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 “后母戊” “姒戊”,谁才是历史的真相?

2023-10-25 12:05:01 字數 1204 閱讀 4432

#玩转ai摘要#

2023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了一件带铭文的商代大方鼎,此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在此大方鼎的腹内壁铸有铭文,铭文见图。对此铭文的解读,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旧一般释读为“司母戊”,现在一般释读为“后母戊”,朱凤瀚、谢明文等学者认为应释读为“姒戊”。

司母戊”说,最早出自张凤和郭沫若。2023年张凤先生最早提出释读为“司母戊”,2023年郭沫若进一步阐释认为“司”同“祀”,是日名为戊的儿子祭祀母亲而铸的鼎,遂定名为“司母戊鼎”。此后“司母戊鼎”的说法被写进中小学课本,让“司母戊鼎”闻名于世。

后母戊”说,最早由台湾学者金祥恒先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首次提出,认为“后”“司”本一字,本字是“后”,假借为“司”。丁骕先生进一步论证,指出在商代时期,文字不够规范,一个字可正写,亦可反写,是一个意思。认为“司”“后”二字字形均是“后”字,祖甲时期“后”仍写为“后”,但是被借用来表示祭祀的“司”,祖甲以后的“后”字则一律写为“司”。

2023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墓中,出土了两件铭有“母辛”铭文的大方鼎,经专家考证,“母戊”和“母辛”,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从此,“后母戊鼎”的说法在学术界影响越来越大。

2023年3月,国家博物馆新馆青铜展厅开展后,“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此后“后母戊鼎”的说法被写进中小学课本,“后母戊鼎”的称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姒戊”说,此说最早由朱凤瀚先生提出。朱凤瀚在《论卜辞与商金文中的“后”》一文中指出,铭文中的“司女”不是两个字,而是一个字,所谓“司女戊”大鼎之“司女”亦同。后来,谢明文博士在《商代金文研究》一书中,把“后母戊”释读为“姒戊”,赞同朱凤瀚先生的说法。

司母戊”、“后母戊”、“姒戊”,谁才是历史的真相?

司母戊鼎(后母戊大方鼎),是举世闻名的国家级一级文物。作为家居装饰摆件、婚庆影视道具用仿古“司母戊鼎(后母戊大方鼎)”也是很不错的,尽显高贵、大气。

司母戊铜鼎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独具匠心。商周时期,司母戊铜鼎以其独特的造型 浑厚坚实的质感 富丽辉煌的色彩以及沉稳端庄的神态,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神秘与威严。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司母戊铜鼎作为商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之一,其设计精巧 铸造技艺高超,...

戊戌变法 为何激怒了慈禧太后,维新路上的历史教训

中国近代史上,曾发生过一次极具深远历史影响的事件,被称为 百日维新 在这场风云激荡的变革浪潮中,戊戌变法成为国家现代化改革和民主化进程的一部分,却不幸以失败告终。这一历史悖论的发生,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多重因素的交织。为了深入理解这段历史,我们必须 事件内外的脉络,理解慈禧太后的权威 控制欲望以及宣传...

拾荒母亲参加儿子婚礼,司仪叫到母亲名字时,岳父母跪下了

一个普通的拾荒妈妈,她的名字叫杨琏。她过着一种艰难的生活,因为她的丈夫在儿子出生后不久就离开了他们。于是,杨琏只能独自一人承担起照顾儿子的责任,为了维持生计,她每天清晨就起床,背上破旧的竹篓,来到城郊的垃圾场拾荒。垃圾场是一个臭气熏天的地方,但这并没有让杨琏退缩。无论是寒冷的冬天还是刺骨的寒风,她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