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遠離巨集觀敘事

2023-10-19 12:00:05 字數 6163 閱讀 5716

文:王智遠| id:z201440

你大概聽過此類的話:

*戰導致本地經濟下滑、氣候變化是因為過去幾十年的工業發展、大環境不行導致不賺錢。

此類敘事方式,身邊人聊的甚歡,在**、社交圈、日常社**流中,隨處可見。

以前每次聽到此類大話題,我也會插上兩句,以表示自己在關注;現在閉嘴不吭,安靜的看著。

為什麼?環境不好、技術革新,這些固然是真實且重要的問題,但很多時候,你會發現,這些內容,似乎超出自我控制範圍,沒什麼用。

它會影響做事的心態。一幫人聊完,最終結果是,哎「都這樣了」,「沒辦法」或「誰能改變這些呢?

這種消極態度,沒有任何實質性解決方案,使大家沉浸在一種受害者心理(victimology)中,忘記了即便有困難和不確定性,仍然有選擇權和決策權。

更關鍵的是,當過於關注外部因素,會忽視內在力量、潛能。有時間,打磨技能、跟客戶聊聊天,這些動作聽起來很小,積少成多卻能產生巨大變化。

所以,這個世界是複雜的。我希望你能暫停,關於大話題的敘事,不要被表面所迷惑,嘗試探索背後的框架和真正意圖。

究竟什麼是巨集觀敘事?先講個故事:

遙遠的星球上,有兩個國家,叫太陽王國和月亮王國。

兩個國家分別代表白天與晚上,陽光和陰影,太陽王國的人崇拜陽光,相信陽光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只有不斷追求光明、熱情,世界才會進步。

月亮王國的人,相信月光下的寧靜和冷靜,是探索內心和智慧的關鍵,唯有在冷靜和反思中,人們才可以找到答案。

隨著時間推移,它們因為對光明、黑暗的不同理解導致了衝突的發生;最終,雙方陷入**爭論和戰鬥中,國土被破壞,民眾飽受煎熬。

這就是乙個關於光明與黑暗、熱情與冷靜對抗、融合的巨集觀敘事,它不僅關乎到某一事件和個體,還關乎更大背景下的發展。

因此,我們可以把巨集觀敘事,簡單理解成:在乙個較大範圍、跨度或層次上描述的故事,這種故事超越單一事件、個體經驗,反映更廣泛的價值觀、集體意識。

所以,它提供了乙個寬廣的視野。

使我們能夠從更高維度去解讀、理解複雜的社會現象,不僅有助於更全面的看待問題,也能促進對多元文化和不同觀點的尊重。

然而,這就是問題所在。為什麼?

其一,認知侷限。

大家都有自己固有的背景、經驗,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們的認知範圍,也就說,巨集觀敘事站在個體之上,你看不到綜合視角。

好比,乙個人站在山腳下,有的看到峻嶺連連,有的看到山的陰影,只能看到山的一側。

其二,情感偏見。

每當要做決定或評價事情時,之前的經歷、感受和文化都會不知不覺地影響我們。有時候,這些影響讓你無法清晰地看待事情,會帶有偏見。

我曾經遇到過這類情況,團隊裡的兩個同事,因為工作意見不合,曾經大吵一架。之後,其中乙個人對另乙個人就有意見了,每次工作分配都希望和那個人隔開。

如果你理解了,每個人做事和看問題的方式,都是他之前生活、教育和經驗塑造的。那麼,就能理解,為什麼處理問題、思考問題的方式不一樣。

其三,利益衝突

巨集觀敘事中的利益糾葛,比較隱秘深入,尤其涉及在全球範圍內,爭奪市場份額的跨國巨頭公司,你很難看清楚競爭策略是什麼。

這些巨頭公開報道宣告中,一般呈現友好合作姿態,但在幕後,為了利益,會進行各種策略性布局。

對於普通觀察者而言,想看透這些深層次利益關係的衝突,難上加難。同理,如果從更高維度看巨集觀敘事,涉及到國家之間,背後更錯綜複雜。

每個國家都在保護自己的經濟、戰略利益,都會採取一些不為人知的動作。那些浮在表面的**,很可能是轉移焦點、誤導友商的煙霧彈。

如同膽小鬼博弈(chicken game),雙方都在試探,看誰能堅持到底,誰更容易先做出妥協。但是,堅持到最後一定能贏嗎?未必。

有時,只是對方的消耗戰術。同樣,妥協一方就一定輸嗎?也不盡然。興許是戰略性退讓,為了達到更長遠的目標、利益。

國際和經濟大背景中,這種博弈時常上演。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國際性舞台上,許多事情表面看似簡單,實際背後錯綜複雜。

顯然,巨集觀敘事很大。大家又不傻,為什麼還要參與?

首先,是一部分人的工作。

例如,分析師、經濟學家和學術研究者、以及產業、**人,他們的任務是研究、解讀全球或特定區域的經濟和金融動態。

比如:這幾年,全球晶元**出現一些問題,許多行業都受到影響,尤其是科技和汽車。說技術革新、投資不足、**摩擦等什麼的都有。

我身邊有些朋友負責汽車賽道,他們一直在關注晶元公司的生產動態,一旦國外最新訊息,會快速同步給客戶,畢竟,會直接影響**、投資、和公司決策。

研究員不同,他們想知道晶元行業大趨勢,以及變化會怎麼影響全球的市場競爭關係。

其次,部分人想提高視野。

這讓我想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他曾提到乙個現象,被稱為「窺視效應」(voyeurism),如今,對人類仍有著深遠的影響。

簡單講,人是好奇心驅動的動物,如果大腦捕捉某個話題、零星資訊,你可能想**更多。

不過,大家每天上下班,生活中充滿瑣碎,真正願意深入研究的並不多;然而,也確實有一部分人,他們希望通過了解巨集觀敘事,來拓展眼界,提公升自己。

我有乙個在教培行業工作的朋友。

他平時有個習慣,就是經常關注新聞,並深入研讀一些檔案;後來,當教育圈遭重大變革時,他得益於之前這些研究,敏銳地捕捉到行業變化,所以,提前轉了行。

我,就有些不同。

更喜歡「吃瓜、當看客」。前些天,我和某家知名公司的公關負責人閒聊,不知不覺中聊起了瘋馬秀事件。

一開始,只簡單提及國內某位明星,但話題逐漸深入,最後,竟然聊到文化差異。你看,沒想到,乙個八卦起點,竟然引發對巨集觀敘事的討論。

再者,捕捉業務新機會。

疫情之前,其他防護產品,並不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事件後,口罩成了每個人生活中的必需品,這種突如其來的巨大需求,驅動很多工廠轉型;除了傳統生產模式,其他賽道也被推動。

就像:為了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指紋識別、紅外線測溫技術,在部分場景下替代了身份驗證方式。遠端辦公技術也迅速崛起,成了個人工作新常態。

所以,結合三者不難看出,各自參與巨集觀敘事的原因、目標都非常明確,具有針對性。

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一些人,喜歡把觀點發布到網上,純粹為了流量,如果你漫無目的,就像在海浬衝浪一樣,容易被巨浪卷走。

而擁有明確的目標和理解,則像手裡拿著指南針,即使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也能找到方向。

然而,問題來了。我們想從巨集觀敘事中學東西,到底從哪開始?我個人認為是「規則」(rule)。

為什麼呢?任何乙個事件發生,必定不是獨立存在。所以,它必然與其他事件相關聯,相互影響。

這意味著,想真正理解乙個事件,不必看它的立場,而是矛盾充斥後形成的「規則、框架」。這些規則,在為事件提供發展的下文。

什麼意思?以2023年金融危機為例。當時,全球金融市場遭遇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創,如果你分析深層次原因,會牽扯很多問題。

比如,次貸危機、雷曼兄弟破產、金融機構經營不善等。這些有用嗎?有,讓你知道為什麼形成。但是,知道後有什麼用呢?你無法推導未來。

所以,比它們更重要的在於,危機後,釋放哪些訊號。

像當年央行的緊急干預、貨幣緊急組織貸款援助,以及金融監管改革等,唯有明確被拿出來做實的東西,才預示下一步走向。

這好比:你站在湍急的河流邊,要跨河而行,但麵前的水流讓你猶豫不決。你看到河裡有幾塊露出水面的石頭,好像可以踩上去。

有人告訴你,河水這麼急,因為上頭下了雨,雪也融化了。這種解釋,讓你知道了,為啥水這麼多,但對你怎麼過河沒啥幫助。

要真的過河,得看準那些石頭,找到乙個好路線,一步一步走過去。就像在金融危機裡找到真正有用的訊號一樣。

所以,普通人知不知道水流為啥這麼急,沒那麼重要,找到能踩的石頭,很重要。只有這樣你才能過去。

那麼,有指導意義的規則具體在哪?

一,**相關機構出台的政策訊號。二,訊號發布後,資本市場的反應,如何投資、**漲跌、哪些行業受到刺激、哪些企業訂單增長。

三,市場對於訊號的調整,包括**方向,公司招聘,運營策略等。

這些規則,也可以概括為三種,即:

明規則 (explicit rules),那些明文規定、公開發布的。

潛規則(tacit or implicit rules),未明文規定,但在某些領域中,慢慢形成影響力,被人們所接受的;元規則 (meta rules),被慢慢廢除的。

理解它們後會發現,**場中所飄盪的各種對錯觀點,實際上,對你的幫助並不大;真正指導下一步棋的,是規則。

你也許會說,作為個體,小公司,知道規則後怎麼用呢?我覺得可以帶來三個改變:

1.歸因問題

規則是某個時期的指引工具。用對了,賺錢路就開啟了。

我經常聽人說經濟差、生意難做。但你看,有了短**這些新東西,很多生意開始火了,還有好多個體自己開店、做生意,有的做付費社群都能達到幾千萬營收。

是不是規則變了?

還有些人老是說,「某些行業前景堪憂」,這種觀點,也許還停留在舊時代想法中,如果老想著以前的事,肯定會錯過很多新的機會。

比如:以前黑天鵝時,**都希望大家別亂跑,待在家;現在,希望大家能聚在一起,因為這樣生意才能更好。

其實,規則(或工具)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不是一直死守的。用不上了,我們可以換,或者改改。而隨著時代變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觀念也在改。

所以,你之前認為的對的事,現在可能已經不合適了。

從另乙個視角看,當乙個人反覆提起大環境不好,他興許還依賴過去某個時期的經驗、認知中,但那種背景在現今已經不再恰當。

2.個人敘事

擁有往前看的正確歸因還不夠,還要調整下敘事方式。

什麼意思?以往,當遇到問題或挑戰,很容易將其歸咎於外部環境或其他因素,常常抱怨,「主是因大環境不好、都是背景所致」。

這種思維方式,某種程度上,能為我們提供短暫的心理安慰,但長遠看,它卻限制了的行動力。

現在,需要轉變這種思維。我們應該思考「怎麼做到」。

這種思維模式更積極、主動,鼓勵尋找解決方案。當你以這種角度看待問題,會發現,原來認為的「不可能」其實是有解決之道。

前幾天跟乙個朋友溝通,他一見面就抱怨,**內容市場沒機會。這種說法彷彿成了他的口頭禪。

我忍不住反駁道:

如果真的沒有機會,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投身這個領域?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選擇***自**作為展現自己、傳播資訊的載體?

其實,要認真分析觀察下,很多人轉型成功,並不是依賴大背景,而是一次次鑑於背景變化的規則下,對新機會不斷嘗試。

3.決策策略

所以,通過調整敘事方式,可以更清晰地認知到實際情況,針對性地直擊問題。

我有個朋友做旅遊票務,他抱怨說拍很多短**,票賣得並不好。可是,我另乙個做同樣事情的朋友,平時還有工作,還做的很好,一天能賺500-600元。這是為什麼?歸因問題。

具體怎麼做的呢?

週六日,帶著相機去各種景點拍**。回家後,把拍的素材多次剪輯、組合發出來。有了人氣後,直接開始直播賣票。

日常在短**裡加鏈結,沒看直播的人,也能買票。

兩種方式組合,加上各種景點給的折扣,使得票價更具吸引力,也為銷售額增添了不少力量。實際上,成功並不總是與複雜的方法有關。

很多時候,是找到那個簡單但又恰當的動作,力出一孔。

明白大背景、找到規則、調整想法、你就可以有效地行動了。簡單說,先懂後用,確保走在正確的路上。

總結而言

少看巨集觀,多看具體。

雖然,個人努力受到大環境影響,可是,大環境走向並不能完全代表具體情況,所以我認為,專心練功,才能在變數中找到自己機會。

普通人想變富有,一定要遠離多巴胺的陷阱,才能越來越富

多巴胺,它的 無處不在。一碗熱氣騰騰的拉麵,一部刺激的電影,甚至是一次驚心動魄的 投資,都會讓大腦中的多巴胺瘋狂分泌,帶給我們短暫的愉悅。但如果我們想要獲得真正的財富,就必須避開這種短期的滿足感,遠離多巴胺的陷阱。1.瞬間快感vs長期投資。多巴胺讓我們偏愛短期的快感,忽視了長期的投資價值。當我們看到...

普通人如何改「命」

普通人如何改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但是有些人卻發現自己的命運似乎注定了要平凡無奇地度過一生。然而,事實上,我們的命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成長角度 社交環境 資源環境和認知環境來實現改命。首先,我們需要從自己的成長角度入手。乙個人的成長角度決定了他的人生觀 價值觀和世界觀...

普通人怎麼稱呼和尚

普通人通常會稱呼和尚為 和尚 或者簡單地稱呼為 在中國佛教中,和尚是非常受尊敬的,因為他們是佛教教義的傳播者和修行者。許多信徒認為,和尚是通向佛陀的橋梁,能夠引導人們走向正道。因此,對於許多信徒來說,和尚不僅是他們的精神導師,還是他們的朋友和顧問。和尚在佛教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通過修行和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