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賢若渴!曹操寫下這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你絕對也背過

2023-10-18 20:50:12 字數 2080 閱讀 8023

在**中,曹操給人的感覺就是陰險,多疑,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負面的形象。不過,曹操真的這樣?

其他的評價暫且不提,單以魯迅先生對於曹操的評價,便可窺見一二。

魯迅先生曾說過,曹操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最起碼,他是一位大英雄。

我和曹操雖然不是一路人,但對他卻是十分欽佩的。

先生還讚揚他是再造文章之祖。顯然,一貫以批判為主導的魯迅非常欣賞曹操,不管是從文還是從武。

其實,曹操也當得起這句話,無論在內務上,還是在軍事上,他都是非常出色的。

在亂世之中,曹操為了穩定北方,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動了中原的經濟發展,實現了社會的安定。

他在文學方面亦有建樹,喜歡以詩、散文來抒發胸中壯志。

曹操在朝中的作為暫且不提,我們來談談他的文學,曹操為了招賢納士,作了一首詩。

這首詩雖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背誦出來的,但卻是耳熟能詳,大多數人都能背誦一二。

這首詩,名為《短歌行》。

短歌行》的創作年代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它作於赤壁之戰之前,而蘇軾的《赤壁賦》「橫槊賦詩」則是詠此《短歌行》;

還有一種說法是曹操在把漢獻帝送到許都的時候,與部下一起唱的;還有人認為這首詩是為烏丸單于設宴時寫的。

但無論如何,它都是一篇「求才詩」,它將曹操對人才的渴求與征服天下的強烈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

短歌行》是一部比較長的作品,從詩歌含義的角度來看,可以將其分成四個部分。

一、第一部分

曹操在前八句話裡,著重強調了乙個「愁」字。

這一部分主要表達了生命的短暫與內心的悲哀。

時間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把人甩在身後,轉眼間,我們已經不再是當年的那個小男孩。

但是,我們還有很多的事情沒有做,我們的夢想還沒有完成,這是一件很讓人沮喪的事情。

曹操生在亂世,見過民不聊生,心如刀割,想要建功立業,卻沒能成功,想要扭轉這混亂的局勢,所以才會發出「短命」的感慨。

二、第二部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兩句,原出自《詩經·鄭風·子衿》,原文說的是一位女子懷戀情郎,而曹操則借用此句,直指懷念「賢才」,以求賢士。

對於曹操的「禮賢下士」,不少人說他既是「裝」,又是「演」。

但從這首詩中流露出來的情緒來看,卻是真心實意。

演戲是可以的,但詩更多的是真情實感。

只是隨著他的負面效應越來越大,再加上電視劇集和電影的改編,大家也漸漸接受了曹操這個陰險狡詐的角色。

卻不知道,人無完人,尤其是在這個時代,更是如此!

三、第三部分

第三節著重於前十六個句子的強調。曹操為求取人才而感到苦惱,並對賢士表示一定要以禮相待。

與此同時,曹操對人才的渴望也不會消失。

他對人才的渴望,就像月亮永遠不會消失一樣。告訴大家不用擔心,早晚都能得到優厚的待遇。

四、第四部分

第四節對人才的渴求進一步深化。

說三國鼎立,不要三心二意,善於擇枝,快快到我這裡來吧。

前三句話說得很委婉,但到了後面八句,卻是赤裸裸的求才之意,尤其是那一句「天下歸心」,更是將他的雄心壯志和一統天下的野心表現得淋漓盡致。

古往今來,曹操確實曾經三次下過「唯才是舉令」的命令,知人善任,廣納賢才。

有了他們的幫助,曹操治理國家,善用人才,建立了自己的基業,成就了一代梟雄。

這才是真正的曹操,乙個胸懷天下,有著遠大的理想和目標,並且為之而努力的人。

縱觀曹操的這首詩作,可以說是其「求賢」的一種極富藝術感的表達,在歷史上,曹操無疑是乙個成功的人物。

這首詩,在古代詩歌中,也是數一數二的,可見曹操在詩詞上的造詣,也是極高的,開篇就是千古名。

一千年過去了,它仍然是我們教科書上必須背誦的詩歌。

李白 要是信這首詩躺平,恐怕你還沒有資格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先哲們說話,總是輕飄飄的,實際上勸說別人可以,自己不一定能做到。比如李白。擬古 生者為過客。李白。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月兔空搗藥,扶桑已成薪。白骨寂無言,青松豈知春。前後更嘆息,浮榮何足珍?從這首詩看,太白先生真是不愧詩仙之名,活的...

白居易泛舟太湖,寫下一詩,境界壯闊,色彩明麗,堪稱寫景佳作

品經典詩詞,講歷史故事,玲子歡迎各位光臨。前言 歷想為官日,無如刺史時。歡娛接賓客,飽暖及妻兒。唐 白居易 偶作寄朗之 白居易晚年時退隱洛陽,回憶起三十載宦海生涯,最令其難忘的,當屬任職刺史的時光。有史可考,白居易一生曾有三次做刺史的經歷,分別是忠州刺史 杭州刺史和蘇州刺史。時時大開口,自笑憶忠州。...

讀懂了蘇東坡這首詩,就讀懂了人的一生

每個人都能從蘇東坡的詩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影子。關於家庭,他早年喪妻,中年喪子,經受了許多苦難。在職場中,那屆領導班子不行,搞家族企業,曹太后 高太后親 元佑黨 宋神宗想要改革,支援王安石,於是就掐出乙個 烏台詩案 最後還是王安石救了蘇東坡,貶去黃州四年。關於理財,蘇東坡先亡母,再亡父,啃不了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