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为何三国人物多用单名,后世多用双名?

2023-10-31 16:25:07 字數 4813 閱讀 7607

“道中华”微信***阅读原文

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这首由毛阿敏演唱的《历史的天空》,系2023年版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昔日的建安风骨,曾经的七进七出,多少英雄豪杰俱归云烟,汗青之上留下的只有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2023年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剧照。

由此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三国人物的“名”都是单字?而后世的人们多用双名?中国的起名史经历了怎样的嬗变过程?

单名的历史溯源

上古部族时代,轩辕氏、神农氏、伏羲氏、燧人氏等称氏的叫法较为常见,而“名”的使用尚不普遍。

夏朝以来,人们取“名”逐步成为一种习惯。商人信巫尚鬼,认为人与天命的联系十分密切,时间不仅会被记录,更成为一种重要的标志。商王以出生的天干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定名渐成一种习惯,大甲、武丁、父丁、妣辛等名莫不如是,这种命名方式也被称为“日名制”。当然,在商朝能得“名”者,基本属于贵族阶层。

在“尚文”的周朝,人与天命、鬼神的联系被淡化,起名与礼制相关联,庄重的仪式感直接拉满。《礼记》多次记载周代起名的礼仪问题,其中《内则》篇对王子的起名仪式记录尤为详尽,而《檀弓》篇更点明了当时“名”的使用日益普遍,甚至与之搭配的“字”“谥”也出现了。

在周代仍以单名居多,双名也开始出现。在西周王室,文王昌、武王发、周公旦等都为单名,双名的王只有共王繄扈、孝王辟方,以及烽火戏诸侯的幽王宫湦。春秋战国时期人名也以单名居多,以名将为例,诸如孙武、吴起、白起、王翦、李牧等。

秦汉时期避讳制度盛行,名多一字,就多一分犯讳的风险,故而这一时期也是以单名为主。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朝廷颁发“去二名”诏书,此事的推动者是大司马王莽。王莽大搞复古周礼,对起名之事尤为重视,不仅将很多地名改易,更对人名做出进一步规范。

王莽以公羊大义的“二名非礼”为由,大力推广“去二名”,甚至连匈奴单于囊知牙斯,也在王莽的影响下,主动上书改名为“知”。“去二名”强化了单名制度,至东汉时期非常明显。

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说到:“大抵东汉三国,帝王将相皆单名,二名者百中无一。”我们看史书,东汉人物几乎都是单名。

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

翻遍《三国志》,能找到的双字名,大概只有黄承彦等隐逸者之流,以及“五溪蛮王”沙摩柯等少数民族人物。诸葛、司马、公孙为复姓,故而诸葛亮、司马懿、公孙渊等人也是用单名。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吕蒙被称为“吴下阿蒙”,皆非正式之名,且“阿”多表示爱称,因此不在单双名区分之列。

融合汇流:开启双名时代

黄巾军起义冲击了儒家经学的正统地位,玄学的兴起打破了汉代经学章句训诂沉闷学术,“起名自由”大畅。在魏晋的释老之风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的影响下,单名为主导时代日渐消解。

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少数民族大举内迁,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浩浩汤汤,势不可挡,推动起名文化的大发展。在政治秩序重建与胡风易俗的民族交融过程中,以往取单名的习惯渐为时人所弃,双名的取向逐渐增多,即使皇室也不免受影响。东晋皇帝司马德宗、司马德文兄弟俩,都是使用双名,而前凉皇帝张重华、张天锡,亦复如是。

前凉皇室的双名:张重华、张耀灵、张玄靓、张天锡。

据沈德符考证起名风尚,“至魏晋后,渐不复然……胡名遂用三四者”,少数民族的所用双名更是载于史册,北凉的沮渠蒙逊、沮渠男成,北魏先祖拓跋诘汾、拓跋力微等名,都其使用双名的实证。

王羲之。(*视觉中国)

天师道的崛起,使“之”字成为起名潮流,甚至父子之讳也不再顾忌。陈寅恪先生考证,“之”字就是天师道徒的标志。天师道又被称为五斗米道,东晋世家大族的琅琊王氏“世奉五斗米道”。东晋王羲之子知名者五人: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王徽之子为王桢之,王献之嗣子为王静之。祖孙父子三代皆为双名,且有“之”字。发现圆周率的祖冲之,著名画家顾恺之等亦莫不如是。

琅琊王氏带“之”字的双名。

除了“之”字,带有宗教性质的“道”“昙”“僧”“灵”“菩萨”“摩诃”等,也逐渐成为起名新风尚的“热字”,备受时人推捧。以“僧”字为例,南朝刘宋的王弘之子名僧达,其孙名僧亮、僧衍,其侄子名僧详、僧绛、僧虔,叔侄皆为双名,且有 “僧”字。另外,卫菩萨是北齐的太尉,邾菩萨是梁朝的龙骧将军,萧摩诃是陈朝的名将。

与单名相比,双名更容易表达丰富的思想愿望。例如,刘宋名将檀道济的双名(道济),契合了儒家“道济天下”的思想。同为刘宋名将的王镇恶的双名(镇恶),也具有鲜明的价值追求。

南朝《宋书》里的双名。

总之,魏晋南北朝文化大交融与民族大融合,为起名之事带来了新风尚,双名之风得到充分发展,并影响后世。

双名成为主流

唐代社会稳定,人口增多,宗族规模日益扩大,由于排辈的需要,双名的比例已经大为增加。唐太宗李世民这一辈的兄弟基本都是双名,李建成、李玄霸(**作品里多作“李元霸”)、李元吉等已为人所熟知(李渊有“建世玄元”的寄托),但就实际排辈而言,李家这一代应属“元”字辈,诸如李元景、李元亨、李元方、李元礼、李元庆等都是太宗的非嫡亲兄弟。

元芳,你怎么看?

神探狄仁杰》李元芳剧照。

在唐代,房玄龄、杜如晦、狄仁杰、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等为人熟知的双名人物比比皆是。据相关统计,《后汉书》和《三国志》里,单名人物均占总人物的98%以上,而在《隋书》《旧唐书》《新唐书》里的单名人物只占近半数而已。

旧唐书》卷六十八之列传人物全部为双名。

至宋代,“字辈取名”已成为大趋势,现今留存族谱源流可远稽者亦多至宋,其中世代排名大都清晰可查,而人口的持续增长也使双名进一步成为主流趋势。

元朝时期,我国民族融合进入新阶段,起名方面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元朝对起名方面有特别的管控规定,据俞樾《春在堂随笔》所考,“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因此,当时出现了许多数字之名。为人熟悉的明太祖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其父朱五四,其祖父朱初一,而其手下大将汤和原名为汤三,其对手张士诚原名为张九四。元朝的这种起名方式成为古代社会的特例。

明朝建立后对起名事宜重新作出提倡,要求名里的首字要体现出字辈,加之程朱理学对人伦的重视,刺激了双名的取名趋向。朱元璋给太子一支取好了字辈“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只不过后来为明成祖所替易,未能执行下去。清代取名风气基本承袭明代。加之清代人**炸式增长,双名比单名更有利于人员区分。直到今天,人们的名字还是以双名居多。

起名文化博大精深,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字,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起名者的价值观念,更是时代变迁的重要产物,不论单名或双名,亦不论相似或迥异,它都生发于中华文化,需要我们予以珍视与守护。

除了姓名,还有字与号

当然,博大精深的姓名文化不只有姓与名,还有字与号。字是成年的重要标志,需要对社会、家庭、个人有所担当。儒家经典《礼记》里说,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取字,昭示**;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可以嫁人。而我们常说“名字”,名与字的关系确实更为密切,故而又被称为“表字”,以示对名的补充或解释。

我国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名平字原,原表示平坦宽阔之意,作为平的进一步解释。再如,岳飞,字鹏举,鹏举是对飞的补充诠释,意为大鹏展翅高飞。

也有反向操作的名字,即名与字的意思相反,比如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字元晦,熹为明亮,晦为昏暗,二者相对成趣。

号以寓怀”,古人起“字号”(又简称为“号”),是为了抒发自己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情感与志趣,所以,起什么与起多少自然不受拘束。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因门前的五棵柳树,起号“五柳先生”;北宋大文豪苏轼曾被贬黄州,在城外东坡开荒而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

还有一种号是人死后所起,称为“谥号”,始于周代。大抵有褒扬者,如用文、武、景、昭等,有批判者如灵、炀、厉等,有同情者如哀、怀、愍等。而帝王死后,会入太庙,因此还有庙号。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就是太祖,谥号高皇帝,故称太祖高皇帝。大家熟悉的太宗、高宗等叫法,亦属此类。

作者简介:魏仕俊,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监制 | 王翔宇。

审核 | 蓝希峰。

制作 | 胡琪。

火热招募中丨《用户之音》人物专访,为行业代言!

从 金税一期 财税服务年代初期起步,到目前已经进入了以 云化 智慧化 为特点的金税四期全新发展时代。我国 推动了多个财税改革措施,以扩大财税服务行业增长,提高财税服务水平。其中,行业竞争格局从初始的分散 到激烈 再到开启新业态,财税软件也由开始普及时的成本高 效率低下 标准程度低,到如今业财税一体的...

美国政坛“三号人物”为何难产?

乔丹二次败北。全文字,阅读约需分钟 新京报记者 谢莲 编辑 张磊 校对 王心。当地时间月日晚,美国共和党籍议员吉姆 乔丹在第二次众议长选举投票中败北。这一次,他在共和党内的阻挠票甚至比一天前增加了票。自本月初前任议长凯文 麦卡锡被罢免,美国众议院陷入 瘫痪 已半月有余。由于共和党在众议院占有微弱优势...

美国政坛“三号人物”为何持续难产?谁才是最大的输家?

月初,共和党籍众议长麦卡锡被罢免,自此,美国国会众议院一直处于 群龙无首 的状态。美国国会众议院当地时间月日举行议长选举第三轮投票。司法委员会主席乔丹不仅第三次 闯关 失败,甚至还被共和党成员取消候选人资格。美国 三号人物 为何一直难产,这背后,谁才是最大的输家?共和党内斗不断,新议长人选会是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