密是楊玄感的逃亡部將,私下慫恿翟讓殺了他,翟讓不忍殺他,也不想用他,就先把李密關押在了軍營之外。

天不絕李密。這時,在濟陽,也就是今天蘭考一帶率眾起義的王伯當,率領隊伍前來投奔翟讓。

在李密逃亡授學期間,王伯當曾跟隨李密學習過一段時間,深深被李密的本事所折服。在此見到恩師,立即向翟讓推薦。

翟讓不好負了王伯當的面子,就釋放了李密,並為王伯當和李密接風洗塵。

李密鼓動翟讓學劉邦,當項羽,奪取天下。

翟讓本來是有些雄心的,但屢戰屢敗,便失去了心勁,但又不好說自己沒了雄心,就藉機派李密去遊說附近的各小股起義軍,意在支他離開。

誰知李密還真有些本事,很多小股起義軍,連地盤都沒有,經世家子弟出身的李密一畫餅,都來到瓦崗寨。

眼看隊伍迅速壯大,瓦崗寨都駐紮不下了,吃喝很快成為乙個大問題。李密遂向翟讓提出攻打滎陽的計畫,這樣,既有了糧草,又有了爭奪天下的關鍵位置。

但守滎陽的是張須陀,曾多次打敗過翟讓,翟讓自然不敢。

李密則拍著胸脯說,自己早年間見過張須陀,知道他有勇無謀,只需要翟讓給他一千精兵做埋伏,即可活捉張須陀。

翟讓便按李密說的,給了李密一千精兵,然後硬著頭皮去誘攻張須陀。

翟讓出兵不利,邊打邊退,很快到了李密布置的埋伏圈,李密一聲令下,迅速斷了張須陀的後路。張須陀的兵丁於是四散,李密率王伯當一舉擒獲張須陀,並將之斬首。

這一次比較可惜的是,張須陀手下大將秦瓊、羅士信等沒能歸附,而是投靠去了裴仁基那裡。

不過,李密在瓦崗寨的地位迅速提公升,並且開始獨立統帥一支隊伍,算是有了一定的兵權。

此時的李密,有的是機會與單雄信、徐世勣交談,拉攏他們了。但事實是,他卻沒有這樣做,只是把王伯當看做心腹。

或許,這個時候的李密,還沒有自己當老大的決心,所以他不去結交拉攏翟讓的老弟兄,只一心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翟讓畏首畏尾的做法,終於讓李密有些著急,有些氣憤了。在斬殺張須陀後不久,李密又勸說翟讓發兵,去奪洛陽城,再不濟,先奪下洛陽城外的大糧倉興洛倉,一則斷了洛陽城的糧,二則瓦崗軍有了糧食,三則可以救急貧民,換取聲望,迅速招兵買馬。

翟讓怎麼說?他說,自己只是乙個農民,威望不夠,你李密是大貴族之後,先帶兵出發吧,我在後面給你壓陣,先奪取了興洛倉後,再商議打洛陽的事。

李密沒辦法,只有自己帶著隊伍出發。結果卻很順利,一舉拿下興洛倉。然後李密開倉放糧,結果整個洛陽盆地都瘋狂了,吸引來幾十萬人取糧,一些年輕力壯的小夥子直接加入李密的隊伍。

此時的李密,在能力上已經遠遠超過翟讓,在兵力上,也不向上下了。翟讓也做出了明智的抉擇:讓出瓦崗寨第一交椅位置,推舉李密當首領。

李密謙讓一番後,就答應了,稱魏公。封翟讓為司徒、東郡公;親信王伯當為琅琊公;徐世勣、單雄信、王儒信等其餘將領,也都封官加爵。

李密開始大展雄心,不僅撰寫了文采飛揚的討隋檄文,歷數楊廣十大罪狀,還東征西討,又拿下回洛倉、黎陽倉,開倉濟貧,起義軍增加到二十多萬,控制中原廣大地區,達到鼎盛時期。

除了擴兵,還吸引一大批文武俊才,裴仁基裴行儼父子、秦瓊、程咬金、羅士信、蔡建德、房彥藻、魏徵、柴孝和等都是這個時候入夥瓦崗寨的。

瓦崗寨風生水起,天下指日可待。可就是這個時候,李密幹了一件蠢事:乾掉翟讓!

事實上,這個時候,乾掉翟讓也未嘗不可,畢竟李密已經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也新網路了一批能臣幹將。

而這個時候的翟讓,可能並無反心,但其身邊肯定有一批死忠粉,會對瓦崗寨形成一定的掣肘。

這個時候殺掉翟讓,有利於將瓦崗寨擰成一股繩。當然,最好的辦法,是借刀殺人,或讓翟讓「病死」等等。總之,有很多辦法讓翟讓死掉,而李密還能脫掉干係。

但李密還是親自動手了。而且,他犯了乙個更大的錯誤:他在向翟讓下手前,沒有嘗試收服徐世勣、單雄信等真正的瓦崗實力派,還差點將兩人一併處決之。

事發當晚,翟讓不知是鴻門宴,領著哥哥翟弘、侄子翟摩侯、徐世勣、單雄信和王儒信就喜滋滋來赴宴了。

徐世勣、單雄信和王儒信是個意外,但沒有辦法,還是得下手。酒過三巡,李密乙個眼色,蔡建德突然抽出佩刀,刺進翟讓後背。翟讓怒吼一聲,倒地身亡。

翟弘、翟摩侯、王儒信愣神之間,也早已人頭落地。

徐世勣反應過來,起身要逃,也給一刀劈中脖子,血流如注。好在王伯當及時厲聲喝止,才保住徐世勣一命。

反應過來的單雄信腿都麻了,癱軟在地。

此時,李密才讓人趕緊給徐世勣包紮,並安慰單雄信和徐世勣說,他只殺翟讓,其餘還是好兄弟。

單雄信和徐世勣連忙伏地叩謝,並協助王伯當接管了翟讓的親兵部眾。

表面上李密完勝,但實際上,自此以後,單雄信便生出脫離李密之心,最終在關鍵時刻倒戈,與秦瓊、程咬金、羅士信等群豪歸附王世充,讓李密失去瓦崗寨大半將領。

徐世勣雖然差點給李密砍死,但卻是忠於瓦崗寨,忠於李密的。可是,李密卻不再敢信任徐世勣,處處防著他,甚至在兵敗走投無路之時,寧可投靠李淵,也不敢去黎陽找徐世勣。

總之,兵強馬壯的瓦崗寨,最終因翟讓之死,各自離心離德,雄傲一時的李密也不得不放棄攻擊長安的計畫,決定先打下洛陽城。

這可是他當年給楊玄感出的下策。但他認為沒辦法,按他的話說,瓦崗軍都是關東之人,不會離開家鄉幫他賣命打長安的,只要他一離開,瓦崗軍諸將領都會自立門戶,像之前那樣各自稱王稱霸。到時,可就沒了退路。

所以,他只有先打下洛陽,以強硬的姿態告訴天下群雄:我最牛,誰不服我,我就滅誰!

可惜,守洛陽城的是王世充,沒了洛陽,王世充就是死路一條。所以王世充雖然兵少糧少,但知道自己必須拼命。

最終結果,眾所周知,在關鍵時刻,單雄信率眾投降王世充,雙方實力頓時逆轉,李密帶領王伯當等親信東逃武牢關。

這個時候,有人勸他去找守黎陽的徐世勣。但李密卻不敢去。

這也不怪他,畢竟單雄信都臨陣倒戈了,徐世勣當年差點給他殺掉,後來雖然沒殺,也基本被李密打入冷宮,不敢讓徐世勣跟在身邊,就是怕他突然報復。現在自己兵敗去找徐世勣,不被砍了才怪?

最終,李密決定去投奔李淵。畢竟保命要緊。對待這個幾乎一朝就敗完實力的最強反王,李淵好酒好肉招待,還把表妹獨孤氏嫁給他,但卻不敢給他實職,只封他為光祿卿,當花瓶供養起來。

好日子過久了,李密又覺得自己還有實力,只要回到關東,許多舊部還會依附到自己身邊,這天下還有的一爭。

真不知道他怎麼想的。這時的李淵,正不知道該如何除掉你呢,便先答應李密回關東幫助收降舊眾,等李密率部東行至稠桑驛的時候,又下詔將之召回,有意讓李密造反。

果然,李密大為恐懼,認為出稠桑驛向南進入熊耳山,很快就能到達襄城投奔舊將張善相。那時,李淵就拿他沒辦法了。

但李淵肯定早就準備好了呀,這連王伯當都看出來了,說這是李淵有意逼你反,好找藉口殺了你,所以還是乖乖聽旨意回去吧,這樣李淵就不好殺你了。

但李密不聽,毅然率部襲破鄰近的桃林縣,結果很快就被熊州副將盛彥師率眾全部殺死。

時年,李密只有37歲。

隨後,李淵派人將李密首級送往關東招撫其舊部。兩任瓦崗寨主都已死了,徐世勣痛哭一番,上表稱自己是在幫李密守城,既然李密已死,自己可以投降,但請求收葬李密的屍首。

李淵才是收服人心的高手,立即同意。徐世勣便按照君臣的禮儀舉行喪禮,大擺儀仗、全軍孝服,將李密葬於黎陽山西南五里處,墳高七仞。後來,他還幫老兄弟單雄信養大孩子。本來,他請求用自己的功勞爵位換老兄弟單雄信一命的,可惜不知道李世民搭錯了哪一根神經,堅持殺掉了單雄信。

總之,還是李淵會收服人心,不僅高調表彰徐世勣的這種行為,還賜姓李,徐世勣此後便成為李世勣。李世民當皇帝後,為了避諱,又改稱李勣。

可以說,徐世勣,也就是**中瓦崗英雄中著名軍師徐茂公,是瓦崗群雄活得最久、官位最高的人,活到了唐高宗總章二年,年76歲,諡號「貞武」,陪葬昭陵。

大唐最強公主 歷史上唯一一位用軍禮殉葬的隋唐“花木蘭”

在大唐有這樣一位奇女子,她是唐朝第一位死後賜予諡號的公主,也是中國封建史上唯一乙個採用軍禮殯葬的女子。她因才識膽略過人,被李淵許配給了深得自己信任的唐初名將柴紹。她就是唐高祖李淵第三女 平陽公主。平陽公主既繼承了父親李淵精明務實的政治頭腦,又繼承了她母親竇氏那種 巾幗不讓鬚眉 的膽識和血性。在隋末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