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如何度过人生最后一个春节 一天见二十多批客人

2023-10-20 21:05:44 字數 2770 閱讀 1921

同治十一年的春节对于当时的两江总督曾国藩来说,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春节。尽管他对此并不知情,但他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自己在大年初一的活动。曾国藩在5点就起床了,第一件事便是前往贡院拜牌,向同治皇帝行礼。黎明时分,他回到署里,到祖宗神位前行礼,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随后,他连续接待了16批来拜年的客人。完成这一切后,曾国藩才得以吃早饭。接着,他又出门见客7次,其中有2次是坐着见面。曾国藩还去了江宁府的学圣庙,拈香祭拜,拜访了3家亲友,与好友黄昌期、薛尉农一同聊天,互道新年祝福。午饭后,曾国藩阅读了《通鉴》209卷,并在倦意袭来时再次阅读了一遍。

稍微休息了一会儿后,他在书房里小坐片刻,与家人相聚。晚上,他研究了《周易传义音训》,记录了震、艮二卦的象类分条。除夕夜很晚,曾国藩与儿子们讨论了《孟子》中的“牛山之术尝美矣”一章。最后,在凌晨三点,他**睡觉,结束了这个特别的大年初一

曾国藩过年的早起和晚睡,早起的习惯可能与他长期的军旅生涯有关。年轻时的曾国藩也曾爱睡懒觉,但在他的垂范和严格要求下,他克服了这个恶习,逐渐习惯了早起。甚至连李鸿章在曾国藩大营时也因受到曾国藩的榜样和严格要求而改掉了睡懒觉的习惯。至于曾国藩繁忙的安排,也是因为他一生都非常忙碌。

即使是在节假日,当没有大量公文需要处理时,他也会给自己安排学习任务。无论是翻阅《资治通鉴》还是研究《周易传义音训》,都显示了他孜孜不倦和勤奋发苦的精神。尽管曾国藩的智商并不特别出众,他用特别善于学习的态度和不断吸取前人经验的精神,取得了他后来的成就。

通过曾国藩一天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他过年的特点和他的生活态度。首先,曾国藩作为一个朝廷**,即使在过年的时候也要履行一些正式程序。拜贡院如万寿宫是一个传统的仪式,向同治皇帝行礼则是他作为地方**的责任和尊严的体现。而作为世俗成员,曾国藩也要承担接待亲朋好友的责任,并亲自到各家去拜年,这些都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和人际关系的重视。

其次,曾国藩长期的军旅生涯培养了他一些生活习惯,这些习惯维持到了晚年。早起晚睡便是一个例子。曾国藩在年轻时也有睡懒觉的习惯,但在他的激励和要求下,他克服了这个问题,并养成了早起的习惯。这一点也体现了他追求高效生活和珍惜时间的态度。

第三,曾国藩一生都非常忙碌,哪怕是在节假日,没有大量公文处理时,他也会给自己安排学习任务。这种对学习的执着和不懈努力,是他成为杰出人物的重要原因。无论是在过年时翻阅《资治通鉴》,还是研究《周易传义音训》,都是他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望。

最后,曾国藩的生命因过度劳累而大大缩短。他只活到了61岁,相对于同时代人来说,这算是寿命相对较短的。医生指出,曾国藩的疾病的原因在于“焦劳过度”。也就是说,他太过于担心和劳累,这导致了他的生病。曾国藩的确非常勤奋,但这种勤奋却透支了他的生命。

回顾曾国藩生活和他在春节这一天的安排,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生活哲学。首先,曾国藩注重传统文化和礼仪,在过年时仍然严守各种仪式和规范,表现出对先祖和朝廷的尊敬和忠诚。

其次,曾国藩以身作则,注重自律和习惯养成。他勤奋工作,早起晚睡,将学习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公职岗位上还是在家庭生活中,他都是严谨的典范。最后,曾国藩对待生活充满热情和积极态度,虽然他没有活到很高的寿命,但他用他短暂的一生充实地过好每一天,努力去发掘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总之,曾国藩过去年的一天活动和他的生活态度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追求高效生活的态度、对知识和勤奋的渴望,以及对生命的热情与珍惜。曾国藩的生活哲学不仅仅是古代名人的个人品质,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们可以从他身上汲取到为人处事的智慧和勇气,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为什么那么多人推崇曾国藩?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普通的耕读家庭,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和文化名家。他的成功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其次,曾国藩在政治上的贡献不容忽视。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斗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清朝的统治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政治理念和才能使他在官...

人到中年感觉做人很失败?曾国藩 你肯定没注意到这三点!

曾国藩在 曾国藩家书 中说道 戒绝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这句话告诉我们,中年人应该坚守原则,不被利益所蒙蔽,要懂得见好就收。过度追求利益和权势只会让人陷入无尽的深渊,忙于琐事而忽略了内在的修养。在职场上,我们不妨放下功利心,注重自身的修炼,不要为了名利而迷失自我。保持平静 理智的心态,挣脱世俗...

与人相处是生存之道,曾国藩认为有一个原则值得被人学习

曾国藩作为湘军的统帅,在领导一支穷困潦倒的部队,并取得辉煌战绩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与人相处的困难。在这个阶段的曾国藩,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并不得心应手,甚至是颇为糟糕的。这一方面可能源于他作为文人的骄傲,另一方面则与他对理学的执着有关。曾国藩剖析自己的内心,总结经验后,他意识到与人相处有一个重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