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李可染不能称为大师?更不能称为一代宗师?

2023-10-30 06:35:21 字數 2240 閱讀 3344

为什么说李可染不能称为大师?更不能称为一代宗师?

可染不能称大师,宗师,要因有三:

诗书画印,传统国画之四项基本功也,而为画人学养之衡量。以四项衡诸可染,可染四失其三:

一,诗文,可染拙于诗文,基本不会作诗,题画多以白话短句跋之,间或录古人诗以题,简言之,诗文涵养不过关。

二,书法,可染书法,褒言之有碑之雄强老辣之味,贬言之于书犹在门外,结体运笔皆不过关,甚或有类于画字,盖其自言师白石老人之最大心得在于‘行笔要慢,至于集点成线’,以此心得行之于书,书之运笔线条殆亦由集点成线而成,此其书与画之用笔线条刻板少变所在也,一类板画木刻,与书法用笔大相抵捂,而不之察。夫书法用笔讲究平圆留重变,一波三折,抑扬顿挫(篆书是特例),而集点成线,从头到尾,起讫未尝有变,一个调子走到底,通篇如是,如同模印,绝非上乘。须知用笔与乐理有相通者,夫声音有高低快慢,故有高音,低音,快拍,慢拍。如以一个调子行之,则不成曲调矣。书法亦如是,乐有乐调,书亦有书调。书之运笔有轻重快慢,抑扬顿挫,一波三折,而书调乃赅备。若集点成线,通篇只有一调,与**只有一调不成曲子何异?闻可染善拉二胡,二胡曲调固有高低快慢,如之何运笔只求一个慢字,至于集点成线,毋乃大悖于对立统一变化之道乎?可染师白石翁,白石翁未尝言运笔要慢,而曰‘下笔不可太均停’,不可太均停即有轻重快慢变化之意,而集点成线,一味慢到底,恰是太过于均停了,与白石所言相违捩。是以知可染固未尝学到白石翁笔法之精髓也。

三,画。此可染所赖以名世者也。人物,牛犹在山水之上。山水,可染师宾翁。然用笔用墨与宾翁相差不可以道里计。宾翁用笔,'平圆留重变',五笔赅备。可染用笔,一味求慢,集点成线,-个调子走到底,不特‘平圆留重变'之‘变’未曾梦见,即‘平圆留重’亦丝毫不见,通篇只有集点成线一个调子。用笔三昧,远矣可染之不逮也。

宾翁用墨,浓,淡,破,泼,积(有时用“渍”),焦,宿,等七墨融为一炉,浓淡干湿,焦润渴枯苍秀拙辣刚柔生新浊老等阴阳相济相生,于法大备。可染用墨,以西方素描之明暗光影为之,为积墨而积墨,而不知所以积者何。

宾翁之画,厚密厚重,浑厚华滋,或云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其实亦可言用笔浑厚,用墨华滋。试以满纸墨色去诸宾翁之画,所余者乃书法用笔之线条,笔笔相应,笔笔相生,筋骨脉络,纵横贯通,点画分布,可作文章句读观,谓之读画亦以宜。而试以满纸墨色去诸可染之画,所余用笔之线条单薄,刻板,散碎,只有集点成线之一调,一望无遗,不可以文章句读观读也。甚或去诸墨色之后,满纸竟所余无物矣,石涛所云‘黑团团里墨团团,墨团团里天地宽’,‘混沌里放出光明’,老子所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宾翁之画实有以当之,而可染之画全未梦见也。

宾翁之画黑密厚重,黑中别有天地;可染之画只是黑,既无密无厚又无重,黑中少有天地,唯逆光之一道亮色破此浑沌,是其创新之处,然较之宾翁之太极图中黑中只留一点数点又下一文化内涵也。

四,篆刻。可染不会治印,亦未曾听闻可染治印。印之一道,虽雕虫小技,然不可忽之,其中布白,虚实分布,位置经营,大有讲究。于书画之构图实大有裨益也。

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四子有‘二十世纪四大家者’之称,盖‘诗书画印’四子俱全也,吴齐黄潘四人皆有诗集行世,吴,齐,黄三人俱善篆书,潘之行书亦有可观处。

于画,吴为海派巨擘,齐亦开宗立派,黄为山水画之集大成者。潘亦以‘一味霸悍’而独具面貌。

至于印,吴为篆刻大家,执西泠印社之牛耳。齐为齐派宗师。黄虽治印不多,然一生搜罗古玺二千余方,为个中研究专家,并有专著刊布。潘不以篆刻为务,然亦知印者也。

余者如傅包石辈,平生亦治印不下千方,文化修养之全面皆过于可染多矣。

综上所述,诗书画印,可染唯画可称道,而用笔趋于‘集点成线’之一调,用墨不免于素描之明暗光影;逆光之法,确其创新之处,然一德不能掩众眚,是故可染可称名家,大家,称大师则不足以当之,称宗师更迥乎远矣。

为什么说崔杼弑君不可信?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被称为 弑君 的故事,其中之一就是齐国国君崔杼杀害齐庄公的故事。根据史书记载,当时的齐庄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多次勾引臣子崔杼的妻子,因而激怒了崔杼,最终导致齐庄公被杀。然而,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受到了很多质疑,人们对其可信度存在疑问。本文将 为什么说崔杼弑君不可信,并展开对相关故事的剖...

香积寺之战为什么不能说?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香积寺之战是一个历史事实,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场战役发生在年月,是安史之乱期间唐军和燕军在长安西郊的一场决战,也是冷兵器时代阵斩记录的巅峰之战。根据史书 旧唐书 和 新唐书 的记载,唐军以万人的兵力,阵斩燕军万人,俘虏万人,收复了失去一年多的首都长安。这场战役打崩了叛军的军心...

为什么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学,师之惰”?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学,师之惰 是一句经典的中国谚语,流传了千百年。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父母只是供养孩子而不对其进行教育,那么这就是父母的过错 如果老师只是传授知识而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那就是老师的懈怠。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和老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责任。首先,我们来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