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清帝如何看待明朝的?

2023-10-26 21:35:09 字數 3561 閱讀 8405

明清鼎革后,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王朝,面临着如何向广大汉人论证自身统治中原的正统性和合法性的问题。

清前期的诸位皇帝,在继承和改造明朝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疆域版图的过程中,对明朝的历史和现实持有复杂而多元的态度,既有尊崇和继承,也有批判和否定。

正统观是指对于政权合法性和历史正义的认知和评价。清朝作为一个后来者,要想在中原建立稳固的政权,就必须解决正统问题,即如何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的合法继承者,而不是篡夺者或外来者。清前期清帝对明朝的正统观,既有继承也有超越。

一)继承:从明室到大清。

清朝入关之初,为了争取汉人的拥护,采取了一系列继承明朝的政策措施。例如,沿用明朝的行政区划、官制、科举制度、礼仪制度等;尊称明太祖为太祖高皇帝,赐予明孝陵祭祀;追尊明思宗为惠宗恭皇帝,并将其葬于北京西山;追谥明显宗为毅宗烈皇帝,并将其葬于北京南山;追谥明思宗之子福王为端宗昭皇帝,并将其葬于北京北山;追谥明思宗之孙桂王为桂宗惠皇帝,并将其葬于北京西山;追谥明思宗之曾孙唐王为唐宗恭皇帝,并将其葬于北京南山;赐予南明永历帝之子永历郡王祭祀;赐予南明弘光帝之子弘光郡王祭祀;赐予南明隆武帝之子隆武郡王祭祀等。

这些措施表明了清朝对明朝正统性的尊重和接受,也体现了清朝对汉人文化传统的包容和学习。同时,这些措施也有利于消除汉人对清朝入关的抵触情绪,缓和汉满矛盾,促进民族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朝是在继承明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政权。

二)超越:从大金到大清。

然而,清朝并不满足于仅仅继承明朝,而是要超越之。这一点从清朝皇帝对自己国号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清朝初期,皇太极曾经采用过大金国号,以示对元朝的继承和对明朝的挑战。但是,大金国号并不受汉人欢迎,也不符合清朝的多民族特征。因此,顺治元年,皇太极的儿子福临改国号为大清,并沿用至清朝灭亡。

大清国号有两层含义。一是表明清朝是一个新的王朝,不再与金朝或元朝有任何关系,也不再与明朝为敌,而是要开创自己的历史。二是表明清朝是一个清明的王朝,不再有蒙古或满洲的色彩,而是要以汉文化为主体,以多民族为成分,建立一个统一和谐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朝是在超越明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政权。

民族观是指对于自身和他族的认同和评价。清朝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王朝,面临着如何处理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和利益的问题。清前期清帝对明朝的民族观,既有包容也有区分。

一)包容:从满汉合流到满汉一体。

清朝入关之初,为了稳定中原局势,采取了一系列包容汉人的政策措施。例如,任用汉人**参与政务管理;允许汉人士绅保持地方自治权;鼓励汉人文人参加科举考试;赦免南明降将和抗清义士;允许汉人保留传统服饰和发式等。

这些措施表明了清朝对汉人的包容和尊重,也体现了清朝对汉文化的借鉴和吸收。同时,这些措施也有利于消除汉人对满人的敌视和排斥,缓和满汉矛盾,促进民族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朝是在实现满汉合流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政权。

然而,满汉合流并不意味着满汉同化。清朝在包容汉人的同时,也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和优势。例如,在政治制度上,实行八旗制度和内务府制度,保证了满族在军事、财政、外交等方面的主导地位;在文化教育上,推广满文,并编纂了多种语言的辞书、史书、典籍等;在社会风俗上,坚持满族传统习俗,并规定满人不能与汉人通婚、通居、通商等。

这些措施表明了清朝对自己民族特色和优势的坚持和强化,也体现了清朝对其他民族的区分和控制。同时,这些措施也有利于维护满族的团结和凝聚力,防止满族被汉化或边缘化,保障满族在多民族王国中的核心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朝是在实现满汉一体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政权。

二)区分:从汉化到满化。

清朝在包容汉人的同时,也对明朝的一些民族政策进行了批判和改变。例如,废除明朝的土司制度,改为设立府、州、县等行政机构,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管辖;废除明朝的藩王制度,改为设立王公、亲王、郡王等封爵制度,限制藩属势力的扩张;废除明朝的宗室制度,改为设立皇室内务府,规范皇族成员的身份和待遇等。

这些措施表明了清朝对明朝的一些民族政策的不满和否定,也体现了清朝对自己民族政策的创新和变革。同时,这些措施也有利于消除少数民族地区的割据和动荡,加强**集权和国家统一,防止藩属和宗室对清朝造成威胁或干扰。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朝是在实现满化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政权。

疆域观是指对于国家领土的认知和评价。清朝作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面临着如何维护和发展国家疆域的问题。清前期清帝对明朝的疆域观,既有继承也有扩张。

一)继承:从中原到天下。

清朝入关之初,为了巩固中原地区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继承明朝疆域的政策措施。例如,沿用明朝的地图和地理知识;沿用明朝的边防设施和军事部署;沿用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外交礼仪等。

这些措施表明了清朝对明朝疆域的接受和认同,也体现了清朝对中原文明的归属和尊重。同时,这些措施也有利于消除中原地区的动乱和**,加强中原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保障中原地区在国家版图中的核心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朝是在继承中原地区作为天下之本的观念上建立自己的政权。

二)扩张:从天下到四海。

然而,清朝并不满足于仅仅继承中原地区,而是要扩张之。这一点从清朝皇帝对自己疆域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清朝初期,皇太极曾经采用过天下国号,以示对中原地区的占领和统治。但是,天下国号并不符合清朝的多民族特征和大一统理想。因此,顺治元年,福临改国号为大清,并沿用至清朝灭亡。

大清国号有两层含义。一是表明清朝是一个大而清明的王朝,不再局限于中原地区,而是要涵盖所有民族和地域,建立一个多元和包容的国家。二是表明清朝是一个清而有为的王朝,不再满足于维持现状,而是要积极开拓和发展,建立一个强大和富裕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朝是在扩张四海之内作为天下之极的观念上建立自己的政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清朝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和边疆开发。例如,平定南明残余势力,消灭三藩之乱,统一全国;征服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扩大国家版图;击败沙俄、日本、英法等外来侵略者,维护国家主权;开辟黑龙江、台湾、海南岛等边远地区,增加国家资源等。

这些战争和开发使得清朝的疆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大范围,也使得清朝的国力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同时,这些战争和开发也促进了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朝是在扩张四海之内作为天下之极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政权。

清前期清帝对明朝的尊崇与批判,既有继承也有超越,既有包容也有区分,既有继承也有扩张。

这些尊崇与批判反映了清朝皇帝对明朝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而多元的态度,也反映了清朝皇帝对自己政权和国家的自信和追求。这些尊崇与批判对清朝国家认同、国家建构和国家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清前期清帝对明朝的尊崇与批判是清朝历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内在逻辑。

大明的皇帝,活跃在清朝

历史那些事 大清王朝的头顶上一直笼罩着一层阴云,而且这道阴云还有名字,四个大字,叫做 朱三太子。朱三太子,本名叫做朱慈炯。炯,意思是说明亮的火光。而朱慈炯这道火虽然不大,但却一直焦烤着大清王朝的历代帝王。原因无他,这个朱慈炯他不是一般人,他父亲是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崇祯十七年...

明朝时期曾饱受倭寇之乱,为何清朝时期这一问题得以解决?

倭寇之乱是明朝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据资料显示,整个明朝几乎都受到了倭寇的侵扰。然而奇怪的是,当清朝来临时,这些倭寇之乱却神奇地消失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倭寇在清朝时期变得如此低调呢?让我们一起 一下吧!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倭寇的背景。倭寇这个词是对日本海盗的称呼,他们常常趁着晚霞掠夺中国沿海的村镇...

分明的感情 如何看清暧昧和喜欢

喜欢一个人是一种什么感觉呢?也许你会觉得心跳加速,脸红耳赤 也许你会期待与ta的每一次邂逅,并留恋彼此独处的每一刻。但也许这仅仅是暧昧 但你也会为这个模糊的关系雀跃不已。那么,怎样才能分清这种微妙的差异呢?本文将从多个层面分析暧昧与喜欢的异同。暧昧是一种探索亲密感的方式,但它总是停留在表面。有句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