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基层调研行 乡村振兴看临翔

2023-10-24 15:35:06 字數 2986 閱讀 1909

记者基层调研行 乡村振兴看临翔。

翠竹青青中山兴

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房,过上了甜蜜生活 颜 萍 摄。

本报记者 刘书贵

记者手记

在临沧市临翔区凤翔街道,有一个拥有上百年竹编历史的村庄——中山村。2023年初,为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中山村党总支拿出18亩集体土地,引进临沧勇禾竹文化***投资200万元,建成集竹编工艺展示、竹文化传承、竹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竹艺馆。同时,组建临沧市临翔区吉华竹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企业+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由合作社负责组织培训和质量把关,农户负责具体生产,推动竹编产品由簸箕、背篓等粗加工产品向挂饰、摆件、工艺品等精深加工产品转变,以打造集品竹宴、住竹楼、行竹林、游竹景、购竹品、学竹编于一体的综合体验旅游目的地为主线,有效提高竹产品附加值。2023年,中山竹编非遗文化旅游特色村项目被《人民**》中国民生发展论坛授予“民生示范工程”称号。2023年,全村竹编产品销售总额达105万元。

通过大力发展竹编产业和乡村旅游,如今,中山村形成了以“竹编”为品牌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成为临翔区因地制宜、因特制宜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典型,为群众鼓起了“钱袋子”。2023年至今,全村累计接待游客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0余万元;202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5437元,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位于临沧市临翔区凤翔街道东南部的中山村,四面群山环抱,翠竹随风摇曳,在大园圃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串串笑声不时传来,忙碌的手艺人正在编织竹编,熙熙攘攘的游客或观赏竹编器具、或拍照、或争相购买各类竹编工艺品。

小山村何来这么旺的人气?这些几乎被遗忘的竹编,是如何“活”起来的?带着一连串疑问,记者近日走访了中山村。

让产业“活”起来

中山村共有629户2591人,以汉族、佤族、普米族、傣族、彝族、布朗族为主。为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并带动全村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中山村立足百年竹编历史文化,以一根小小的竹子挑起“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编织出了民族团结进步“幸福结”。

临翔区是普洱茶主产区,竹编生产主要以茶盒包装和“土特产”包装为主,参与竹编生产的群众每户每年可获得3万元以上的收入。

发展竹产业,既美化了乡村,又增加了收入,去年我家竹产业收入有5万元。”中山村竹子种植户李志仙高兴地说。

现在靠竹编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又能照顾小孩和老人,比种庄稼收益好多了。”村民尹文林说。

在中山竹艺馆,李志仙正在编织竹工艺品,娴熟的技艺吸引了游客驻足。为摆脱贫困,中山村立足资源优势,挖掘和发扬竹编文化,引入龙头企业,盘活各类资源,2023年启动建设中山竹艺馆,充分发动群众学习手艺,培育壮大竹编产业。

据中山村党总支书记崔昌辉介绍,目前,中山村已形成“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竹编成为中山村的特色产业。

目前,中山村竹子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依托竹林资源,中山村的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穿越丛林、森林小镇等旅游项目先后落地,让中山村成为临翔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还吸纳该村132名村民就近务工,8个流动摊点和3个农家乐让村民实现自主创业,拓宽了增收渠道。

以前我们一直在外务工,收入不高,现在村里建起了餐厅,我们可以来这里上班,一个月有三四千元的收入。”村民李丽说。

竹编不仅带来了新生活,也让李志仙对未来充满期待:“现在我们中山竹艺馆正在建厂房,希望把竹编技艺传承下去,用双手编织我们幸福的生活。”

上好“致富课”,变“小产业”为“大产业”。为进一步提高竹编产品的附加值,针对竹编产品种类不多、工艺落后的现状,中山村聘请四川竹编非遗传承人,在村里举办竹编工艺品编制技术培训班,对当地群众进行面对面指导、手把手培训,从选材、破节、划蔑条、抽丝片到编织全套技术进行培训。通过开展竹编技能培训,竹编产业实现了从小到大的转变,竹编产品由簸箕、背篓等粗加工产品向挂饰、摆件、工艺品等精深加工产品转变,大大提高了竹产品附加值,竹编制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目前,中山村共培育竹编致富带头人5人,培养竹编手艺人458人。

让资源“富”起来。

近年来,中山村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了集竹编展示、销售、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竹艺馆,成立了竹编产业党支部,由党支部牵头组建吉华竹编农民专业合作社,全村的竹编手艺人和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全部加入合作社。同时,引进了临沧勇禾竹文化***由党组织负责发动群众参与生产,企业负责产品研发和销售,合作社负责技术培训和质量把关,农户负责具体生产。

中山村整合零散手工艺者“抱团发展”,创建“中山竹编”品牌,开发出一系列实用且具有艺术价值的灯笼、帽子、小鱼篓、茶具套、竹编包等产品,深受游客喜爱。不仅如此,中山村还把竹子搬上了餐桌,让游客在玩、购之余可以品尝“全竹宴”,使中山竹文化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得到普及推广,着力培育壮大竹产业,为群众创收增收。据中山竹艺馆工作人员介绍,竹艺馆周末每天能接待四五百人左右,一周的销售额在1万元左右。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竹艺馆建成,加快了当地特色产品和旅游商品开发,吸引龙头企业到中山投资。其中,引进“远方的家”项目入驻,建设起了集观光、餐饮、游乐、康养于一体的“秘境谷森林小镇”。

让人气“旺”起来

铺好“致富路”,变“竹编村”为“生态旅游村”。中山村以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为目标,将竹编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相结合,在规划建设中,注重以竹为核心,在建筑风格、景区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充分体现竹元素,通过合理规划建设和丰富旅游要素配套功能,努力打造集品竹宴、住竹楼、行竹林、游竹景、购竹品、学竹编于一体的综合体验旅游目的地,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切实延长中山村旅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实现从“竹编村”到“生态旅游村”的转变,有效带动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获得稳定收益。目前,丛林探险、水上滑道、高空秋千、水上餐饮、木屋酒店等项目已投入运营,群众在家门口有了土地租金、就近务工、旅游服务“三笔收入”。

四川游客李绍勇说:“听说中山村风景秀美,美食又特别诱人,所以特意约了朋友从成都过来,看了中山村的美景,还吃到了当地特色天麻煮鸡,真是不虚此行。”

如今,中山村群众通过发展竹产业,人均纯收入突破了1万元,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房,过上了甜蜜生活。

乡村行 看振兴

最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创新方式被应用到乡村治理中,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本文将介绍几种创新方式,并 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创新一 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乡村治理是一种将信息技术与乡村治理相结合的创新方式。通过建立数字化平台,实现对乡村资源 经济状况 人口结构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更...

乡村行 看振兴 创新方式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标签

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入推进,乡村治理效能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但是,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乡村发展的需求,我们需要创新的方式来提高乡村治理效能。本文将 一些创新的方式,旨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可以借助智能化 数字化手段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例如,...

驻村书记彭忠 根植基层产业振兴

当第一声鸡鸣划破雾蒙蒙的长空,一个身影已经在村里穿行忙碌。那匆匆的脚步从村头到村尾,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 他,就是大理州直机关党工委派驻弥渡县弥城镇新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彭忠。为民服务显担当。任新庄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以来,彭忠多次与村党总支书记一起研究工作 征求意见,抓实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他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