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好戲」裡的「門道」

2023-10-18 18:30:09 字數 2511 閱讀 4273

看戲看門道。山東有好戲。

自「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村村有好戲」整體宣推活動啟動以來,我們看到了許許多多的鄉村好「戲」。透過這些好「戲」,或許能夠一窺「唱戲人」在這片山水書寫「戲本」的些許思路。

重塑「向心力」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鄉村振興的直接組織者、實施者和推動者,是不斷重新整理「齊魯樣板」核心的重要支撐。

以地處沂蒙山區的古泉村來說,4年前它還是個「零收入」的薄弱村,村民外出打工,人口流失嚴重,直至村級黨組織帶頭人「頭雁領航」工程將退役軍人劉元華推到「台前」。

在新支部班子的帶領下,沉寂的村莊煥發新活力:建起了標準化現代蜜桃產業園,拓寬了產業鏈,做起了桃木工藝品、園區觀光等。2023年,古泉村集體收入達到182萬元,成為山東省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示範建立村。

這不是個例,山東歷來重視基層黨組織的「釘子」作用,早在30多年前就誕生了有名的「萊西經驗」。如今,「萊西經驗」在一代代人的躬身實踐中,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2023年,萊西市姜山鎮推進黨組織融合,前垛埠、後垛埠、七里莊、興隆莊、全家嶺5個自然村的黨組織力量迅速集結,調整為1個垛埠新村黨組織。

各自為戰」轉為「集群作戰」,新村黨委領辦合作社,盤活新村閒置土地資源,新建垛埠新村生態園,種植桃子、香梨、葡萄等各類果蔬,與海氏海諾等周邊20多家企業建立起果蔬**合作關係,「垛埠新村」進入新一輪發展快車道。

農村基層黨組織「支稜」起來了,資源整合起來了,產業發展起來了,這帶來的不僅僅是一時的經濟效益,更是鄉村全面振興、未來長效運轉的良性迴圈。

煥新「品牌力」

農業如何破解出新的致富密碼?

綜觀各村好「戲」,農文旅融合是山東「唱戲人」的思路之一。

拿淄博博山來說,其原本以工業著稱,如今因為農文旅融合,也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文旅ip。紅葉柿巖旅遊區便是其中之一。

長期以來,紅葉柿巖因山嶺薄地、交通阻塞而發展滯緩,甚至一度舉步維艱,是農文旅模式使其「復活」。當地整合「長城、琉璃、紅葉、山水、古村民宿」五大資源,打造出淄博獨一無二的山岳主題文旅ip。如今,它已是遊客心中頗具吸引力的「齊長城腳下的琉璃生活村」。今年國慶假期,紅葉柿巖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熱門榜單。

農文旅融合的關鍵,在於整合資源,尋根溯源挖掘文化特色,因勢利導設定旅遊路線,在大而趨同的鄉村遊舞台上,打造鮮明的文化標識,塑造品牌力。

比如煙台市朱橋鎮,「毛筆小鎮—瑯琊嶺蘋果科普館—小瑯琊梅花研學」的文旅研學線路成為當地一大旅遊特色。而當地整合瑯琊嶺文化及傳統膠東半島民俗文化,又實現了朱橋鎮特色產品的品牌化公升級。在「狀元筆」毛筆館建成後,先後舉辦了20餘場次文化活動,被確定為煙台市對外文化交流基地、煙台市海外華裔青少年中華文化傳承基地、煙台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這就是農文旅融合的「品牌效應」。

可以說,山東的農文旅融合實踐為許多發展滯後的村莊帶來了涅槃的機會。而許多村莊也藉此實現了華麗蝶變。

再造「生產力」

如果說農文旅融合重塑著鄉村的形象,那麼科技正在重塑農業的形象。這一點從「村村有好戲」中也能有直接的觀感。

智慧農業、無人農場、現代農具、新能源……農業科技含量在提公升效率的同時,也改變著「務農」的思維模式。

五年前,我還不敢這麼判斷,如今可以自豪地說,我國的馬鈴薯產業已經居於世界領先水平。」讓梁希森敢於說出這番「豪言壯語」的是其公司深厚的科研底氣——位於德州樂陵市的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一直以來致力於新品種的集中研發與攻克,累計成功培育出33個具有完全自主智財權的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3150萬畝。

作為全國超級產糧大縣,同在德州的齊河縣在2023年應用「物聯網+智慧型化」儲糧技術,實現糧食庫存「低溫、低氧、低能耗」,在全國產糧大縣中率先實現烘乾倉儲設施鄉鎮全覆蓋,在節糧減損上邁進了一大步。

在以科技推動農業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實踐中,山東形成了許多模範樣本。比如壽光以全鏈條提公升蔬菜產業為發展方向,前端拎穩「菜籃子」,重點做標準研發、種子研發和技術整合創新;後端拎好端牢「菜盤子」實現農產品延伸品牌增值。比如高青唐坊鎮通過打造「黑牛小鎮」,建立從牧場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數位化發展格局。比如菏澤通過發展農村電商,打造**村、**鎮帶動萬千群眾增收……

當然,科技賦能不僅體現在科技化的「新農具」,還有科研武裝的「新農人」。

鄉村振興科技合夥人」就是山東首創。

舉其中乙個例子:自2023年開始,山東省農科院先後選派97個創新團隊、827人次到示範縣市掛職服務,建立了利益共同體、科創聯合體、農科專家工作室等各類載體,用於破解產業難題、推廣新品種、示範應用新技術,通過院地多元要素「合夥」,初步打造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農科模式」。

山東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茶學博士田麗麗,用一年時間幫助連續虧損十年的茶園起死回生;臨沂費縣的棗博士王中堂,成功解決了費縣柱子村號稱「棗樹癌症」的棗瘋病難題,幫助棗農賈理昌實現了從4個大棚只結1個棗到1個大棚收穫2000多斤脆棗的轉變,並且使脆棗產業成為當地主導產業;農藥院研究員左伯軍與鄆城一公司合作,讓企業實現了全方位、整鏈條公升級換代……

我合你」突破了「唱戲人」的固有思維,擴大了「新農人」的概念,公升級了農業的科技含量。

產業融合、環境治理、基層自治、精神建立……「村村有好戲」是一次成果大展示,也是可復制、可推廣的優秀「戲本」的一次大輸出。

村村有好戲」背後,將是未來更富饒更多彩的齊魯田野。

村村有好戲 葡萄 秋月梨 底閣鎮特色水果豐收啦

近年來。底閣鎮堅持精準發力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引導和鼓勵群眾發展特色林果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促進鄉村振興走進底閣鎮埠東店村的葡萄大棚 一串串葡萄綴滿枝頭。顆粒飽滿 晶瑩剔透如珠似玉 碧水含晶空氣中都瀰漫著濃郁的甜香惹人 萄 醉 果農們拿著剪刀。忙著採摘成熟的葡萄 埠東店村果農 劉成建我今年種了6畝地的葡...

村村有好戲 農民是主角 齊魯大地唱響家鄉「好聲音」

齊魯網 閃電新聞10月16日訊 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村村有好戲 正在山東各地熱鬧上演,這場好戲,農民是主角,以金黃為主色調,以廣袤的大地為調色盤,唱出豐收的交響曲。村村有好戲 不是一場轉瞬即逝的活動,而是一場跨越山海 各方廣泛參與的鄉村振興生動展示。山東將重點做好 兩節 四集 四賽 系列活動 開展全 ...

村村有好戲 王成允 小鴨蛋大產業,黃河灘區的致富帶頭人

記者 丁安順 康巖。水泊梁山出好漢,也出松花鹹鴨蛋。位於梁山縣小路口鄉的梁山縣水泊食品 下文簡稱 水泊食品 是遠近聞名的松花蛋 鹹鴨蛋加工廠,這裡的鹹鴨蛋蛋白細嫩柔軟,蛋黃紅黃鬆沙,油露滴滴,風味別緻 松花蛋更是松花朵朵,若隱若現,茶色蛋白,橙色蛋黃,猶如琥珀含珠,千姿百態,栩栩如生。來來來,家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