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唯一活下来的儿子毛岸青,晚年享受什么待遇?

2023-10-20 20:25:40 字數 6356 閱讀 6326

前言。**共有十个孩子,包括四个女儿和六个儿子。然而,由于各种困难,战乱、失踪和病逝等原因,只有大儿子和二儿子幸存至成年。

在建国后,不幸的是,大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英勇牺牲,留下唯一的儿子,即二儿子毛岸青。

毛岸青一直过着非常低调的生活,对外界极为谨慎,因此人们鲜有机会了解他的事迹。直到2023年,**报道了毛岸青的去世,这时人们才惊讶地发现***的唯一幸存儿子如此低调和不为人知。

毛岸青的人生经历过什么?晚年又有何种待遇呢?

毛岸青出生于2023年11月13日,湖南长沙,是***和杨开慧的次子。

在那一年,他曾短暂享受了家庭的温馨。在上海武昌,**母亲杨开慧和哥哥毛岸英团聚在一起,构成了这个幸福的家庭。

有一张著名的**,毛岸青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他依偎在母亲杨开慧的怀中,而哥哥毛岸英则亲切地靠在母亲旁边。这张**传达出深切的家庭情感,仿佛能穿越时光和**,打动人心。

在那个时代,**主席忙于领导人民起义和与反动派作斗争。这个家庭不仅要面对聚少离多的哀愁,还要忍受生离死别的痛苦。

毛岸青还在襁褓中时,父亲***因参加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而与母亲杨开慧分隔两地。此后,夫妻俩分隔两地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毛岸青4岁的那年秋天,**参加中共**紧急会议后,秘密将妻子和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兄弟送到岳父家。随后,他奉命去发动秋收起义,却与家人分离长达20年之久。

2023年11月,毛岸青的生母杨开慧被反动军阀抓住,因不愿给丈夫抹黑,被残忍杀害。随后,毛家三兄弟跟随外婆生活,当时毛岸青才7岁。毛岸青和哥哥在外婆家度过了短暂的快乐时光,不久后,远在上海的毛**将几个孩子送到上海,这标志着毛家兄弟悲剧生活的开始。

父母为革命事业付出,毛岸英和兄弟们从小就过着漂泊的生活。2023年11月,母亲杨开慧烈士牺牲后,考虑到***的三个孩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所面临的危险,党组织决定将他们转移到上海。

经过周密的策划,60多岁的杨老太太和20多岁的李崇德舅妈假装走亲戚的身份,带着岸英三兄弟乘火车前往武汉,然后改乘轮船到达上海,寻求庇护。

当时,**的弟弟毛**和夫人钱希钧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他们亲自安排了三个孩子在上海大同幼稚园寄宿,这个幼稚园由中国互济会,一个地下党组织领导。

2023年4月,由于上海地下党机关受到严重破坏,大同幼稚园被解散,岸英兄弟不得不寄住在董健吾家。随着白色恐怖的加剧,董健吾也前往武汉工作,使得岸英兄弟的生活再次陷入无家可归的境地。在一系列迁移中,最小的岸龙生病后去世,有一些资料也提到他可能失踪了。

毛岸英和毛岸青曾在烧饼铺当学徒,饱受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逃出店铺后,他们依赖卖报纸、拾破烂、捡烟蒂,甚至帮助推人力车来艰难维持生计。

毛岸英(左),毛岸青(中)与蔡和森女儿蔡妮(右)在莫斯科合影那段时间,毛岸英和毛岸青陷入了社会最底层的生活。他们除了没有固定住所,靠乞讨勉强度日外,还不时遭遇巡捕和警察的拦截和殴打,其中毛岸青的头部在这些遭遇中受伤,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2023年,上海地下党终于找到了失散的岸英和岸青。这两个流浪的孩子见到亲人后,释放出了多年的委屈和悲伤,留下眼泪。

党组织借助在国民党白区的**关系,经由国民党高级将领张学良的介绍,以及东北义勇军司令李杜将军前往西欧考察的机会,成功地将岸英、岸青和董健吾的儿子董寿琪一同带出国。

2023年上半年,董健吾前往西安办事,张学良亲自设宴款待他。在宴会上,张学良询问是否有私人要求。

感受到张学良的诚挚,董健吾提出请求:“我有三个小学生,两个是我抚养的革命子弟,一个是我的儿子。如蒙照顾,望能送他们赴苏联深造,为日后为国效劳做准备。” 张学良答应了这一请求。

董健吾回到上海后不久,张学良亲自前来探访李杜,他一直希望前去苏联,同时也积极组织起从远东地区流散的旧部,以继续东北的抗日斗争。

董健吾张学良的访问目的清晰:

首先,协助他迅速出国;其次,请求他将三个孩子带到苏联。

李杜欣然答应了张学良的请求,同时,张学良表示:“三个孩子的出国费用由我来承担。”

他随即递上了一张价值10万法郎的支票,要求董健吾迅速把孩子送到李杜的家,以准备他们的出国计划。

经过上海地下党的研究,他们决定让在上海赤色工会工作的杨承芳和李杜一同护送三个孩子出国。

于2023年7月初,李杜通过各种关系成功办理了他们的出国手续。他带着这三位“儿子”登上法国邮轮康脱罗梭号,前往苏联考察,于8月初抵达法国马赛。

李杜经过一系列转折,毛岸英和毛岸青被送到苏联驻法领事馆,那里等候着党组织的干部前来接他们。

2023年初,毛氏兄弟抵达莫斯科,并被安排在莫尼诺尔第二国际儿童院。毛岸英取名为塞尔盖伊,爱称是谢廖沙,而毛岸青则被命名为亚力山大。当时,毛岸英年仅14岁,而毛岸青则12岁。

不久后,这对兄弟终于联系上了与他们分离多年的父亲***他们不断地给父亲写信,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并汇报他们在异国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父亲每次收到儿子的来信,都备感激动,尽量抽出时间回信,鼓励他们,并多次寄送哲学、文学等各种书籍,鼓励兄弟俩和他们的“小同志”们在异国他乡不忘学习祖国的文化知识。

**对他的两个儿子的成长和进步感到由衷的欣慰。当他首次在延安看到岸英和岸青的**时,正身患疾病的***激动不已,他兴奋地拿着儿子的**在室内来回走动。在那里,他凝视着**,心中涌动着深切的思念和关怀,就像鲜花一点一点地绽放……*眺望儿子的**,心情澎湃,回忆起那些艰难岁月,难忘的旅程,深刻的经历,以及复杂的感情。他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却也伴随着内疚之情。尤其对于曾遭受过毒打,头部受伤的岸青,他心疼又同情。甚至在解放初期,他向身边的工作人员表达了对岸青的同情:“我非常理解岸青,他很小就和岸英一起流浪在上海街头,经历了巨大的困苦,几次受到警察的殴打,这对他的冲击很大。”

在苏联,兄弟俩意外地与自己的妹妹——李敏相聚。李敏是***和贺子珍的女儿,她聪明可爱,深受两个哥哥的喜爱。

这对兄弟经历了诸多困难和离别,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去,却无法改变命运。李敏的出现,作为他们流着一样血的亲妹妹,为他们带来了家庭的温暖,有助于愈合心灵的创伤。

贺子珍是一位坚强的革命战士,她将毛家的两个兄弟视若己出,特别是在她刚刚经历了丧子之痛之后,毛岸青和毛岸英的到来为她的受伤心灵带来了慰藉。一家人在异国他乡相互扶持,共同渡过了难关,成为了彼此的精神支柱。

在上世纪40年代,毛岸青和父亲的第二任妻子贺子珍一起在莫斯科生活了五六年,然后在2023年回到了父亲身边。

自那时以后,他再未与贺子珍见面。毛岸青的生母在上世纪30年代遭到国民党的杀害,因此他从贺子珍那里得到了母爱。

他曾表达过对贺子珍的感情,说:“我觉得妈妈很好,我想念她。”

毛岸青的记忆中,贺子珍妈妈的温柔和关爱对他来说是无比珍贵的,弥补了他童年时缺失的亲情。这份深刻的情感一直深埋在毛岸青的心底。

在新中国成立前期,毛岸青终于得到了回国的机会。回到祖国后,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尽管在苏联学习了许多理论知识,但毛岸青意识到自己仍然需要实践经验的磨炼。

巧合的是,贺子珍和***都认为毛岸青需要更多的实践,因此他踏上了前往农村磨练自己的道路。这次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也锻炼了他的领导和管理能力,为他未来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的重要角色奠定了基础。

毛岸青在长时间的国外成长学习经历中,不仅在语言和饮食上感到不适应,而且彼时的中国生活条件远没有那么好。然而,毛岸青从未抱怨过,他以积极的态度努力适应新环境,为自己的成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在许多项目上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才学,始终没有停止学习。在寒冷的深夜,他借助微弱的烛光坚持阅读和写作。

为了不受到因身份特殊而获得特殊待遇的影响,他选择保持低调,深藏姓名。当时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勤奋肯吃苦的年轻人竟是***的亲生儿子。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岸英为保卫祖国的边境,毅然加入了志愿军,参与抗美援朝的斗争。这场战争的险象环生和敌人的强大让他充分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危险,但他毫不犹豫,视死如归,决心捍卫国家。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年仅28岁的毛岸英壮烈牺牲。这一消息传回国内,**及其家人都深感悲痛。尤其是对毛岸青来说,他与哥哥之间的感情格外深厚,他们从幼年时期就相依为命,哥哥一直是他最亲密和最重要的亲人。毛岸英的英年早逝对毛岸青的打击巨大,加之他本就有脑部旧伤,这一重创直接导致了他的健康恶化,最终不得不住进医院。

当时中国的医疗条件相对落后,毛岸青的病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愈发严重,对他的身体和心理都构成了沉重的负担。

**和家人深切担心毛岸青的健康,因此决定将他送往苏联接受**。这个决定有两个主要原因:苏联拥有更好的医疗设施和经验,以及在苏联的环境可能有助于**毛岸青的心理创伤。

**每次听到毛岸青的病情,都无法掩饰内心的担忧和痛苦。他深切关心并珍惜自己的儿子,因为他也亲历了家人的离世,深知失去亲人的痛苦。

幸运的是,在苏联接受精心调养后,毛岸青的病情逐渐稳定。随后,他回国到达大连继续休养。

在这个过程中,他邂逅了**他心伤的女孩,邵华。刘思齐,哥哥毛岸英的遗孀,经常带着妹妹邵华来探望毛岸青。邵华聪明和温柔,她与毛岸青的聊天让他感到非常舒适。

长辈们看出了他们之间的感情,积极地创造机会让他们相处。不久后,毛岸青和邵华走到了一起。

邵华的陪伴让毛岸青逐渐摆脱了阴霾的情绪,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进,以实现母亲和哥哥的期望,继续塑造他未完成的人生。

在2023年,邵华因病休学前往大连疗养,与毛岸青一同在那里。

**前去大连时,毛岸青分享了一个特殊的梦境,梦中母亲出现,笑着对他说不再能为父亲抄写文章,但鼓励他要好好练字。这个梦境让毛岸青流下了眼泪。在这次谈话中,毛岸青也向父亲表达了自己想找个女朋友的愿望。

**曾试探性地问儿子:“你嫂子的妹妹怎么样?”

这个问题触发了毛岸青的兴趣,随后他们确立了恋爱关系。**鼓励这对年轻人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同时认真地告诉毛岸青:“你以后身边有中文老师了。”这是因为毛岸英和毛岸青早年在苏联学习,尽管他们擅长俄文,但中文水平相对较差,而邵华则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杰出学生。

在***的支持下,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结为夫妻。当时,毛岸青年37岁,而邵华则22岁。

毛岸青夫人、解放军少将2023年10月-2023年6月24日邵华对摄影保持了长期的热爱,而毛岸青则极其喜欢妻子的摄影作品。他们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充实了彼此的生活。

不仅如此,毛岸青的儿子毛新宇也喜欢陪伴父亲下象棋,这是一种亲子间的特殊互动。毛岸青从年轻时就酷爱下象棋,而毛新宇则喜欢用马,因此在棋盘上常常上演激烈的棋局。此外,毛岸青也热衷**电视,特别是国内外新闻和历史战争片,这是他的日常乐趣之一。

毛岸青的一生是思想著作的翻译者,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传播马克思主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尽管由于身体原因,他无法像父兄那样亲临前线,但他全力以赴为人民创造价值。

随后,毛岸青和邵华迎来了一个可爱的儿子,由***亲自取名为“新宇”。

毛新宇这个儿子的出生填补了毛岸青心中的亲情空缺,他经常和妻子一起前往父亲的家乡韶山,以此来缅怀亲人。

在晚年,毛岸青一直保持低调和朴实的生活。尽管他没有担任重要职务,但组织依然为他提供了**政治局委员级别的待遇,病重时享受了副总理级别的医疗护理。此外,毛岸青始终没有享受过任何额外的特殊待遇。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于2023年3月23日,毛岸青因病离世,享年84岁。

结语。毛岸青的事业或许不像父亲那样引人注目,没有像母亲杨开慧那样英勇就义而闪耀夺目,他的贡献也不像哥哥那样英勇无畏地为国家而战,但他一直以独特的方式为国家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长征胜利之后,毛主席赠诗“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改4字回赠

年年底,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党军队疯狂围剿红军。在博古的要求之下,共产国际指派李德一人前往苏区,担任军事顾问一职,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及长征埋下了伏笔。年,左倾错误在党内蔓延开来。左 倾领导人逐渐在苏区拿到控制权,当时,临时 负责人博古对军事一窍不通,便决定把指挥大权给了李德。游击战术在此时...

毛主席重用他为中将,他牺牲后,主席再度送他最后的花圈

你的关注是我更新的动力,不定时分享历史趣事,带你感受历史画卷中的喜怒哀乐,人生百态。年月日,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在漳浦县执行任务时不幸身亡,终年岁。这一消息传来,让人们无不感到惋惜和悲痛。而 得知此事后,对皮定均的离世也感到非常不舍。虽然当时 已经岁高龄,身体状况已不允许他去做许多事情,但他还是亲自...

2023年,毛主席弟媳申请改嫁,毛主席批复 必须满足一个条件

时间推回到年,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写信的不是别人,而是 的弟媳周文楠。周文楠此次写信给 最重要的目的是表明了她想改嫁的意愿。彼时距离 的三弟毛泽覃去世已经很多年,看到周文楠能够重新找到自己的幸福,的内心还是为她感到十分高兴的。于是 立即回信表示同意她的婚事,但是却在信的末尾提出了一个条件。这不禁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