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磨蹭不要催,这么做比“催”管用100倍。你也可以试试

2023-10-21 20:00:19 字數 4332 閱讀 5786

孩子磨蹭不要催,这么做比“催”管用100倍。你也可以试试

许多父母发现,他们的孩子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在不拖延方面表现不佳。这种情况让很多人感到不安,因为拖延可能会导致孩子在学业和生活中面临挑战。

一些人甚至感到为孩子的拖拉习惯而头疼不已。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家长的首选解决方法是不断地催促孩子。

然而,即使你用力呼喊、大发雷霆,拖拉的孩子仍然会像岛上的渔夫一样坐在那里,不受干扰。

父母因此感到沮丧,而这种方式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要让孩子更自觉,相较于焦急的催促,更有可能事半功倍的方法是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制定可行的解决方案。

不断的催促,但孩子仍漠然不动

快一点,赶紧,要迟到了!"

早晨,我就听到邻居在不断催促他的孩子,这种场景似乎是家常便饭。

在之前的闲谈中,邻居常常抱怨:“这孩子在许多方面都很出色,可就是拖拉,我真不知道他是从哪儿学来的。”

有时,当几个孩子一起做作业时,他总是能找到各种理由,不管是渴了还是玩尺子、摸橡皮,几乎每样东西都被他“尝尝鲜”,唯独作业一直无法开始。

这让邻居深感头疼,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情况。

在一档教育类节目中,一位父亲也抱怨了自己儿子的拖拉毛病。

有一次,一家人计划出游,告诉孩子打包行李。然而,几小时过去了,孩子还没有整理好行李,还不时中断工作玩玩具。

生气的父亲出言警告:“如果今晚不收拾好,明早我就把这些东西全扔掉!”

可见,面对这些拖拉的孩子,即使是最有耐心的父母也难以保持情绪稳定,只能采取强硬手段。

无论是多次催促,孩子的效率却没有提高,反而使他们变得更加漠不关心,看似应付了事,但实际上没有任何改变。

因此,想要帮助孩子克服拖拉的问题,了解其背后的真正原因至关重要。

孩子的"拖拉"行为,原因可能出人意表

北大教授魏坤琳曾明言:“孩子的‘拖拉’并非单一原因所致。”

这句话言之凿凿,告诉我们了解孩子需要多角度观察,因为真正的原因可能与我们的预期大相径庭。

(1) 身体原因

我的孩子每天早上都会在床上“呆愣”个把十分钟,然后才开始穿衣服,让我有些担心。

他在其他活动中也显得动作迟缓,看上去好像很“懒”。

然而,他的“拖拉”并不是出于故意,而是因为他的身体相对虚弱。

小时候曾经生病,导致他的饮食习惯不佳,身体瘦弱,声音也微弱。

这种状况下,他很难像其他孩子一样充满朝气。

这就告诉我们,孩子的外在表现常常是他们身体状况的反映。

可悲的是,父母通常会忽略这一点,仅仅把问题归结为孩子的态度。

实际上,身体和心理是相辅相成的。

例如,孩子动作迟缓可能是因为体力不支;

他们在进餐时拖拖拉拉,可能是由于肠胃不适、食物不合适,或者对某种药物产生不良反应;

拖延写作业,有可能是因为睡眠不足,感到疲倦。

作为父母,当我们面临孩子的“拖拉”问题时,首先要排除身体问题,然后再考虑其他方面的原因。

一旦身体状况好转,他们的执行力也会有所改善。

(2) 时间观念尚不成熟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父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给你5分钟,快点吃完!”或者“都几点了,还在拖拖拉拉?”

这种口头催促本意是想让孩子更高效,但通过时间的“紧迫感”来促使他们行动,通常效果不佳。

原因在于,年幼的孩子对时间概念尚未完全形成。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无法准确感知时间的长度和事件的顺序。

因此,通过施加“时间紧迫”的压力来逼迫他们,最终可能会适得其反,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3) 缺乏自我驱动力

尽管许多孩子可能表现出拖拉的特点,也有些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自律能力。

这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之间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培养孩子的内驱力》这本书提供了答案:人们需要“掌控感”来激发内在驱动力。

我曾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位网友分享她女儿学习轮滑的经历:

这位女儿热爱轮滑,虽然技能一般,但她总是乐此不疲。

附近的小区正好有一家轮滑培训班,于是她决定让女儿试上一堂课。

然而,当课程结束后,女儿告诉她的妈妈:“我不想再去上轮滑课了。”

询问原因后,才发现,整堂课上,老师只是让孩子不断练习基本动作,但从未涉及到轮滑的有趣之处或相关的体育文化。

长时间的重复动作让女儿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她开始对轮滑感到抵触,对培训失去了耐心。

这个例子表明,当孩子表现出拖拉行为时,并非一定是故意的,很可能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兴趣。

因此,家长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远比简单的纠正问题行为更为重要。

多元引导方法,胜过催促与惩罚

教育孩子有时候只需要为他们建立一个适当的框架,而如何填充这个框架则交由孩子自己。

教授孩子时间管理与规划,就是这个框架的一部分。

我记得一个博主分享的育儿经验,对我们很有启发。

她在家中的各个房间都挂了时钟,当她需要限制孩子的玩耍时间时,她会指着时钟告诉孩子:“我们只有10分钟可以做这件事,10分钟就是这根时针从‘6’到‘8’的时间。”

通过这种方式,三岁的孩子已经学会了时间概念,而不再为了玩耍而与父母争执。

一旦孩子了解时间的概念,他们可以逐渐获得自主权,开始自己安排每天的任务。

正如心理学教授贺岭峰所言:“家长要给予孩子决策权,但孩子必须承担决策的后果。”

这意味着,孩子可以自行规划时间和任务,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行事也会更有条理,从而减少拖延的情况。

榜样的力量,提高效率

高考学生朱洪江一直以北大的“韦神”为楷模,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最终获得了出色的702分成绩。

航天员桂海潮从小将杨利伟视为榜样,因此勤奋努力,最终成为杰出的宇航员。

蝶泳奥运冠军斯库林的童年榜样是世界冠军菲尔普斯,这激发了他对游泳的热爱,最终在里约奥运会上有机会与偶像一同竞技。

这些例子清楚地表明了榜样的力量,家长可以利用“榜样效应”来鼓励孩子,这是成功教育的重要一环。

小小进步,大大奖励,避免无故惩罚

在行为心理学中,奖励代表了对行为的“正强化”,而惩罚则是“负强化”。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人越是“吼”,孩子反而越拖延。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们可以采用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对孩子的小进步进行大力夸奖,同时避免无故的惩罚。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以往总是需要“三番五次”的提醒才能坐下吃饭,但有一天他主动在用餐时间准时入座,这时,我们应该给予他充分的表扬,甚至给予一些实质性的奖励。

即便在之后,他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我们也不应着急,不需要责备或惩罚,而是要继续鼓励。

只要下一次他再次表现得不再拖延,我们就要再次给予充分的表扬和奖励。

通过这种反复的过程,你会发现孩子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而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也会变得更加亲密。

在《星之宇教育》这本书中提到:“孩子就像一颗种子,放在碗里,会长成豆芽;放在盆里,会成为盆栽;但如果埋入土壤中,就能茁壮成长成高大的参天大树。”

孩子是否能养成高效的良好习惯,取决于父母是否采用正确的方法。

毕竟,孩子就像橡皮泥,最终的塑造取决于成年人的方式和方法。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敏锐地感知孩子的需求,更多的包容,少一些责备;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催促。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避免拖延和磨蹭的行为,为迎接未知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愿你的孩子在岁月的磨练中,养成自律和自强的品质,懂得分寸和进退,不辜负众望,经受百般考验,终成一枚坚韧的钢铁之子。

孩子写作业拖拉磨蹭,不要催,自律的孩子是陪出来的!

昨天接大宝放学,就听见大宝同学妈妈说,唉,孩子写作业这里,每天都愁死我了。总是催了又催,弄得我心情不好,他也心情不好,不催吧,就一直在那里玩,要么磨蹭半天。真想有什么好办法,让孩子主动去写作业。其实面对写作业,最怕的就是催了几次孩子一动不动,越催孩子越磨蹭,越催行动越慢。我也是才发现,让孩子主动写作...

你越催,孩子越慢,对付孩子的磨蹭,高明的父母都这么做

孩子磨蹭是许多家长面临的问题,但越是催促,孩子就越是磨蹭,这似乎成了一个无解的难题。然而,高明的父母却能够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应对孩子的磨蹭问题。首先,父母应该认识到催促和指责只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从而更加拖延。因此,父母应该保持平静和耐心,不要过度焦虑和紧张。其次,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明确时间...

应对孩子磨蹭的坏习惯,催促反而没用,不如试试发展这“三感”

点点滴滴的教育学 编辑 点点滴滴的教育学 本文约字 阅读时长约分钟 引言 应对孩子磨蹭的最好办法,根本不是催催催。孩子磨蹭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相信大家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本来有一个美好的计划,想带着孩子一起去旅行,但是时间却总是被孩子磨蹭过去 想和孩子一起完成某项任务,却总是被孩子的拖拉搞得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