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维塔耶娃 一个巨大的叹息

2023-10-21 11:56:43 字數 6599 閱讀 4055

汪剑钊,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出版有专著《中俄文字之交》《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诗歌的乌鸦时代》《俄罗斯现代诗歌二十四讲》,诗集《比永远多一秒》《汪剑钊诗选》《毫无缘由的独白》《白雪的隐喻》(白俄罗斯语)和译著《俄罗斯**时代诗选》《俄罗斯**时代诗选》等数十种。

瑞典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主席埃斯普马克曾经认为,茨维塔耶娃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她的遗憾,更是评奖委员会的遗憾。2023年秋天,在关于茨维塔耶娃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罗茨基宣称,茨维塔耶娃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对此,有人问道:是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吗?他答道:是全世界最伟大的诗人。有人又问道:那么,里尔克呢?布罗茨基便有点气恼地说道:在我们这个世纪,再没有比茨维塔耶娃更伟大的诗人了。

玛丽娜·伊万诺夫娜·茨维塔耶娃。

玛丽娜·伊万诺夫娜·茨维塔耶娃于2023年10月8日出生于莫斯科。父亲伊·弗·茨维塔耶夫是莫斯科大学的艺术史教授,普希金国家造型艺术馆的创始人之一。母亲玛·亚·梅伊恩有德国和波兰血统,具有很高的**天赋,是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的学生。在“**和博物馆”中,茨维塔耶娃度过了幸福的童年生活。除**熏陶以外,母亲还给孩子们讲故事,诵读诗歌,教导她们不要在乎物质的贫困,而要崇拜神圣的美。正是在母亲的影响下,茨维塔耶娃逐渐滋长了对诗歌的信念:“有了这样一位母亲,我就只能做一件事了:成为一名诗人。”

根据茨维塔耶娃的自述,她六岁时便开始诗歌练习,此后一直没有中断。2023年,这位18岁的少女自费出版了诗集《黄昏纪念册》,它引起了不少文学前辈的关注,其中有勃柳索夫、古米廖夫、沃洛申等。勃柳索夫从中看到了象征主义的遗风,古米廖夫则为其中所流露出的日常性关注而欣喜,因为它们恰好吻合了阿克梅主义的创作原则,至于沃洛申,除了对这部“年轻而幼稚的书”加以鼓励外,还亲自拜访了诗集的作者,这一举动成了他们真挚友谊的开始。在这部诗集中,茨维塔耶娃几乎是无意识地实践着她后来所遵循的一个创作原则:“地球上人的惟一责任——便是整个存在的真理”。和她的同时代人曼杰什坦姆一样,诗人渴望通过诗歌中词与词的奇妙组合,来恢复人们在日常生活里中断了的内在联系。在《祈祷》一诗中,她如是写道:

*和上帝!我渴盼着奇迹,如今,现在,日子的开端!

啊,请让我即刻就去死,整个生命只是我的一本书。

我爱十字架,爱绸缎,也爱头盔,我的灵魂呀,瞬息万变……

你给过我童年,比童话更美妙,不如给我一个死——就在十七岁。

全诗虽说还留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痕迹,但也透露了她一生所关注的主题:生命,死亡,爱情,友谊,艺术,自然,上帝……

2023年春天,茨维塔耶娃来到沃洛申在科克杰别利的寓所作客。她在那里遇见了一名民粹派分子的后代——谢尔盖·艾伏隆,两人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次年1月,茨维塔耶娃成了后者的妻子,并将自己的第二部诗集《神奇的路灯》题献给他。但是,这本诗集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好评,阿克梅诗人、“诗人车间”的成员戈罗杰茨基和古米廖夫作出了不太友好的评价,而她素来敬重的勃柳索夫也流露了明显的失望情绪。对此,茨维塔耶娃的反应是:“我如果是车间的成员,他们就不会如此辱骂了,可我永远也不会加入车间。”她认为,诗人应该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束缚的。果然,她不仅一直没有成为阿克梅派的成员,甚至独立于所有的文学社团和流派之外,与当时占据文坛主流的象征主义、阿克梅派和未来主义等保持着恰切的距离,尽管她与这些流派中的许多人都有私交来往。这种游离状态自然给她的生活和写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和不便,但对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却大有裨益。茨维塔耶娃在自己的诗集《摘自两本书》中这样写道:“我的诗行是日记,我的诗是我个人的诗。”

茨维塔耶娃在2023年冬天的彼得堡之行成了她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她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莫斯科诗人的价值,决心要像勃洛克和阿赫玛托娃热爱彼得堡似地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莫斯科。为此,她写下了组诗《莫斯科》,莫斯科有她熟悉的博物馆、熟悉的**厅、熟悉的小路、熟悉的小树林、熟悉的广场与教堂,而更重要的是——“克里姆林宫的肋骨承受着一切”,那是她的诗歌之根,也是她介入生活的出发点:

从我的手中接受非人工的界限,我奇怪的兄弟,出色的兄弟。

在被彼得抛弃的城市上空,雷鸣般的钟声在滚动。

整个一千六百座教堂。

都在嘲笑沙皇们的傲慢!

而她对彼得堡诗人的敬仰则催生了组诗《致勃洛克》和《致阿赫玛托娃》,以及献给曼杰什坦姆的一系列诗歌。在《致勃洛克》中,她以充满激情的语调向抒情对象倾诉道:

你的名字是手中的小鸟,你的名字是舌尖上的冰块。

你的名字是眼睛上的吻,亲吻那合拢的眼帘温柔的寒意,你的名字是一口幽蓝、冰结的泉眼。

诗人甚至觉得,怀揣着“你的名字”进入梦乡,是一件最为甜蜜的事情。这里,勃洛克已经不是一个现实中存在的诗人,而是被赋予了“温柔的幻影”、“无可挑剔的骑士”和“雪白的天鹅”等形象,成为一种诗歌的理想和象征,写作的标尺。她期盼自己的“手”能与勃洛克的“手”相握,就像“莫斯科河”与“涅瓦河”一般相汇合,尽管她觉得,那如同“朝霞”对“晚霞”的追赶,其中不难看出后来者潜伏于谦卑中的骄傲。

阿赫玛托娃在她的心目中,是“缪斯中最美丽的缪斯”,是“金嘴唇的安娜”(希腊神话中雅典娜式的智慧女性),她的名字就像“一个巨大的叹息”,她为此要献给阿赫玛托娃“比爱情更永恒”的礼物,亦即诗人自己的心灵,然后,像一名两手空空的乞丐似地离开。不过,与对勃洛克的崇拜不同的是,茨维塔耶娃向阿赫玛托娃投去的是一位天才诗人对另一位天才诗人的敬意,她们之所以能成为“星星”、“月亮”和“天堂的十字架”,是因为都是“大地的女人”。

20世纪20年代,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茨维塔耶娃自然也摆脱不了时代加诸其身的困厄。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时期,她仍然没有中断自己的诗歌写作,或许,此时的写作已经成了她排遣孤独与贫困最重要的手段。写作的成果之一,就是2023年所出版的诗集《里程标》。在这部诗集中,她集中地描写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不过,这些诗歌与少女时代的作品相比,更多地是掺合进了生活的苦涩,流露着对未卜的前途的忧虑,以及灵魂深处冲撞不已的渴望、追求、欲望、困惑和矛盾。在《致一百年以后的你》的诗中,她这样写道:

致一百年以后出生的你,趁我现在还有呼吸——

从地心深处——如同在死刑判决书上,我亲手——写下:

朋友,别再找我了!时过境迁!

甚至德高年劭者都不再记得我。

嘴唇也不能抵达!——越过忘川之水。

伸出两只手臂。

我看见你的眼睛像两团篝火,对着我的坟墓燃烧——窜向地狱……

有意思的是,该诗所设置的时间恰好与中文的一则俗语“百年之后”相吻合,这就与死亡和不朽发生了一定的关联。这首诗创作于2023年,当时,俄罗斯正处于一个大变动时期,茨维塔耶娃的个人生活也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陷入了困境,丈夫艾伏隆随溃败的白军流亡到了国外,她本人带着三个孩子,并且没有稳定的工作和经济**。她在2023年7月23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似乎希望在一百年以后爱我的人们马上就来爱我。我很绝望,确凿无疑地——需要马上支付账单!但遗产却要到一百年以后才能继承……最可怜的是,我清楚地知道,他们会在一百年以后来爱我。”如今,诗人的这份自信已经获得了时间的证明。

无疑,在俄罗斯诗歌史上,茨维塔耶娃属于天才诗人那一类型,综观她的整个创作,我们可以随处感受到充溢的灵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其中没有丝毫的匠气,但这并不意味着诗人因此忽视过诗歌的技术层面,恰恰相反,她比很多平庸的诗人都更重视技术的存在。她深深地懂得,没有手艺,人们就不可能化平淡为神奇,不可能在尘世的生活中创造出艺术,因为,“上帝与构思同在!上帝与虚构同在!”所以,她自豪地宣称:

去为自己寻找可靠的女友,那并非依仗数量称奇的女友。

我知道,维纳斯是双手的事业,我是手艺人——我懂得手艺。

对手艺的重视使得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她的作品节奏铿锵,意象奇诡,充满了大量的破折号、问号、惊叹号和省略号;上述特点以及那些不完整的句式,往往在词与词、句和句之间造成很大的跳跃性,使得她的一部分作品显得比较晦涩难懂。但是,读者倘若能够剥开隐晦的语义外壳,细细品味一下其中涵纳的深意,便不难顺着技术的线索走向精神的深宫,从而感悟这位命途多舛的女诗人对生命本质所作的特殊诠释,从而产生一种全新的审美同情和共鸣。

在柏林生活了两年半以后,茨维塔耶娃夫妇于2023年秋天带着出生不久的儿子莫尔迁居到巴黎。她在巴黎和近郊生活了将近14年。如前所述,在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茨维塔耶娃属于那类游离于各种流派之外的诗人,她的这一艺术立场使得自己时常处于孤立的境地之中。所以,白俄侨民界在表示了最初的欢迎以后,便觉得她的诗歌“内容似乎是我们的,而声音却是他们的”,认为是“非我族类”而开始对她予以排斥和打击。不久,由于茨维塔耶娃流露了某种亲苏倾向,对马雅可夫斯基表示出好感,她的处境更是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我在这里是多余的,而回到那里又不可能。”这一时期,孤独、贫穷、对祖国的怀念,成了她创作中最主要的主题,它们集中体现在2023年出版的诗集《俄罗斯之后》中。

2023年春天,通过帕斯捷尔纳克的中介,茨维塔耶娃与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取得了通信联系。于是,他们三个人之间开始了频繁的通信,并构成了一段奇异的三角恋爱。这种由通信而建筑起的恋情在世界文坛上留下了一段著名的佳话,他们停留在纸片上的亲吻和拥抱,字里行间那种柏拉图式的情感,再一次为人类由**向精神皈依,为生命超越死亡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

茨维塔耶娃的这种激情在其后所写的、献给里尔克的一篇散文中积淀为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理性。在这篇文章中,茨维塔耶娃开篇便说道:“每一个人的死,都必定融入到别人之死的行列,都必定在死亡之列中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地位”。先逝者由于后逝者的存在,形成了一个活的长链。诗人对死亡的思考,触及了生命的隐秘联系,把人们送回到了生的境界。“莱纳,我被你的死吞噬了,也就是说,我把迄今为止我所忍受的一切亲人的死都与你的死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母亲那高傲的死,还是父亲那异常令人感动的死,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死”。我们不难发现,充盈在这段文字中的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爱,这种爱**于诗人的使命感:世界病了,它需要输血,而与它拥有同一血缘的是我们的诗人,诗人输出了他的血,之后便死去了。这就是茨维塔耶娃通过《你的死》一文告诉我们的死之“净重”。

像许多俄罗斯侨民一样,侨居巴黎的茨维塔耶娃始终萦绕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与此同时,白俄侨民界的狭隘和虚伪更令诗人感到不屑与之为伍。2023年6月,茨维塔耶娃携带儿子返回苏联。可是,等待着茨维塔耶娃的厄运是她始料不及的。同年8月,先期回国的女儿阿利娅**,随即被流放;10月,丈夫艾伏隆被控从事反苏活动而逮捕,后被枪决。这段时期,由于丧失了发表自己作品的可能,她把主要的精力都投到了诗歌翻译中。茨维塔耶娃的翻译十分严谨,她的翻译原则就是,一定要使笔下的文学作品获得它的文学性,否则,宁可不拿去发表。显然,她要以这样态度来换取口粮实在是勉为其难的事情。因此,她不得不经常兼做一些粗活,如帮厨、打扫卫生等补贴家用。

2023年8月,由于德国纳粹的铁蹄迫近莫斯科,茨维塔耶娃和唯一的亲人——儿子莫尔移居鞑靼自治共和国的小城叶拉堡市。正是在这座小城,诗人经历了一生最不堪承受的精神和物质双重的危机。诗人茨维塔耶娃期望在即将开设的作协食堂谋求一份洗碗工的工作。但是,这一申请遭到了作协领导的拒绝。8月31日,绝望中的她自缢身亡。她给儿子留下的遗言是:“小莫尔,请原谅我,但往后会更糟。我病得很重,这已经不是我了。我狂热地爱你。你要明白,我再也无法生存下去了。请转告爸爸和阿利娅——如果你能见到的话——我直到最后一刻都爱着他们,请向他们解释,我已陷入了绝境。”

茨维塔耶娃的同时代诗人爱伦堡曾经这样说过:“(她)在谈到马雅可夫斯基的死时说:‘作为一个人而生,并且作为一个诗人而死。’对于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则可以换一种说法:作为一个诗人而生,并且作为一个人而死。”评价是恰如其分的,诗歌让她的生命得以辉煌,但为诗歌而生活的信念把她推上了十字架:“她等待刀尖已经太久”!

茨维塔耶娃诗三首

汪剑钊 译

我多么希望与您一起

我多么希望与您一起。

生活于一座小城,那里有永远的黄昏,永远的钟声。

住进一家乡村的小旅馆——

古老的挂钟敲响。

尖细的声音——仿佛时间的水滴。

临近黄昏,有时从复式的阁楼里传来——

一阵笛声,吹笛者倚靠着窗栏。

窗台上盛开着大朵的郁金香。

而或许,您甚至并不曾爱过我……

房间的**—有一个瓷砖砌成的大烤炉,每一块瓷砖上——都有一幅小画:

玫瑰——心——轮船——

而在唯一的窗户上,布满——

雪,雪,雪。

假设您躺着——我喜欢那样的您:懒散,冷漠,无所谓。

偶尔,火柴发出“嗞”的。

一声。香烟被点燃,逐渐黯淡,而烟灰——像一小截灰木杆。

在烟蒂上久久地、久久地——颤栗。

您甚至懒得将它抖落——

于是,整枝香烟飞向火焰。

我庆幸,您的痛苦并非出自我

我庆幸,您的痛苦并非出自我,我庆幸,我并非因您而痛苦,沉重的地球永远不会。

从我们的脚下漂浮而去。

我庆幸,您,或许有点可笑。

有点骄纵,但不玩弄词藻,也不会因窒闷的热浪而脸红,只是被衣袖轻轻地掠过。

我还庆幸,您当着我的面,平静地拥抱别的女人,而不是因为我不曾吻您,您就蓄谋让我接受地狱的火刑。

温柔的人,无论黑夜还是白昼,您都不会无故想起我温柔的名字……

在小教堂的寂静中,永远不会。

有人朝着我们高唱“哈利路亚”!

谢谢!发自身心地感谢您,因为。

您自己都不知对我做过什么!——

您是那么乐见我深夜的恬静,乐于黄昏时分罕见的相遇,乐于我们并不去月下的漫步,乐见太阳并不升起在我们头顶,我庆幸——唉!您并非因我而痛苦,我庆幸——唉!我的痛苦并非由于您!

你的灵魂与我的灵魂那样亲密

你的灵魂与我的灵魂那样亲密——

仿佛一人身上的左膀和右臂。

我们合而为一,多么温馨与惬意,仿佛是鸟儿的左翼与右翅。

可一旦刮起风暴——无底深渊。

便横亘在左右两翼之间。

内容**:文艺报》2023年10月11日7版。

珍娃的坚守 一个抗日英雄的沉默与无奈

大家好,我是乐观新乐a。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珍娃的祖父在 中被批斗,这是一个贯穿历史痛苦的时期。那个年代,斗争与矛盾交织,每个人都可能被随意扣上罪名。在这漩涡中,珍娃的祖父虽最终平反,却留下深刻的伤痛。这段历史令人痛心...

古斯塔夫巨炮 6发炮弹打废一个要塞,操纵一台炮要4000人

战争是一场破坏性和残酷的活动,它将人们推向生死边缘,剥夺了无数生命,摧毁了大量的财产和资源。然而,与此同时,战争也鼓励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在战争的刺激下,人们逼迫自己发明各种独特和奇妙的 这不仅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也对科学进步起到推动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德国的古斯塔夫巨炮说起。这是希特勒下令制造的一...

塔利库德岛是一个美丽的岛屿,位于土耳其南部沿海地区

塔利库德岛是一个美丽的岛屿,位于土耳其南部沿海地区。这里有着美丽的海滩 清澈的海水 丰富的海洋生物和独特的文化景观。如果你正在计划前往塔利库德岛旅游,这里有一些有用的信息和建议,以帮助你更好地规划行程。首先,你需要了解前往塔利库德岛的交通方式。你可以选择搭乘飞机 船只或租车。从土耳其南部沿海地区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