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言不惭!莫迪宣布印度2023年将实现印中逆转,印度能做到吗?

2023-10-27 00:15:11 字數 4805 閱讀 9975

印度和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它们的经济和人口规模都令人惊叹。根据国际货币**组织(imf)的**,2023年印度的gdp增速将达到8.5%,而中国为6.2%。

2023年6月,印度的人口更是达到14.2亿,超过中国的14.1亿,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些数据是否意味着印度正在迎头赶上中国,甚至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超越中国呢?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似乎对此深信不疑。在10月的一次演讲中,他宣布印度将在2023年实现“印中逆转”,即在经济规模和综合国力方面超过中国。他还表示印度将致力于发展制造业,特别是电子、制药、可再生能源和国防等领域。

他声称印度在过去几年里在改善基础设施、数字化、创新和社会福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他还批评中国在地区的“侵略和扩张”行为,并表示印度将捍卫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莫迪的这番言论引起了中国***的回应。中国***表示,中国不接受莫迪的“毫无根据和挑衅性”的言论,并且中国和印度应该合作而不是竞争。中国尊重印度的发展道路和成就,但不同意莫迪对“印中逆转”的不切实际和误导性的设想。中国敦促莫迪从战略和长远的角度看待中印关系,并与中国共同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互信与合作。

莫迪的“印中逆转”论究竟有多少道理呢?我们从经济可行性、政治动机和战略影响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看莫迪的“印中逆转”论是否有经济上的依据和可能性。简单地比较两国的gdp增速和人口规模,并不能说明印度就能在2023年超过中国。我们还需要考虑两国经济的结构、潜力和挑战等多个方面。

从gdp总量来看,2023年印度的gdp预计为3.9万亿美元,而中国为17.2万亿美元。即使假设从2023年开始,印度每年保持8.5%的增速,而中国每年只有6.2%的增速,那么到2023年,印度的gdp也只能达到16.7万亿美元,仍然低于中国的51.9万亿美元。

换句话说,印度要想在2023年超过中国,就必须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而中国则必须大幅放缓甚至停滞不前。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从人均gdp来看,2023年印度的人均gdp预计为2869美元,而中国为12536美元。这意味着印度的人均收入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而且两国的差距还在扩大。根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标准,印度仍然是一个低收入国家,而中国已经是一个中高收入国家。

印度要想赶上中国,就必须实现从低收入到高收入的跨越,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需要解决很多结构性和制度性的问题。

从产业发展来看,印度虽然有着庞大的市场和人口红利,但其制造业仍然落后于中国。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数据,2023年印度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15.1%,而中国为29.4%。

印度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的领域,如纺织、服装、皮革等,而中国则已经在电子、汽车、机械、化工等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的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印度要想发展制造业,就必须提高其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同时应对来自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激烈竞争。

从创新能力来看,印度也远远落后于中国。根据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2023年的排名,印度位列第46位,而中国位列第12位。印度在科技人才、研发投入、专利申请、科技**等方面都与中国存在巨大差距。

印度虽然有一些知名的it公司和创业企业,但其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消费领域,而不是制造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印度要想提高其创新能力,就必须增加其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和质量,同时改善其创新环境和体系。

从基础设施来看,印度同样无法与中国相比。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2023年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印度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得分为60.9分(满分为100分),排名第70位,而中国为81.5分,排名第32位。

印度在电力、交通、通信、水利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和缺陷,这严重制约了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印度要想改善其基础设施,就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并克服各种政治、法律和社会的障碍。

从人力资本来看,印度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数据,2023年印度的识字率为74.4%,而中国为96.8%。根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数据,2023年印度的人均预期寿命为69.7岁,而中国为77.3岁。

印度在教育、医疗、营养、卫生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不平等和贫困问题,这影响了其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效率。印度要想提升其人力资本,就必须加强其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并减少其社会分化和歧视。

综上所述,莫迪的“印中逆转”论是建立在错误和不成熟的假设上的,它忽略了中国和印度在经济规模和质量方面的巨大差距,也忽略了印度在实现其雄心壮志的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障碍和不确定性。莫迪的“印中逆转”论更像是一个口号而不是一个现实,印度应该专注于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与中国竞争。

其次,我们来看看莫迪为什么要提出“印中逆转”论,他的政治目的和意图是什么。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莫迪的“印中逆转”论是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国内和国际政策议程而采用的一种宣传手段。

在国内方面,莫迪是一个推崇印度教民族主义(hindu nationalism)的领导人,他试图通过强化印度教徒的身份认同和优越感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他通过修改公民法、废除克什米尔自治、打压少数民族和反对派等措施来实施他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目标。

他还通过提出“印中逆转”论来转移公众对社会问题的注意力,如冠状病毒疫情、经济衰退、失业、农***等。他利用中国作为一个 convenient scapegoat(替罪羊),来激发国民的自豪感和信心,同时掩盖自己的政策失误和责任。

在国际方面,莫迪是一个有着强烈野心和雄心的领导人,他试图通过提高印度在亚洲和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他通过加强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关系,参与四方安全对话(quad security dialogue)、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上海合作组织(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等多边机制,来展示印度作为一个重要力量的角色和价值。

他还通过提出“印中逆转”论来挑战中国在地区的地位和作用,表达印度对中国在经济、安全、外交等方面的不满和不信任。

总之,莫迪的“印中逆转”论是他为了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而使用的一种宣传工具,而不是一种真诚和理性的愿景。莫迪正在玩一场利用反华言论和行动来达到自己政治利益的危险游戏。

最后,我们来看看莫迪的“印中逆转”论对中国和印度的战略利益和地区稳定有什么影响。从战略学的角度来看,莫迪的“印中逆转”论是他为了体现印度的大国志向和地位而做出的一种战略误判,它不仅损害了中印关系,也破坏了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从中印关系来看,莫迪的“印中逆转”论无疑加剧了两国之间的对抗和敌意,导致了两国之间的互信和合作的严重缺失。莫迪的“印中逆转”论反映了他对中国的嫉妒和恐惧,以及他对中国的不尊重和不理解。

他试图通过贬低和挑衅中国来提升自己的形象和声望,但这只会激化两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2023年在边境地区发生的武装冲突、印度对中国应用程序和商品的禁令和抵制等。这些事件不仅损害了两国之间的经贸、人文、安全等领域的合作,也损害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从地区稳定来看,莫迪的“印中逆转”论也对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构成了威胁,导致了地区的紧张和动荡。莫迪的“印中逆转”论反映了他对地区格局和秩序的不满和挑战,以及他对地区合作和多边主义的不信任和排斥。

他试图通过与美国等第三方国家结盟来牵制和遏制中国,但这只会加剧地区的**和对立,如在南海、台湾、朝鲜等敏感问题上的摩擦和冲突。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两国之间的利益和安全,也影响了地区其他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综上所述,莫迪的“印中逆转”论是他为了体现印度的大国心态而做出的一种战略错误,它不仅无益于中印关系,也无益于地区稳定。莫迪应该寻求与中国对话和伙伴关系,而不是对抗和竞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莫迪的“印中逆转”论是一种不切实际、误导性和有害性的言论,它既没有经济上的依据和可能性,也没有政治上的诚意和理性,更没有战略上的智慧和选择。它不仅不能帮助印度实现其发展目标,也不能帮助中印关系实现其合作潜力。

中企揭露印度“圈套” 莫迪官宣不再需要70亿

中国企业通过印度的局势,洞悉了其中的险象。富士康曾因为承接苹果订单和中国工人的勤劳而获誉为 全球第一大代工厂 然而,郭台铭在关键决策上犯了错误,导致了这一地位的逐渐减弱。受苹果影响,富士康决定在印度设厂,但逐渐发现自身对中国市场高度依赖。当初的 赏饭给我们吃 的言辞已经不再适用。尽管富士康在中国市场...

比亚迪成印度的冤大头?莫迪重启税收和罚款

比亚迪成印度的冤大头?莫迪重启税收和罚款。印度对于外国公司从来都是毫不留情,不管你是从 来的,都要承受印度的严酷 摧残 但是,印度人的天性很难转变,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经商环境和良好的企业信用,这些都是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的。外国公司在印度赚钱很简单,但是要将赚到的钱运回国内就很难了。在印度,企业信用继续...

巴以冲突让印度现了原形,莫迪的大国梦成了一个国际笑话

在巴以冲突再度升级的背景下,印度的大国梦再次破灭,成为国际笑柄。莫迪更加担心的是中国在此次冲突中所获得的利益。印度一直想要在亚洲扮演重要角色,甚至超越中国,这也使得美国将印度作为头号拉拢目标,希望利用印度在南亚对中国进行牵制。美国全力支持印度,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改革常任理事国机制,增加印度等国家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