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日 艺术中的心灵,宣纸上的中国

2023-10-20 23:25:57 字數 4771 閱讀 2583

触摸那些伟大作品中的心灵

记者:2023年《宣纸上的中国》出版后,广受欢迎,书中很多篇章还被《文摘报》《中外文摘》《解放**》以及人民网、光明网等多家***您觉得《宣纸上的中国》是否达到了您写作的预期?

李北山:其实当初我的预期很低,就是能够获得出版社的认可。因为出版社首先是代表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在做预判。《宣纸上的中国》在正式出版后获得了读者的很大认可,这对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我的写作本身是一种探索,探索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命题,我要讲哪些中国故事?如何去讲?讲给谁听?我的所有作品内容——无论是人文类还是**类作品,都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宣纸上的中国》系列试图创造一种模式,既有学术的严谨,又有文学的优美;既有文化的沉思,又有故事的有趣。而且,中国故事不仅仅是对外国人讲,更要对我们的年轻一代讲。我的经历为这种探索提供了帮助,一个是出版人的经历,一个是大学老师的经历,我在大学中一直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史等课程,这让我能够做出这种探索和尝试,把《宣纸上的中国》系列写成一部面向大众的传统文化普及丛书。

中国的艺术和历史一样,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他是每个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这部书就是要引导读者亲近那些伟大的艺术品和艺术家,把艺术还原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北宋 赵佶 文会图 绢本184.4x123.9 台北故宫。

记者:五年之后《宣纸上的中国2》出版,相比于第一部,第二部有哪些特点是您格外想凸显的?

李北山:我希望触摸到那些伟大作品中的心灵。《宣纸上的中国2》使我所探索的模式更加成形,也就是我要在两个维度上认识中国艺术,一个是文化的维度,这是艺术的共性;一个是心灵的维度,这是艺术的个性。这就是为什么《宣纸上的中国2》会从王懿荣的绝命书开始,那些汉字中藏着怎样的士之精神?《兰亭集序》为什么提出了无解的“时间的谜题”?潦草的《祭侄文稿》又藏着什么样的“生命的奥义”?《虎溪三笑图》中藏着怎样的玄远的哲学?自残而潦倒的徐渭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命运?“西园”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人的心灵归宿?……

王羲之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帖心)金笺28.3x74.3 台北故宫。

艺术是心灵的,因此,艺术也会帮助我们每个人构建自己的心灵世界。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在艺术的创造中,是从他的心灵开始,而终于美;一个真正的欣赏者,则是从艺术的美开始,而终于艺术中的心灵。所以,当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艺术,总是从美开始——从形式之美到文化之美,而终于听到一个心灵在历史深处的吟唱,我们会与之唱和,我们也就参与到这艺术生命的成长之中。

回到“历史现场”,讲述“艺术的故事”

记者:《宣纸上的中国2》中的篇章,既有《大道至简——中国汉字之美》《艺术的命运》这样的历史梳理,又有围绕《兰亭集序》《祭侄文稿》《寒食帖》等展开的作品个案详解,和围绕徐渭等人物的“特写”,您在内容选择和结构布局上是如何考虑的?

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画心纸本28.2x72.3

李北山:《宣纸上的中国》系列都是着眼于点的,专注于作品、人物和专题三者。比如在第二部中,有对中国三大传世行书《兰亭集序》《祭侄文稿》《寒食帖》的解读,这是作品;有《徐渭:生命是一场伟大的悲剧》这样的篇章,这是人物;也有对书法史、三笑图及中国艺术收藏史等专题的解读。

经典作品、伟大的艺术家及分类(专题)是艺术史研究的三块基石。《宣纸上的中国》是一个系列,第一部只是一些点的汇集,是从我个人的兴趣点出发的,但到第二部,就开始有意识的系统化,更多地考量读者的立场,比如你对中国的艺术感兴趣,那么你首先要有哪些知识积累?首先要了解哪些作品?首先要了解哪些人物?……我的计划是写多部,希望能够兼顾到中国艺术史上那些不可忽略的人物和作品。《宣纸上的中国》系列就像我正在完成的一个拼图,最终会将中国书法与绘画的艺术史全貌呈现给读者。

明 徐渭 驴背吟诗图轴纸本54x30 北京故宫。

记者:在写作《宣纸上的中国2》中,最令您动情的是哪个部分或者细节?

李北山:是徐渭。为了写徐渭,我做了大量的工作和研究,甚至重编了徐渭的年谱。徐渭是中国艺术史上最为独特的一个存在,甚至有人将他比作中国的梵·高。我希望深入到他所处的时代中去,进入到他的生命中,听到他的心跳。最令我动情的,是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中,忽然想买一束花的情节,我根据他的诗作还原了那个场景——

明 徐渭 黄甲图轴纸本114.6 x 29.7 北京故宫。

那天有岭南人在里巷中卖扶桑花,那些火红的扶桑花犹如盛开在虚空中的烈焰。……这是一簇永不凋零的花,它曾开在李唐的开元盛世中,开在赵宋的党争漩涡中,曾经开在黄四娘的院里,开在林氏妇的园中,它开在杜甫和苏轼的笔下,也曾开在徐渭的生命里。现在,这些花就盛开在他的面前。他漫长生命中的这一日,被这簇突如其来的花点燃了。他买了四朵——在他拮据的生活中,钱只能用来买酒,但现在,他要买这扶桑花。他是如此激动,这种激动在他衰落的体内潜伏的太久了,现在被这一束花唤醒。他要为每一朵花写一首诗,他这样做了。等他写完,他才发现,卖花人还多赠给他两朵,他其实有六朵花。他忽然对那两朵被遗漏的花感到愧不能当,再来两杯酒,为它们写诗。写成六首诗,徐渭将花插入花瓶,他忽然觉得那些花儿都对他嫣然笑着,仿佛在跟他说着温柔的话。连它们也可怜我老眼昏花吗?徐渭笑了,他再给它们喷水,它们更美了。徐渭就那样看着它们,它们又忽然变得陌生起来,它们很快就会凋零了吗?它们从何而来?它们要去向何处?它们为何飘零?一股莫名的伤感袭来。他唱出一首滇蜀一带的村歌——披蓑衣,打杖头鼓,风流在何处?……

就在那一晚,徐渭梦到了花神。花神对他说:黄连树下弹琴。这大概是他一生的写照。

明 徐渭 榴实图轴纸本91.4x26.5 台北故宫。

记者:读《宣纸上的中国2》,能让人感受到鲜活的“艺术的历史现场”,画面感、故事性都很强,因此很吸引人。对于这种写作手法,您是怎么考虑的?其中体现了您怎样的艺术研究理念?

李北山:“去到艺术的历史现场”,这个提法无比精彩。具体到艺术研究理念,它其实涉及艺术研究和艺术传播两个领域。

我在艺术研究中偏重文化本体,属于艺术史研究的范畴,这也是我之前所说的文化的维度,但我更注重心灵的维度,这个维度跳脱了艺术史的局限,它把艺术看成一个活的生命体,我们的**、传播,那些解读、重述、演绎使得艺术的生命依然在蓬勃生长。

我在艺术传播的探索中则以大众为主体,注重学术的思考,同时注重故事性和文学性。我讲述作品和人的故事,和读者一起踏上一场跨越时空的旅程,进入他们的时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精神世界。我反对高高在上和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艺术研究,我用故事的方式让艺术走进大众的视野,有道,有趣,让读者认可它是一部“艺术的故事”,从而真正感知艺术之美,文化之魅。

通过艺术,回答“何以中国”的问题

记者:您曾说:“一个文化的中国更像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会投射到不同的事物中,构建一个真实的中国。艺术,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映像之一。”在您的眼里,“宣纸”上的书画作品,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中国”形象或者说精神?

李北山:我在另一本著作《小天下·中华文明(艺术卷)》中提出了一个观点:艺术是文明的星光。如果说民族的、国家的、经济的历史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白昼的光芒,艺术则如夜空的星光,传达着世界的诗意。那些星光来自光年之外,仿如我们辽远而神秘的心灵世界,有时候我们只能凭借想象到达;这星光中最迷人的,是月之光辉,那是月亮映射的太阳的光辉,但它本身又是如此独特的存在,带给我们一个神话般的世界。

艺术是文化的表现,表现的是一个文明的共性,又是观念的表达,表达的是生命的个性——艺术向我们展现了中国人的精神秘境。中国的艺术是文化的映照,亦参与到文化的创造之中。一定程度上,通过艺术,我们一样可以回答“何以中国”的问题。

宋 李公麟 兰亭修契图 绢本43x43 台北故宫。

记者:您曾在法国蒙彼利埃大学求学,亦曾赴美国参加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短期访问项目,域外求学以及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的经历,对您凝视、研究、写作中国古代艺术有哪些影响?

李北山:我对艺术最初的兴趣是西方艺术。我曾经在欧洲做过两次长途旅行,一次是名人故居之旅,主要是艺术家和文学家;一次是博物馆之旅,以文艺复兴为主线,了解西方的艺术史。但我的视线最终回到中国。你提到“凝视”这个词,特别好,这正是我对中国艺术的一种**的姿态,我为之着迷。这种凝视是建立在“反观”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建立在中西文化、艺术比较基础上的。它激发了我对中国艺术无限的热爱和巨大的热情,让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不仅仅因为它所呈现的艺术之美,更有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实,书法和绘画只是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艺术的范畴非常广泛,艺术的生活化让中国之美进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因此,艺术也成为我们认识中国文化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我在今年暑假,带着18岁的李乐天和8岁的李乐施进行了一次博物馆之旅,我们走了8个省40个博物馆和纪念馆。有朋友说,你可以给他们讲解,事实上,我没有给他们任何讲解,他们只循着那些镇馆之宝走马观花地去看,自己去听,去体悟,就够了。到现场去,看到异彩纷呈的文物,那些都是艺术的结晶。

记者:钱欢青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

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 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在上海的 大零号湾 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内,一座耸立着的文化艺术综合体 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在一场震撼人心的 会中隆重启幕。这片占地平方米的文化殿堂,将成为社会公众的新去处,同时也是艺术教育的磨砺场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这个文化艺术中心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和闵行区共同建设运营的一个重大项目。校长钱旭红表示...

可艺术中心亮相方庄,首展展出李可染 李小可水墨作品

洁白的建筑外立面上,以 万山红遍 的红色为主色调的 为祖国河山立传 巨幅海报格外惹眼。近日开业的方庄文化艺术中心,集书店 艺术中心与剧场为一身,已成为北京最新人气文化地标。二层的可艺术中心首展推出 为祖国河山立传 李可染 李小可水墨作品展 吸引众多观众前往打卡。请问这里能看展览吗?月日下午,几名市民...

皮件雕刻 传统工艺中的艺术奇迹

皮件雕刻的艺术魅力。皮件雕刻作为一种古老的手工艺技艺,在世界各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以皮革为材料,通过刀刻 浮雕和烙印等技巧制作出精细而华丽的艺术品和功能性皮具。它不仅体现了工匠的技艺和创造力,更演绎出了皮革的丰富韵味和生动纹理。皮件雕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古埃及 古罗马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