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讀博,如今失業 啃老 無房無車 被「雞娃」毀掉的神童

2023-10-10 07:00:45 字數 5404 閱讀 1942

智商140+,10歲讀大學,13歲讀研,16歲讀博……「張炘煬 」這個名字,一度被冠以「神童」的名號。

可後來,他因為「在北京的男盜女娼的東北人不是純爺們」「有錢不一定有素質,但沒錢一定沒素質,北京必須限制外地人」等言論陷入爭議。

到如今,28歲的他沒有做出任何學術成就,待業在家,卡里就剩幾千塊,還揚言要啃老一輩子。

從「神童」到「普通人」,張炘煬到底經歷了什麼?

神童和神童之父「我最佩服的人是張炘揚,因為我覺得張炘揚比其他人都好,是世界上最優秀的。」

說這話的不是別人,正是張炘煬自己。

雖然有自賣自誇之嫌,但某種程度上,他的確有狂妄的資本。

張炘煬出生在遼寧盤錦,從小天資聰穎。

兩歲大的年齡,大多數孩子還在牙牙學語,他已經開始認字。

短短三個月,識字量達到了一千多。

漸漸地,張炘煬的名聲越傳越廣。

在街坊鄰居眼裡,他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是學霸中的戰鬥機。

父親張會祥也篤定兒子就是神童,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他身上,決心將他培養成才。

5歲剛滿,便聯絡熟人把他送進小學。

結果沒想到,板凳還沒坐熱乎,老師同學還沒認全,張炘煬就把一年級的知識學完了。

接著一路跳級,別人用6年時間讀完的小學,他只用了兩年。

7歲,張炘煬按照正常節奏讀完初一初二,成績卻出現了波動,甚至倒數。

因為「初中和高中完全是兩套知識體系」,他索性回家自學,半年後重返校園,直接備戰高考。

那時候,父子倆鬥志昂揚,全力向著985大學衝刺。

2023年6月,10歲的張炘煬以超低齡考生的身份走出考場。

與其他人不同,他臉上並無緊張,對自己更是充滿自信:「考得一般,但是上個二本沒有一點問題!」

不出所料,憑藉突出的運算能力和記憶力,他考了510分,比當年二本線高出50多分。

雖然跟預期目標相差甚遠,但張炘煬沒有選擇復讀,而是去了天津工程師範學院,一所二本院校。

在那個夏天,他成為當時全國最小的大學生。

彼時的張炘煬尚未成年,父親便開始了陪讀生涯。

按照一以貫之的學習模式,他只用了三年時間便讀完大學四年的課程。

2023年,通過北京工業大學碩士複試,以13歲的年齡成為全國最小的研究生。

2023年,考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以16歲的年齡成為全國最小的博士生。

再三重新整理的記錄讓張炘煬名聲大噪,張會祥也被視為功不可沒的教育專家,趁勢出書大談育兒心得。

一時間,父子風頭無兩。

之後幾年熱度漸漸消散,再度引起公眾注意,卻是張炘煬種種「離經叛道」的行徑。

人們才發現,這齣看似完美的神童敘事其實漏洞百出。

華美的袍子之下,早已爬滿蝨子。

野心高於認知的父親張炘煬的「超速」人生,很大程度是父親張會祥推動的。

張會祥出生在農村,是70年代罕見的大學生。

2023年還以優異成績考上人大商學院第一屆mba班,因為拿不出一萬五的學費,只能放棄。

畢業後,張會祥當過企業車間副主任、街道辦事處幹部。

可在他看來,這些經歷並不輝煌。

未酬的壯志被寄託在兒子身上,取名「炘煬」,也是圖乙個火熱旺盛,希望他能走出自己這一代「平平淡淡」的生活。

發現兒子天賦異稟,張會祥比任何人都興奮。

為了營造好的學習環境,十幾年的時間裡,只要孩子在,夫妻倆絕不看電視,也幾乎沒有在家招待過客人。

某次發現兒子看《西遊記》入迷,他沒打沒罵,只是偷偷把書藏起來,無聲地隔絕掉張炘煬身邊所有娛樂。

求成心切的張會祥還發明了一套「先蓋樓、再裝修」的教育理念,即先把進度趕超上去,然後慢慢填補。

兒子高考後,不少人勸他再等等,復讀幾年考個更好的學校,年齡也能跟上。

但張會祥始終堅持己見,「我了解我的兒子,他學習有自己的節奏,舊知識對他來說太乏味了,復讀會增加孩子的壓力。」

所以,同齡的小夥伴還在享受童年時,張炘煬已經在讀大學;成年的大學生開始接觸社會時,張炘煬還在看《藍貓淘氣三千問》。

13歲時,學校建議讓張炘煬到德國留學,那裡的教育體制相對先進,也更懂得如何培養神童。

只是當地有規定,獨自上學需滿14歲,要再耐心等待一年。

可無論老師如何勸說,張會祥還是執意要讓兒子馬上讀研。

有網友質疑,他為了爭乙個「全國最小xx生」的名號,不惜拿兒子的前途作賭注。

而張會祥的說法是,應試教育是每個家庭都要面對的現實,這麼做只是讓兒子盡快達到成功目標。

為了達成目標,張會祥幾乎代勞了兒子的人生。

什麼時候跳級、讀什麼學校、接受什麼樣的教育,都由他決定。

在他心裡,學習是第一位,其他都不重要。

研究生畢業前夕,兒子突然提出要在北京買房,否則就不參加碩士**答辯,也不考博士了。

張會祥起初沒有答應,父子倆一直僵持著。

直到答辯前一天,他才著急起來,趕忙租了個房哄騙兒子是買的。

後來談起這件事,張會祥覺得,是大都市的繁華亂了兒子心智。

有人計算過,當時北京一套房200萬左右,按照張家的經濟實力,完全能夠擔負得起。

但如今,房價翻了好幾倍。

靠孩子自己努力,哪怕加上父母的積蓄,也買不起了。

這件事,至今都是張炘煬心裡過不去的坎。

在怨恨中掙扎的兒子對於父親的「無私奉獻」,張炘煬並沒有表現出多少感激,更多的是未宣之於口的怨恨。

10歲上大學時,他常常擔心自己會重復王思涵和張滿意的老路——

他們都是少年天才,在14歲左右考上大學,最終卻因為沉迷網路,先後中止學業。

父親向他保證,「有爸爸在,百分之百走不上那條路。」

但張炘煬的回答令人意外。

如果你陪讀,我也肯定要走上他們那條路的,不管怎樣都要走。」

或是賭氣,亦或是神童們的命中註定,讀研期間,張炘煬真的迷上了遊戲。

父子倆為此經常爭吵。

有一次,父親氣得把一壺開水潑在他身上,自己深夜出走,從北京工業大學徒步50公里回到河北廊坊的家,一滴水都沒喝。

張炘煬卻很淡定。

「人都要斷奶的。他想使我一輩子斷不了奶,做不到。」

在張炘煬的童年裡,父親既是父親,又是老師。

幾乎沒有同伴的封閉式教育在最初給了他安全感,但隨著長大,這種安全感逐漸變得窒息,他本能地想反抗。

父親出書夸夸其談「蓋樓」理論,他就在**鏡頭前拆台「根本就是鋼筋都沒有,你蓋什麼樓?」

父親以愛之名切斷身邊所有娛樂,他則將其形容為精神摧殘。

包括逼父母買房,理由也是「本來最希望我留在北京就是你們,你們應該為此努力。」

他試圖用一種極端的方式,搶回自己的人生。

但多年來,父親對成功的狂熱早已浸入張炘煬的骨髓。

他會在課堂上當眾詢問老師「我是不是最牛的?」

也會時常把當「王者」掛在嘴上,立志一定要當人上人,有房有車,有北京戶口。

寫不出**、面臨畢不了業的後果時,他覺得自己給社會增添了負擔,甚至一度想要自殺。

因為恐懼失敗,他廢寢忘食地補習,嘴裡長滿了泡,體重急劇下降。

用張炘煬自己的話說,他的夢想基本上繼承了父親的夢想。

這個夢想在他看來是不切實際的,卻又不敢不追逐。

時至今日,這種割裂依然存在於張炘煬身上。

去年一整年,父子倆因為職業發展頻繁發生衝突。

他厭煩父親對自己的控制,「明明什麼都不懂還要指點江山。」

事實上,張炘煬並無什麼規劃。

離開大學教師的崗位後,他和朋友合夥接專案賺錢。

沒有固定工資,日常飲食起居都是靠往日攢下的積蓄,還有父母每隔兩三個月就轉賬一萬塊的救濟。

無業一身輕,我不工作一輩子都可以。不止可以靠父母,還有父母的父母,父母的父母的父母。」

現實的擺爛或許源於內心的怨恨,似乎把自己活得一團糟,才是對父親最好的復仇。

張炘煬否認自己是神童,笑著說自己水平並不高,重來一次也不會有更好的結果。

可當被問到對自己有沒有不滿意的地方,張炘煬遺憾自己在學術上並不成功,還沒有寫出一篇好**。

雖然話裡話外看淡一切,可如果真的豁達,又怎會話裡話外透露著被父親耽誤的怨恨和不甘呢?

天才跌落神壇的故事,總是充滿戲劇性。

唏噓之餘,更希望家長們能夠明白,不是考試分數高就萬事大吉。

正如哲學家盧梭說的,「大自然希望兒童在**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破這個秩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人生不會因為贏在起跑線上而勝利,快進的成長,是以剝奪童年、青春為代價的。

而這些「債」,終究要還。

也想對經歷過拔苗助長的孩子們說,在未獨立的年紀,我們的確沒得選。

可在方向盤回到自己手裡之後,能夠決定未來走向的只有我們。

就像28歲的張炘煬。

和高調的起點相比,平庸的現狀顯然不夠傳奇,但這不意味著他已泯然眾人。

本來就沒有起飛,也就沒有什麼隕落。

他也許真的是乙個可以行程萬里的飛機,但他還沒有出跑道,還在跑道上滑行。」

一切真的都還來得及。

16 歲讀博士神童張炘煬現在無固定工作,如何評價其現狀?

16歲讀博士的神童張炘煬現在沒有固定的工作,口袋裡只有幾千塊錢,而父母每隔兩三個月才打來1萬元。如何評價他的現狀呢?我想到了乙個初冬的午後,一株幼苗在裸露的土地上搖曳,它似乎在尋找自己的方向,但卻無法找到這。就像張炘煬的現狀,他曾經在學術的殿堂裡閃耀,但現在卻陷入了尋找人生方向的困惑。他的現狀讓人感...

逃離無愛婚姻的57歲阿姨,如今有了自己的「家」!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生來就注定不會被關在牢籠裡,他們的每一片羽毛都在閃耀著自由的光輝。這句經典的電影台詞或許本應用來形容那些鋌而走險 拼盡全力逃脫枷鎖的英雄,然而,今天我要講的故事主人公並不是一位特立獨行的豪傑,而是乙個平凡的56歲已婚女性,她的名字叫蘇敏。要聊起這個故事,我們得回到一年前,當時蘇敏...

老司機公認的4款神車,百萬公里無大修,省心省油皮實耐用

隨著私家車普及,養車費用成為考慮因素。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汽車消費的主力軍,他們對車輛的要求不僅僅是外觀時尚和駕駛體驗,更關注省心耐用。在眾多汽車品牌中,有幾款被汽車圈公認為 開不壞的神車 它們以其出色的品質和可靠性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第一款神車是大眾桑塔納。桑塔納在中國市場享有經典地位,以其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