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是孩子举报“双减”违规,我觉得家长们要行动起来了

2023-10-27 03:15:14 字數 4398 閱讀 9752

这次是孩子举报“双减”违规,我觉得家长们要行动起来了

前几天看到一个热门话题:

今年双节放假8天,西安一些学校对初三或高三的学生进行了节日内补课,甚至进行了月度测试。10月4日晚,一学校紧急通知家长和学生,10月5日、6日仍然放假。这个突然的通知让一些学生和家长措手不及。据了解,原因是一些学生向上级部门举报了学校的上课情况。”

有家长发现,他们的孩子加入了一个“陕西补课举报群”,群里基本都是十几岁的初高中生,目标是举报校内补课和校外违规补课。

双减政策以及其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近几年的热门话题:

应该减课吗?

减了,孩子跟不上怎么办?

不减,孩子负担太重怎么办?

中高考壁垒不断,减少补课和课外班是否有效?

这些天,人们也在等待10月15日的另一轮政策出台。

然而,之前的讨论主要来自家长、老师、教育工作者,还有一些打着“伸张正义”旗号的网红。

但这一次,孩子们直接参与了,这确实值得深思。

我想起几年前看过的一部纪录片《极有可能成功》(most likely to succeed)。

这部纪录片拍摄于2023年,描述了2023年左右一所美国高中的故事,参与制作的人中有不少教育界的领军人物。

比如大家熟悉的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

还有肯·罗宾逊,他的ted演讲“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学校是否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是ted史上点击率最高的演讲之一。

尽管这部纪录片拍摄已经有些年头,但它展现的教育模式在全球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实施。

即便放到现在,我认为它依然有很好的启示价值。

当我们认为现行的教育不够好时,应该怎么办?

有两个方向:

一是在现有基础上加量,增加学习时间和难度,不仅在校内学习还要外面找补课;

另一个方向是改变教育模式,寻求更符合孩子兴趣、更能自主学习的方式。

目前看来,第一个方向已经快到极限了。

上面有一系列严格的双减政策,下面有负担沉重的学生。家长则处于夹缝中,担心孩子的未来,也同样担心孩子现在的处境。

那么,我们可以看看第二个方向,也就是《极有可能成功》中所描述的情景。

纪录片一开始,介绍了我们熟悉的传统教育历史。

简单来说,现在的教育模式是在一百多年前产生的,那时候,工业革命正在蓬勃发展,工厂需要大量熟练的工人。

如果a地和b地的孩子学的东西不一样,那么他们就很难在一起合作生产。

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2023年ibm的“深蓝”击败了世界象棋冠军,接着ai又赢得了全美智力知识竞赛,教育界开始意识到,未来,知识体系的获取将变得非常容易,不应该是教育的主要焦点。

在这个背景下,美国加州出现了一所新型的高中,high tech high。

这所学校的教学模式不再按学科划分,也不以每节课的时长来分配。取而代之的是,各学科知识被融入一个个“项目作业”中,让孩子们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探索、总结、创造。

有些人可能会想到,没错,就是我之前分享过的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项目式学习)。

在传统学习中,孩子们是按照知识点一个个地学习,通过练习巩固,通过考试检查掌握程度。至于这些知识点如何应用,用在**,是后话。

而在pbl(项目式学习)中,孩子们是为了寻找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去学习特定知识点,然后立即将这些知识点应用到实际项目中。

纪录片中展示了一个生动的pbl案例:

老师要求学生们研究历史上的不同文明,比如希腊、罗马、玛雅等等,了解它们的兴衰原因,分析总结其中的共性。

然后,学生们用机械物理的方法将这种共性具体呈现出来。

最后,学生们向全校同学和家长展示他们的成果。

这个项目涉及了人文和科学知识。学生们不仅需要阅读大量历史书籍,还需要学习许多物理知识,比如齿轮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合作的?什么是扭矩?什么是角速度?等等。

为了最终的展示效果,学生们非常努力,他们充满了学习兴趣。即使在遇到问题时,他们也利用假期加班加点。尽管辛苦,但他们有着成就感,最终也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单从这个例子来看,这种学习方式似乎非常美好。然而,仔细思考,其中是否存在问题呢?

如果学生只是一个个项目地进行学习,不做其他事情,那么可能会存在知识点覆盖不全面,未来的考试可能会出现问题。毕竟,项目无法保证所有需要掌握的知识都能够得到应用。

因此,在high tech high刚开始创建时,也遭到了不少质疑。

一些家长质疑:“你们这样搞,我孩子以后怎么考sat/act(美国大学入学标准考试)?”

还有一些学霸质疑:“别整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我只需要好成绩,教什么就考什么,我不怕硬碰硬。”

纪录片中的两个讨论令我印象深刻:

一是关于“你可以带走的知识”是什么:

在认知学中有个概念叫做“inert knowledge”(惰性知识),指的是没有使用过的知识,其中90%都会被遗忘,消失。

仔细想想,我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如果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从未使用过,若干年后肯定都会忘记。

pbl学习确实可能存在知识点覆盖不全面的可能性,但因为学生亲自动手使用、体验,这些知识会更加扎实、牢固,真正成为那些“你可以带走的知识”。

这不就是古人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吗?

另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是:

传统教育模式已经运行了一百多年。在这期间,随着科技的发展,它的不适应之处逐渐显现,大家虽然意识到,但仍然接受它,因为这个游戏本身很直接、很公平,而且多年来一直运行得很顺利:

好好学习 ->取得好成绩 ->考上好大学 ->找份好工作 ->拿着不错的薪水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然而,这种因果逻辑未来不一定成立。

大学文凭,甚至是一张很好的大学文凭,也未必能保证将来的顺利。

看看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就知道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会减少,高学历人数增加,学历贬值必然发生。

此外,人工智能的发展让知识获取门槛大大降低,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学历的价值。

将来的工作中,有哪种情况和学校考试一模一样呢?

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完全可以借助最好的ai工具搜索所有想了解的知识,还可以与他人交流,最好是合作交流,不是吗?

说了这么多,那么作为普通家长,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我认为,在升学选拔制度还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实际上正在变化,北京的“小四门”考查科目已经取代了考试科目,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趋势),完全pbl的学习方式可能行不通。

传统教育中踏实学习、一步一个脚印的方式确实有其优势。尽管很多知识将来未必会用得上,可能会逐渐遗忘,但深度学习所培养的专注力和逻辑思维,这些能力是孩子可以带走、终身受用的。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个“选拔游戏”中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存在一些“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

这部分,我认为至少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尽量避免。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时间,鼓励孩子自主探索,做些自己感兴趣的pbl项目,培养真正的自驱力。

至于pbl的实操方法和案例,我之前已经写过一些,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翻阅:《风靡全球的学习法你一定要了解》、《由马斯克给他家娃创办的学校说起,聊聊pbl》。

孩子的成长需要适合的土壤,家庭提供一个花盆,学校提供一个花园,社会提供一片土地。国家的教育政策已经开始改变这片土地(双减、小四门的变化、对数理科学的重视……)我们家庭的小花盆也必须跟上。

最后,用教育家杜威的一句话作结:

我们不能用过去的认知来教育现在的孩子,因为那无法培养出面向未来的人才。

沙特王子又双被捕了,这次是因为拒交水电费

沙特王子们最近又闹出了笑话,这次是因为不愿意交水电费而被抓进了监狱。这是继去年月沙特国王萨勒曼成立最高反腐委员会后,第二次对王子们采取行动。上次是因为王子们涉嫌腐败和洗钱等罪名,被关在了豪华的丽兹卡尔顿酒店里,引发了网友的羡慕。这次是因为王子们在利雅得皇宫内举行 活动,反对国王的财政紧缩措施,要求维...

王海举报李佳琦卖假和田玉,这一次李佳琦还能顺利通关吗?

你说人们落井下石也好,你说人们蹭热点也好,李佳琦这一次肯定是又遇到麻烦了!昨日,李佳琦冲上了好几个热搜,恐怕大家都看累了,我也连着发送了几篇关于李佳琦的内容,一方面是希望蹭热点获得流量,另一方面则是给大家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这件事。不过昨天的热搜,大家大多关注在了李佳琦成为 平台战争 的牺牲品,却没有...

又一孩子跳楼了,这次跳楼的还是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

最近,一位小学生因为跳楼而不幸丧生,这个消息令人心碎。尤其令人痛心的是,他戴着红领巾,象征着红红火火的童年。这起悲剧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面对这样的悲伤事件,我们不能只是感到惋惜和痛心,更应该深思痛悔并采取行动。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和幸福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