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美貿易關係是怎樣的?我國貿易發展現狀

2023-10-13 13:30:03 字數 6175 閱讀 3442

近代中國與西方各國的**是伴隨著西方國家的工業發展程序發展起來。

甲午戰爭之前,中英**佔據絕對優勢;2023年中國甲午戰敗後,西方列強開始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中國的對外**領域主要被美日英三國控制。相對於英國,美國的工業革命較晚,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前美國對華**份額並不突出。

與日本相比,美國在地緣上也不具備優勢。再加之中英、中日**帶有殖民掠奪色彩,中美兩國在沒有顯著的**干涉的前提下平穩正常交易,美國成為了僅次於英、日的國家。

故本文的研究目標是關注近代中美**是如何迅速地得到改變和調整,並將中美**關係的研究置於近代中美兩國產業發展的背景和框架之中,分析並解釋近代中美**總量、**結構、**條件,**中美**內生活力。

通過比較中英、中日、中美三國**狀況,總結出了中美**不同於其他兩國的特點及以往學界對中美**的三個誤區。在整理中國舊海關統計資料的過程中,對近代1880-2023年中美**的總量進行再估算,並通過定性與定量研究兩部分內容的綜合分析,得到近代中美**最真實的發展狀況,中美**總量超過以往的預估。

對中美**結構的分析方面,主要**1902-2023年中美兩國**結構的特徵及演化過程。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建立了一套新的**商品分類方法,將進出口商品分為三個大類:飲食品大類、原料及半織造品大類、製造品大類。大類下再細分為二級次類與**小類。

而後對中國自美進口**結構與中國對美出口**結構分別進行了獨立分析,得到了在中美**過程中,進出口各環節較為重要的商品種類,並總結出1902-2023年中美**結構的特徵及演化過程。

通過對中美**條件的分析,計算得到了中國對美綜合**條件及單一商品的**條件。綜合**條件在1902-2023年整體大勢為優化改善,2023年之前有小幅的波動下降趨勢,綜合**條件有輕微的惡化,但2023年後,綜合**條件指數攀公升較快,2023年高達322.47,中國對美綜合**條件大有改善。

進出口各8種典型商品的單一商品**條件大多數以前期惡化後期改善為主,最後**發展趨勢指向對中國有利的一面。進入21世紀以來,中美**關係一直是國際關係領域研究的重點議題,中美**的歷史經驗具有長期的戰略性啟示與意義,中美**的內在規律也已經融入到長時段經濟史演化的基因中。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透過歷史可以看到未來,近代中美**發展的歷史規律,對當今中美兩國的**關係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

中美**的基本特點

近代中國與西方各國的**是伴隨著西方國家的工業發展程序發展起來。甲午戰爭之前,中英**佔據絕對優勢;2023年中國甲午戰敗後,西方列強開始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中國的對外**領域主要被美日英三國控制。

其中,中日**增長迅速,一戰時期**總額迎來**式增長,日本取代英國成為中國的最大**物件。進入20世紀20年代,中日**開始**,中美**飛速發展,到30年代初,中日**被中美**所取代。

中美**與中英**、中日**共同形成了近代中國對外**三足鼎立的局面。相對於英國,美國的工業革命較晚,2023年之前美國對華**份額並不突出。英國是近代中國的第一**物件國,其在華**的優勢地位一直持續到清末民初。19世紀末以來,中英**商品日趨多樣化。

中國出口英國的茶葉和絲及絲織品數量銳減,中國新增的輸英商品除土豆這類農產品外,其他輸英數量不大。英國對華出口不僅棉布呢絨等傳統貨物品種增加,還出現許多新商品,如各種西方消費品和生產資料。

*商品多樣化的後果是,中國輸英商品種類增加,總值減少,而英國輸華商品種類和總值都大大增加,中國商品出口更為被動,英國商品對中國經濟影響的深度和廣度都在增加。且中英**具有一定的強權掠奪性質,英國在眾多不平等條約加持下,中英**大勢被英國所掌控,中國也被英國所掣肘。

中英**的利益天平大大偏向了英國,中英**對中國而言弊大於利。僅僅極少的**組成屬於雙方互利型——英國運往中國的工業化生產資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生產發展。

而美國距離中國較為遙遠,在**中前期,具有地緣優勢的日本開始成為中國最主要的**物件國,2023年以後美國才得以快速擴大對華**。中美**與中日**相比也有所不同——日本對華**的背景具有強烈的軍國主義色彩,中日**具有嚴重的不平等性。

從日本本土發展狀況來看,其國土面積狹小,地形多山,耕地面積有限,資源短缺,不能滿足本國需求。從其國內市場發育狀況看,日本國內市場小,明治維新後開啟了工業化時代,工業品缺乏國內市場,亟需拓展廣闊的海外市場。

中國與日本僅相隔日本海,距離較近,且中國地大物博,礦物資源豐富,是日本最理想的廉價原料獲取地及工業產品傾銷市場。自2023年起,日本開始對中國東三省進行了大規模經濟掠奪,不斷根植其勢力,使得日本在中國的**地位逐漸超過英國,並在一戰期間一躍成為中國最主要的**物件。

一戰時期,中日**達到巔峰狀態,且加劇了**的不平等性。戰後中日增速逐漸開始放緩,中美**頂而替之,美國開始了取代日本成為中國對外**的主要物件國的征途。美國對華**商品,受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較深,與英國、日本對華**的商品構成有明顯差異。

美國重工業化發展依託第二次科技革命展開,並形成了一套以電力、內燃機、石油冶金工業為主的全新的工業體系。從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20年末,美國四大重工業部門——化學製品、石油冶煉、鋼鐵製品、機械製造資本總量從7.32億美元增加至204.55億美元。

其中煉油、鋼鐵和機械成為資本規模最大的三個部門。這也與美國輸華商品結構相對應,本文研究得到,中國自美進口商品中,鋼鐵類、機械類、石油衍生物是最主要的進口商品,此外化學品類也在進口**結構中佔據一定份額。

美國輸華重化工業品彌補了中國因工業發展不足而無法滿足的社會需求,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大多為初級農副產品,為美國提供了充足的生產原材料,中美兩國**在正常化與互補性方面是中英、中日**不能比擬的。**商品的不同是中美**區別於中英、中日**的主要特徵。

有關近代中美**認識的三個誤區

本節將從**數量、**結構、**條件三個方面,陳述有關近代中美**的誤區,與學界已有的認識和想象相比,存在一些明顯的差別,有待於進一步**。一、就中美**的數量而言,其總量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中美**數量超過了以往的估計。

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為中美**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歐洲各國被捲入破壞性巨大的戰爭中,與華**陷入中斷的境地。而美國幾乎沒有受到戰爭的影響,並在一戰中扮演著「軍火商」與「商販」的角色,凡是歐洲各國需要的中國產品,美國則從中國採購併**轉運至歐洲銷售。

這一時期,中美**的活躍程度超過以往的任何時期,美國也因為戰爭大發橫財。2023年6月28日,凡爾賽和約無視中國利益,將德國在華利益轉手給日本,青島被割讓給日本。中國隨即爆發五四運動,仇日情緒日益濃厚,中美**已出現超越中日**的勢頭。

除此之外,中美**被低估的第二個原因涉及到與香港的轉口**,1880-2023年之間,大陸-香港的**份額達到20-50%的高水平,香港作為國際**的轉口城市,其與大陸的**份額中,包含了相當一部分美國與大陸的**往來數額。

在中美**結構方面,固有的成見認為中美**具有嚴重的不平等性,美國作為西方資本主義大國,與中國的**一定帶有掠奪與強制性質。實際來看,近代中美**在**結構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雙方**受國家政治干預較少,**一直處於正常交易軌道。

1902-2023年期間內,中國對美出口**結構有所改善,出口呈現階段性特徵,突出表現在20世紀20年代,隨著國內新式工業以及外商投資的發展,製造品出口有了突飛猛進式發展。

歐戰時期以及20世紀30年代後,對美出口以飲食品及原料半製造品為主。整體來看,中國對美出口**格局仍然以農副產品、手工半製成品為主的,但在20年代中國工業起步的特定歷史階段,機制品生產量大大提高,輸美比重大幅增加

自美進口方面,在20世紀初期,美國工業化處於發展的中期階段,大量工業品被生產出來,而此時的中國工業化還處於萌芽階段,對工業製成品有著龐大的需求,故在這一階段中國為美國工業產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場。

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一戰爆發為中國本土工業發展提供了喘息的契機,1910-2023年美貨進口呈現出以原料和半製造品為主。在五四運動前後,「實業救國」論盛行不衰。

在實業救國的熱潮下,20世紀20年代,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中國紡織業、麵粉加工業、工礦業等輕工業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對工業原料的鉅額需求超過以前的任何乙個時期。且這一時期人民思想更加開放,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普遍增強,生活水平較之前得以提公升,對享受資料的需求大大增加。

故2023年後美貨進口呈現以原料和半製品為主,飲食品為輔的進口**結構。三、關於**條件方面,近代中美**條件與近代中國整體**條件變動不一致。根據南開進出口物價指數計算得到了1902-2023年中國綜合**條件指數。

其研究結果顯示,2023年後中國對外**條件指數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可以認為中國外貿條件是在不斷惡化。從細節來看,中國的對外**條件指數經歷了兩個波峰為1906和1928,兩個波谷為1020和1933。

中國對外**條件指數在1902-2023年期間,低於100點也就是相對惡化的年份多達26年,僅有9年超過100點,最高才為2023年的120.2。且自2023年起,中國對外綜合**條件指數一直在100點以下。而本文通過計算得到了中國對美綜合**條件顯示,在1902-1936192519252023年高達322.47,中國對美綜合**條件大有改善。

中美**總量在一定程度上被明顯低估,實際**總額超過了以往研究。近代中美**總額無論按照海關兩還是美元的計價方式整體都呈現出了前期緩和中後期強勢的上公升趨勢。

以海關兩計價為例,2023年美貨輸華總額為120萬海關兩;到2023年,美貨輸華總額達到了近30年來的小高峰,達到了7692萬海關兩;直至2023年,美貨輸華到達最高峰,**額高達3.2億海關兩。

一戰期間,華貨輸美出現反超美貨輸華的勢頭,戰後,美貨輸華和華貨輸美的速度都大大加快,這一上公升趨勢一直延續到30年代。

中美**被低估的另乙個原因是美國通過香港的轉口**沒有計入中國海關,1880-2023年之間,大陸-香港的**份額達到20-50%的高水平,香港作為國際**的轉口城市,其與大陸的**份額中,包含了相當一部分美國與大陸的**往來數額。

根據香港**統計的**資料顯示,自1919-2023年,香港對美出口與自美進口**額多維持在2000萬美元至1億美元區間內波動變化,2023年自美進口額達到了1.1億美元,2023年對美出口額也超過了1億美元

雖不及港陸**,但仍在香港對外**中也佔據了相當大的比重。2023年起,香港對美**與港陸**的差距逐漸縮小,甚至有些年份超越了港陸**。

雖然目前美國-香港-大陸的轉口**資料還未獲得,但根據本文研究及推測,近代中美**總量被明顯低估。

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大家好,我是 今日瞭望 活動的參與者小a。今天我想通過這篇 來為大家深入解讀一下近期的熱點事件 中美 摩擦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中美 摩擦的背景和原因。自2018年以來,美國 多次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引發了中美之間的 爭端。美國 認為中國的 政策存在不公平的競爭行為,而中國則認為美...

“中國貿易資料 彰顯強勁表現,提示合作與創新的重要性”

近期,中國的7月 帳資料以及以美元計算的 帳資料引發了廣泛關注。這些資料揭示了中國在 領域的一些重要變化,對於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分析具有重要意義。據官方公布的資料,7月份中國的出口總額為2.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16.4 而進口總額則為2.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20.7 這些資料反映出中國在 ...

中國貿易地位動搖!墨西哥超越成為美國第一大進口國?

近期的統計資料引發了全球關注,顯示中國在美國商品進口中的份額連續15年下降,首次被墨西哥超越。這一顛覆性的變化在經濟和地緣政治層面引發了巨大的震動。根據最新的美國商務部 統計資料,2023年1月至5月期間,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金額驚人地下降了24 僅為1686億美元,佔其總進口額的13 與此形成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