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 一位伟大的佛教传播者和文化交流者

2023-10-23 07:55:34 字數 4354 閱讀 2216

前言

玄奘,唐代著名的三藏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使者。他以其不畏艰险、西行求法的壮举,为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留下了一部《大唐西域记》的珍贵著作,为后人了解当时西域的风土人情、宗教文化、历史变迁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本文将介绍玄奘的生平事迹,**他对佛教发展和中外交流的影响,以及他在历史上和文化上的地位和意义。

玄奘的早年。

玄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南境)人。他出生于隋朝仁寿二年(602年),家族世代为官,祖父陈康曾任北齐国子监博士官,父亲陈惠曾任江陵县令。玄奘幼年聪颖好学,对佛教有浓厚的兴趣。他的二哥陈素早年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号长捷法师。玄奘十一岁时(613年),随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开始接触佛经,并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等。十三岁时(615年),玄奘在洛阳度僧,向被派来考查的大理卿郑善果表示自己出家的目的是“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而被破格入选。

玄奘出家后见诸位沙弥聚集放逸,大谈戏论,于是告诉诸位沙弥说:“经中不是这样说吗!‘出家之人是为了求证无为法。’岂能再像无知小儿一般一直嬉戏,徒然浪费一生光阴。”其间听景法师讲《涅槃经》,执卷阅读爱不释手、废寝忘食,随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一次读完,再览没有遗漏。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玄奘提议长捷法师同往长安参学,后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而又改往成都,在蜀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论》、惠振讲《八犍度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据传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学律五篇七聚。

武德七年(624年)玄奘与商人结伴沿江东下参学。先到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杂心》,淮海一带名僧闻风前来听讲。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对他执礼甚恭。讲毕再次北上寻觅先德参学,至相州访休法师质问疑惑滞碍之法,继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实论》,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摄论》。

贞观元年(627年),重游长安学习外文和佛学。先后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钻研《摄论》、《俱舍论》、《涅槃论》,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才能倍受称赞,誉满两京。仆射萧瑀奏请令他住庄严寺。

玄奘的西行。

玄奘有感各地佛理说法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师、地论师两家有关法相之说也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解疑惑,于是决心上表朝廷前往印度求法,因一直得不到唐朝发放的过所(护照),遂于贞观三年(629年)毅然由长安出发、前往天竺。

经八百里莫河延迹到高昌国时,遇高昌王麹文泰礼重供养,复欲强留以为国之导师,玄奘拒绝无果后,“水浆不涉于口三日,至第四日,麹文泰发觉玄奘气息渐惙,深生愧惧,乃稽首礼谢”,王遂与玄奘结为异姓兄弟,相盟自天竺返国时更住高昌三载受其供养,讲经说法。离开高昌后,玄奘沿着西域诸国越过帕米尔高原,在经历异常险恶后,终至天竺。

玄奘至摩揭陀国王舍城,向那烂陀寺住持戒贤(**之徒、世亲的再传**)请学瑜伽师地论,五年间听《瑜伽》三遍,《顺正理》一遍,《显扬》、《对法》各一遍,《因明》、《声明》、《集量》等论各二遍,《中》、《百》二论各三遍。

在那烂陀寺期间,玄奘还游历了印度各地的佛教圣地和名胜古迹,并与当地的僧人和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辩论。

他还收集了大量的佛经和梵文书籍,并得到了印度各国的赞助和尊敬。贞观十五年(641年),玄奘获得了唐太宗的诏书和礼物,并决定返回中国。他率领二十多名**和随从,载着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和梵文书籍一万五千余卷,沿着原路返回。途中又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危险,但也收获了许多新的见闻和友谊。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终于抵达长安,受到了唐太宗的盛情迎接和嘉奖,被封为三藏法师,住于大慈恩寺,开始了他的翻译和著述的工作。

玄奘的翻译和著述。

玄奘回国后,受到了唐太宗和高宗的重视和支持,他在大慈恩寺组织了一个庞大的翻译团队,由他担任总监,负责审定译文,其他的僧人和俗人分别担任梵文诵读、汉文写作、校对、抄写等工作。

玄奘一生共翻译佛经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最重要的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成唯识论》十卷等。玄奘的翻译工作不仅遵循了“信达雅”的原则,而且创造了许多新的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对汉语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玄奘的翻译也使中国佛教得到了新的理论**和发展方向,尤其是对唯识学派和净土宗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翻译佛经外,玄奘还撰写了自己的著述,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是玄奘根据自己西行求法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所写的一部旅行记,共十二卷。

书中详细地记载了玄奘所经过的西域各国(包括今天的新疆、中亚、南亚等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一部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名著。

玄奘在书中不仅客观地描述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而且深刻地分析了佛教在印度和中国的异同和发展变化,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影响。玄奘还在书中表达了自己对佛教教义和实践的见解和主张,体现了他作为一位佛教徒和学者的高尚品格和博大胸怀。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我以微躯涉险阻,历艰难于万里之外,所以求法者也。今得之矣!愿以此法利益有情,普施于一切。”这句话表明了玄奘西行求法的动机和目标,也反映了他对佛教事业和人类福祉的无私奉献和崇高情怀。

玄奘的影响和意义。

玄奘是一位伟大的佛教传播者和文化交流者,他以其非凡的智慧、勇气和毅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对佛教发展和中外交流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玄奘为中国佛教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和发展方向。他从印度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和梵文书籍,翻译了许多重要的佛教经典,尤其是《瑜伽师地论》,这部论著是唯识学派的根本经典,对中国佛教的思想体系和教派划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玄奘还创立了法相宗,这是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主张以《瑜伽师地论》为宗旨,以《成唯识论》为教理,以《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为经典,以“一切法皆唯识造”为主要观点,强调“因明”和“辩难”。

玄奘的法相宗与其他佛教宗派如三论宗、华严宗、禅宗等相互影响、相互竞争,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多元化和深化。玄奘还对净土宗有着重要的贡献,他翻译了《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净土经典,并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印度净土信仰的情况,为中国净土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其次,玄奘为中外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他不仅将印度佛教文化传播到中国,而且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印度和西域。

他在印度和西域期间,与当地的僧人、学者、政治家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介绍了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友谊。他还向他们赠送了唐朝的礼物和书籍,包括《孝经》、《论语》、《周易》等儒家经典。

玄奘通过这些活动,增进了中外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促进了中外之间的友好和合作。玄奘还在《大唐西域记》中详细地记载了印度和西域各国的情况,为后人研究这些地区的历史、地理、民族、宗教、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被誉为“东方马可·波罗之旅”,是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旅行文学名著。

总结。玄奘是一位杰出的三藏法师,也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使者。他以其不畏艰险、西行求法的壮举,为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留下了一部《大唐西域记》的珍贵著作,为后人了解当时西域的风土人情、宗教文化、历史变迁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他还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和梵文书籍,并创立了法相宗,对中国佛教发展和中外交流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玄奘是一位值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人物。

他的精神和事迹,不仅对佛教徒,也对所有追求真理和和平的人,都有着启迪和鼓舞的作用。玄奘的西行求法,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也是一部展现人类智慧和勇气的文化史诗。

佛光将军 一位伟大将领的不朽传奇

导言 年月日,和 失去了一位心腹将领,那位将军,号称 佛光将军 的张国华,不仅在中印自卫反击战中立下赫赫战功,更在 的高原上捍卫祖国的边疆,留下了永恒的传奇。这是一篇致敬伟人的故事,是一位英雄的不朽传奇。段落一 战场上的佛光将军。年,中印自卫反击战的胜利,不仅是中国的胜利,更是佛光将军张国华的辉煌时...

陈沂 一位伟大的坚守者

摘要 本文讲述了陈沂这位杰出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的坚韧与忠诚,以及与 的感人相遇。陈沂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感动,他的坚守和忠诚一直激励着后人。炎炎夏日,哈尔滨的街头人潮涌动,车水马龙,但这一天,历史的巧合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正在这座城市上演。当时,中朝友好访问之际,陪同朝鲜领导人崔庸健巡访东北。这一场突如...

杜绍三 一位伟大的军事传奇

在中国的抗战史上,有许多英雄和传奇人物,其中之一就是杜绍三。他的一生充满了战斗与情感,他的事迹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一位不可磨灭的国家记忆。杜绍三的早年生活。杜绍三出生于年,江苏睢宁人,少年时代充满了坎坷。但正是这些困难,锻炼了他坚韧的性格。在岁的时候,他毅然加入了八路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