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智慧 巧妙应对太子废立,不断试探萧何,兴灭国,继绝世!

2023-10-22 02:40:29 字數 4688 閱讀 4963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谈到,平定黥布之乱以后,刘邦又动了废立太子的念头。不是《鸿鹄歌》都已经唱完了,刘邦对这件事已经彻底死心了么,难道局面忽然有了什么转机不成?

并不存在任何转机,所以最有可能的是,刘邦在废立太子这件事上折腾得太久了,以至于在后人的回忆里,哪件事在前,哪件事在后,分辨不了那么清晰,史家落笔的时候也难免会颠三倒四。但刘邦突如其来的心态变化倒也不能说没有原因——他不但老了,病了,而且在平定黥布之乱的时候身中流矢,健康状况大不如前。人到了这种时刻,各种忧虑自然会比平时来得深重。

废太子的想法才提出来,照例又一次遭到了激烈反对。张良劝说无效,索性继续称病怠工去了,但叔孙通身体还好,拉出了拼命的架势,说陛下一定要废嫡立少的话,自己宁愿去死。

资治通鉴》这段记载是从《史记》来的(《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史记》的相关记载很可能是从《楚汉春秋》来的。《史记索隐》引《楚汉春秋》,说叔孙通当时急眼了,拔出佩剑就要自杀。刘邦赶紧起身阻拦:“好好好,我听你的,不改立太子了。”

这样的记载很有可能夸大其词了,毕竟叔孙通没道理在刘邦面前佩剑,更不可能拔剑,但言辞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从叔孙通的言辞来看,太子事关国本,太子一换就会导致国本动摇,秦朝就是前车之鉴。

但刘邦偏偏没有想过,叔孙通现在的身份是太子太傅,还有张良,身份是太子少傅,所以在废立太子这件事上,这两个人自然都是利益相关人,他们的利益早已经和太子的利益牢牢绑定在一起了,和太子形成了政治生态里的共生关系。

不过叔孙通说的有一句话特别有人情味儿,也特别有现代性,原话是“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淡),其可背哉”,给我们留下了“攻苦食啖”这个相当生僻的成语。所谓攻苦食啖,基本就是共患难的意思,说吕后和刘邦一道起身干贫贱,吃最大的苦,受最大的累,担着最大的风险,从来都没过上几天好日子,这可是患难夫妻啊。如果废掉吕后的独生子刘盈,改立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刘邦即便贵为天子,也要被天下人戳脊梁的。

古代中国是男权社会,认为男尊女卑正如天尊地卑一样,不是男人故意欺负女人,而是天地自然之理。强求男女平等就像强求母鸡打鸣一样,不会有好下场。既然讲的是天地自然之理,就必须尊重发乎内心的人之常情。

七出”是我们熟悉的古代婚姻法的术语,男人拥有7种离婚理由,诸如嫌妻子不顺从公婆,生不出儿子,妒忌,就连嘴碎都是一个正当的离婚理由。但即便如此,也同时有所谓“三不去”,也就是3个禁止男人休妻的理由,其中之一就是男方“前贫贱,后富贵”,不能因为社会阶层实现跃迁了,就把共患难的妻子休了。

七出三不去”的原则虽然在刘邦时代还不曾确立经典地位,但已经隐隐成为儒家信条了。拿这个标准来看刘邦,太子刘盈作为吕后的独生子,一旦被废,就意味着吕后自动丧失了皇后名分,刘邦简直太不是人了。叔孙通搬出这个理由,确实戳到了刘邦的心窝子。

刘邦虽然贵为天子,却没有秦始皇那种一言九鼎的权威,在群臣的激烈反对面前也必须审时度势。他有必要考虑到,即便自己强行废立太子,而等自己百年之后,被压制的力量一定会迅速**,那个时候,势单力孤的刘如意一定坐不稳这个来之不易的皇位。与其如此,倒不如认清现实,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好了。

当年十二月,也就是刘邦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的下一个月里,还发生了一桩礼仪事件,但《资治通鉴》未加记载。我们还是有必要留心一下,那就是刘邦下诏,说秦皇帝、楚隐王、魏安釐王、齐湣王、赵悼襄王,还有信陵君魏无忌都绝嗣了,没有后人,所以朝廷有义务为他们安排守墓人。不同级别对应着不同的守墓规格:秦始皇有20家守墓人,楚隐王、魏安釐王、齐湣王各10家,赵悼襄王和信陵君魏无忌各5家。

这里提到的楚隐王就是陈胜。从守墓规格来看,刘邦似乎很隐晦地传达出了一个意思,那就是陈胜所创建的楚国仅仅和战国时代的魏、齐国这样的国家平级,比秦始皇所创建的大秦帝国低了一个级别,而赵悼襄王和信陵君魏无忌的规格相当,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略有不同,赵悼襄王的守墓人和其他诸侯王一样,也是10家,显得合情合理,但秦始皇和陈胜的守墓人也只有10家,另有所谓“秦皇帝”独享最高规格的20家,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史记·陈涉世家》又是一个说法,说刘邦给陈胜的墓地安排了30户人家作为守墓人,直到司马迁的时代依然香火不断。

从情理推断,陈胜墓的级别应该最高,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守墓规格应该和魏安釐王、齐湣王、赵悼襄王持平,信陵君的守墓规格最低。前边讲过,这种安排来自“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传统:改朝换代是可以的,但不可以斩草除根,一定要善待前朝的遗老遗少,除此之外,针对那些已经灭亡了的诸侯国,新**还有义务认真寻访流落民间的后人们,帮助他们适度恢复由前辈创立的局面。

孔鲋曾经拿这套道理劝过陈胜,但陈胜相当不以为然,认为江山完全是自己一手一脚打拼出来的,和那些灭国、绝世毫无关系,没道理平白给人家好处。

陈胜的政治哲学可以概括成一句大白话:我今天的成就完全归功于我自己。

今天的成功人士在登台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总要感谢这个,感谢那个,即便心里和陈胜一样想,嘴上也很少这样直言不讳。拜年话说得多了,自然礼多人不怪,那些明明毫无功劳,甚至还成为过阻力的人,既然被当众感谢到了,今后就算不帮忙,总也不好意思再刁难自己了。这只是很浅显,很有几分市侩嘴脸的处世智慧,虽然低俗,但总能管用。退一步说,就算不管用,就算热脸贴了冷屁股,至少不会有什么害处。

刘邦在这一点上可比陈胜聪明多了,虽然他自己的出身并不比陈胜高多少,江山也真是自己一手一脚打下来的,但“兴灭国,继绝世”的姿态不妨做一做,反正也没花什么成本。秦皇帝虽然一直都是自己和山东六国反抗和讨伐的对象,但如今胜负已定,何不宽容一些呢,让秦地百姓对自己这个新政权不至于太过抵触。

刘邦这一系列守墓安置虽然归根结蒂只是言不由衷的政治姿态,但对待信陵君是个例外,给予了相当真诚的崇敬。因为在任侠精神盛行的秦汉之际,信陵君是一个偶像般的存在,虽死犹生。围绕着信陵君的种种事迹与传说,礼贤下士也好,窃符救赵也罢,随便拎出一件事就足以惊世骇俗。在老一辈里,张耳早年就做过信陵君的门客,新一代的英雄豪杰里,陈豨对信陵君极尽模仿之能事,结果在新时代里招致了杀身之祸。

说到陈豨,从他的教训来看,似乎低调谨慎才是明哲保身之道,那我们就该说说萧何了,因为在汉朝功臣当中,要论低调谨慎,怕是没人比得上萧何,所以恐怕谁都没有料到,就在“兴灭国,继绝世”的这一年里,相国萧何竟然会被关进大牢。

事情的起因是:萧何因为上林苑的闲置土地太多,索性向民间开放,刘邦大怒,认为萧何一定收受了商人的贿赂,竟然把皇家园林让给老百姓开荒,岂有此理!萧何就这么被丢进了司法程序,任凭他做到相国职位,如今也只有披枷带锁。

几天之后,一名近卫军官和刘邦搭话,问相国到底犯了什么大罪。刘邦答道:“我听说当年李斯为相,有美名都推给皇帝,有锅都自己背,可你看看萧何,收受商人贿赂,开放皇家园林去邀买人心,像话吗?所以必须治他的罪。”

近卫军官颇不以为然,替刘邦分析说:“只要有利于民生的事情就主动去做,这才是真宰相,陛下为什么要怀疑人家**呢?再说了,陛下连年御驾亲征,大本营一直都由相国坐镇。相国只要动一点歪心眼,关中地区就不是陛下能够控制的了。

相国不趁那时候为自己谋求大利,反而在如今天下平定之后贪图商人的蝇头小利,这怎么可能呢?再说了,秦朝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听不到批评意见,李斯要为此负主要责任,陛下可不能拿李斯当模范啊。”

这一番话,说得刘邦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天就派使节赦免了萧何。

萧何年事已高,素来又是个谨小慎微的人,遇赦之后不再敢剑履上殿了,而是光着脚向刘邦谢罪。刘邦讲了一番耐人寻味的话:“相国不要这样嘛,你是为民请命,我不批准,我不过落个桀纣之君的恶名,你却是一代贤相。我故意抓你坐牢,就是为了让百姓都知道我的过错啊。”

执掌生杀大权的人忽然说出这样一番话来,萧何当时估计诚惶诚恐,不知道自己这把老骨头将来要如何交代了。

萧何的一生,是谨小慎微的一生。打从刚刚加入造反行列的时候,就为着安全起见而甘居二线,把刘邦捧成了江湖大哥去打头阵。后来萧何勤勤恳恳替刘邦搞后勤,既要把工作做好,又要防着刘邦的猜忌,为此不惜把全部家族子弟送上前线,还要做一番自污的勾当,让刘邦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小富即安的窝囊废。没想到临到晚年,忽然被刘邦摆了一道。萧何应当明白,如果自己真的收受了商人的贿赂,刘邦不但不会介意,反而会对自己放心。之所以搞了这样一出,估计是存心敲打自己一下。

刘邦确实命不久矣,必须抓紧人生的最后时光消除权力场上的一切隐患,为儿孙扫清障碍。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刘邦最亲密的战友燕王卢绾竟然也造反了,我们下一讲再谈。

上期回顾:刘邦平定黥布,顺便回了趟老家,无赖皇帝如何对待老乡?还不错!欢迎关注,点赞,评论,**下期再会!

刘邦 乱世枭雄的商业智慧

在商业的广袤海洋中,成功不仅需要智慧和追求,还需要一条坚实的底线,让你在动荡的时刻保持定力。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 刘邦的传奇故事,他是一个无底线但有追求的人,以及这种商业策略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效果。刘邦的无底线,有追求。刘邦年轻时是个无赖,好酒好色,与一帮人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然而,他与众不同之处在...

刘邦与刘恒 智慧的传承,权谋的继承

刘邦,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之一,他的智慧和权谋使汉朝得以建立。然而,在他的众多子嗣中,最令他惊艳的可能不是赵王如意,而是他的第四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这篇文章将揭示刘恒的聪明才智,以及他在汉朝复兴中的关键作用。刘恒被封为代王,这一决策并非偶然。吕后之乱后,因汉惠帝无子,百官商议立代王为帝,以恢复汉...

智慧胜过容貌 刘邦与薄姬的命运之谜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君主和王后,他们的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而今天,我们将聚焦在公元前年的那个关键时刻,刘邦的生活发生了一次不可思议的改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聪明胜过美貌,如何在政治斗争中巧妙谨慎地改变命运。刘邦,当时的楚汉争霸一方霸主,执掌着重兵,但也感到巨大的压力。他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