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两汉时期的炎帝文化

2023-10-30 16:44:10 字數 3621 閱讀 6650

我们总说,中国人是炎黄子孙,很多人也都知道黄帝和炎帝的逐鹿中原的故事,最终黄帝获胜,合并炎帝部落的故事。

换言之,在黄帝与炎帝中,黄帝是更为人熟知的人物,而恐怕很少有人知道,炎帝在两汉时期也颇受崇拜,且正是经过了两汉时期的炎帝崇拜,炎黄子孙一词方才深深刻入传统汉文化基因中。

1. 炎帝与神农的融合

现代教科书告诉我们,炎帝号神农氏。但是,在先秦时期,却并非如此。当时对于炎帝与神农氏是否为同一人众说纷纭。

根据现代学者高强的研究,当时对炎帝的看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无论何种看法,都将炎帝与神农氏视作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并未出现将神农氏与炎帝视作一人的记载。

例如,《逸周书》中记载“赤帝(即炎帝)大慑,乃说于黄帝”,另一处又说神农氏如何耕种粟米,显然,《逸周书》的作者将神农氏与黄帝视作两个人。

时至西汉,相关典籍依旧将神农氏与炎帝视作两人,只有董仲舒一人曾经提及两人或为一人,但未做具体阐释。

到了东汉时代,神农氏与炎帝方才在文献记载中完成融合。将炎帝与神农融合的关键人物是班固与王符两人,两人均是东汉时期的重要学者。

班固所著《汉书》,在《律历志》中写道“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

这句话是说,炎帝以火德旺,又具有教导百姓耕作的功绩,故而将其称作神农氏。换言之,在班固的观念中,已经将神农氏与炎帝视作同一人。

王符的《潜伏论》中也有“身号炎帝,世号神农”记载,也就是说,炎帝与神农不过是世人对炎帝的两种不同称呼。

在王符和班固之后,炎帝与神农为同一人的说法逐渐被世人接受,到了西晋皇甫谧的笔下,更是编造出神农氏首领生炎帝,故炎帝为神农氏的说法, 编造出了一整套系统的炎帝身世履历。

这种说法早在清代就备受质疑,现代古史辨派更是对此做了大量考辨。经过现代学者的努力,我们已经基本理清了神农氏与炎帝之间的关系。

根据顾颉刚、徐旭生等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神农氏只是一种通用的称号,用来指代那些在原始部落时代在部落农业发展上做出重要贡献的首领。

因此,神农氏可以是炎帝,也可以是其他人。

换言之,炎帝是神农氏,但神农氏不一定是炎帝,二者并不完全等同。

2. 秦汉时代的炎帝祭祀

官方**第一次对炎帝的祭祀可以追溯到秦灵公时代(?–公元前415年),《史记》记载,“(秦灵公)作下畤,祭炎帝”。此后,炎帝祭祀成为秦国官方祭祀的一部分。

所以,在刘邦登基时,他问臣子,秦国都祭祀哪些神灵,臣子回答到,秦国祭祀白、青、黄、赤四帝,所谓赤帝就是炎帝。

由于刘邦的发迹得益于所谓赤帝子杀白蛇的故事,因此,在刘邦登基后,汉朝以炎帝兴的观念就得到了大肆宣传。

与此同时,汉朝建立了五帝祭祀系统,在五帝祭祀中,炎帝与南方关系密切,时人认为生于南方祝融就是炎帝之后,因此,炎帝被视作南方之神得到崇拜。

现代学者李学勤也发表了类似观点,他认为,黄帝代表了中原传统,炎帝代表了南方传统(《古史、考古学与炎黄二帝》)。

1. 炎帝与圣王

在两汉时代,随着儒家学说的发展,一些儒生主动地将炎帝塑造为一代圣王。

例如,陆贾在《新语》中将炎帝塑造为获得食物、草药带来原始部落走向文明的一代圣主。

淮南子》更是凭空捏造了有关炎帝统一天下的传说,《淮南子》记载,“昔者神农之治天下……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莫不听从”。

这种叙述口吻,完全与大一统帝国的叙述一致,但却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叙述。

因为,炎帝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完全不可能统辖交趾地区。

这都不过是汉代儒生为了抬高炎帝,宣扬圣王学说的产物。

时至东汉,班固在《汉书》中也采取了类似的书写模式,他将炎帝视作圣人,并将炎帝血脉视作圣王血脉。

诸如此类的记载还有许多,例如蔡邕的《论衡》、班固的《白虎通义》等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圣王炎帝的历史功绩,其中有不少虚构的成分。

2. 炎帝的神仙化

与此同时,东汉的谶纬思想越发流行,东汉开国皇帝本人刘秀就多次利用谶纬造势,谶纬在东汉一度成为显学。

众所周知,谶纬是一种后世方士制造的,假托儒家经典的预言,充满了奇奇怪怪的故事,遍布神秘色彩。

在这种谶纬之风的影响下,炎帝逐渐从一个历史人物转变为具有神仙色彩的人物。

《纬书集成》记载,神农氏“人面龙颜”,“弘身而牛头”,这种外形特征已经完全脱离了人类范畴,而在先秦时代,将人物神化的第一步往往是从外貌入手,形塑其独特的外貌。

故而,我们能在严肃的正史中看到,许多开国皇帝拥有颇为奇特的外貌,在出生时有具有各种各样的异相。

与此同时,道教也在炎帝神化过程**了一份力,《真诰》记载,炎帝是北方帝君,是天下鬼神之主。

这种地方鬼神之主的说法距离原始的炎帝形象已经相距甚远了,由此可见,东汉以降炎帝神化程度之深。

炎帝与黄帝并称炎黄,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是炎黄子孙,也大多熟知黄帝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炎帝的故事和炎帝崇拜的变化。

其实,在先秦时代,炎帝是作为失败者出现的。直至西汉,炎帝逐渐与神农氏合流,成为同一个人。再加上,汉高祖以赤帝子身份起义,这无疑使得汉朝**开始重视炎帝祭祀。

此后,随着儒学思想的发展,炎帝逐渐被儒生塑造为上古圣王。时至东汉,随着谶纬思想的发展,炎帝逐渐被塑造为具有奇异外貌的神灵。

略论西汉时期的黄河水患与荒政

在西汉时期,黄河水患多次肆虐,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除了自然因素,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是导致黄河濒堤的原因之一。西汉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来缓解这一灾难,保护了人民的生活,积累了治理黄河水患的经验。黄河水患在西汉时期分为三个阶段。最初,黄河仅在汉高祖时期到文帝时期发生了一次水患。然而,在汉武帝和汉...

试论战国秦汉时期儒 道互补文艺观的演变

儒 道两个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争鸣和在汉初的互绌,既有学术思想上不同的原因,也有政治斗争等方面的因素。秦汉时期,儒 道在政治等领域争夺主导话语权的互绌,并未妨碍二者在学术思想上的进一步融合。儒 道的文艺思想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例如,在审美特征的论述上,在审美标准的主张上 儒 道的文艺思想在许多方面论述的...

蜀汉时期的散文眼研究

三国蜀汉文学研究 研究的对象是三国时期的蜀地的文学。本文主要是以蜀汉文学为主,努力的星现出被人们忽视的蜀汉文学。蜀地本土文学继承汉代以来的传统文风,汉末大乱,入蜀避乱的人很多,入蜀的文人给蜀汉之地带来了新的文学因素,使原承袭汉末传统文风的蜀汉文学有了新的变化。一 统治者对待文学的态度 曹魏时期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