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流传的“浮山泛海嫁罗山”的传说是怎么回事?

2023-10-21 00:51:04 字數 6926 閱讀 9256

第七洞天罗浮山。

汪鹤年。罗浮山位于广东中部的东江之滨,在惠州博罗县西北,地跨博罗、龙门和增城三县,为岭南著名的风景区和避暑胜地。素有“蓬莱仙境”之称。系第五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罗浮山是我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在道教的洞天福地中,罗浮山为第七洞天——朱明耀真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泉源福地,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史学家司马迁把罗浮山比作“粤岳”。罗浮山与南海县境内的西樵山为姐妹山,故又名东樵山,享有“南粤名山数二樵”的盛誉。

罗浮山乃罗山、浮山二者之合称。自古以来,民间便流传着“浮山泛海嫁罗山”的传说:浮山是蓬莱仙岛的一个别岛,随风浪从东海飘浮到南海,附于罗山,因此取名罗浮山。《后汉书郡县志》中“博罗有罗山,以浮山自会稽浮来傅之,故名罗浮”的记载,大约是这种传说最“正统”的**。甚至有人煞有介事地写下了这样一首民谣:“浮山泛海自东来,嫁与罗山不用媒。合体真同夫与妇,生儿尽作小蓬莱。”诙谐风趣的笔触,使这个古老的传说平添了几分浪漫。

当然,传说代替不了真实的历史,只有当代科学家的研究数据才能真正揭开她的身世之谜:罗浮山的形成始于中生代的白垩纪。大约在8000万年前,这一带的地壳发生断层,巨大的花岗岩体因受到猛烈的挤压而巍然隆起,再经过几千万年风雨的精心雕琢,才逐渐将这座奇峰突兀的大山展现在世人面前。

奇峭峻拔,清秀幽雅,气候宜人的罗浮山,总面积260多平方公里。奇峰怪石、飞瀑流泉和洞天奇景是她的三大特色:

在她林立的山峰中,有铁桥、玉女、骆驼和上界等大小山峰432座,还有无数形状各异,千姿百态的怪石遍布全山,构成“满山皆奇石,峰峰有灵境”的洋洋大观。

山山有瀑,处处流泉是罗浮山的真实写照。流布全山的瀑布泉井有980多个,数量之多为国内名山之冠。其中最著名的有“薄雾炎天犹飘渺,十里吹来毛骨寒”的白漓瀑布,“跌宕千尺响如雷”,闻之骨寒的白水门瀑布,以及“峰头两道瀑布水,飞作满天风雨声”的黄龙洞瀑布。终年不竭,清凉甘甜,有口皆碑的名泉亦为罗浮山增色不少,冲虚古观内的“长生井”泉水,宝积寺背后的“卓锡泉”,酥醪观旁的“酿泉”为罗浮山三大名泉。

罗浮山中石室洞穴也比比皆是。如通天、罗汉、伏虎和滴水等72个石室幽岩和朱明、华首、白鹤、黄龙、酥醪、蓬莱、桃源、蝴蝶和夜乐等18个洞天奇景。洞天景色是罗浮山的一大特色,即由几座山环抱而成的小天地,其间泉水淙淙,古木森森,鸟语花香,山色迷人。

大约是天下名山僧占多的缘故,罗浮山也饱受那些方外高人的青睐。早在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年),著名炼丹家葛洪就在罗浮山修道炼丹,行医采药,辟都虚(后称冲虚)、孤青、白鹤、酥醪四庵,在山上度过了7年“神仙丹鼎”的生活。到南北朝时,梁武帝又把佛教引上山,相继创建华首、明月、龙华、延祥和宝积五处佛寺。全盛时期,罗浮山上有九观、十八寺、三十二庵等宗教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道观有冲虚、白鹤、黄龙、九天和酥醪等;佛寺则有华首、明月、龙华、宝积和延祥等。故又有“神仙洞府”之称。

罗浮山不仅是道家修炼的神仙洞府、佛家的修行胜地,也是群贤毕集之所。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诗人墨客,英雄豪杰为罗浮仙山所倾倒,神游造访者络绎不绝,褒扬之词汗牛充栋,太史公司马迁、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韩愈、苏轼、杨万里、刘禹锡、朱熹、屈大均、汤显祖等都有咏题罗浮山的名篇佳作。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此搭建“东坡山房”,写下《杂书罗浮事》、《书卓锡泉》等诗文,明代吏部尚书湛若水于九十高龄在罗浮山讲学。以至有“讲学之盛,海内莫有过于罗浮者”之说。

罗浮山地处北回归线,属**带气候,雨量充沛,适宜多种植物生长。有植物3000多种,其中1200多种为药用植物,故有天然中草药库之称。旧时著名的南粤四市(即朱明洞天药市、广州花市、东莞珍珠市、番禺沉香市)之一的药市就设在罗浮山冲虚古观的左侧,称洞天药市。

罗浮山有七大景区,朱明洞、黄龙洞、酥醪洞、飞云顶是四大核心景区。游览罗浮山,可从东西南北坡四个方向上山,而且各具妙趣。但为真正领略登山的滋味和尽情地欣赏沿途风光,游人选择的往往是从南坡上山,沿着步级登山道拾级而上,经朱明洞、狮子峰、分水岭直达飞云顶。当然,亦可以朱明洞天为中心,依次游览冲虚观、华首寺、黄龙观、延祥寺、卓锡泉、五龙潭、九天观、白漓瀑布和酥醪观等景点。

车到山脚下的一个小镇,再迂回绕行一段幽静的山道,不多久就到了罗浮山南麓。山谷下有白莲湖,若游山时恰逢盛夏,一池花叶摇曳的荷花、湖心小桥的弧影与高耸的青山投影,交相叠映在湖水里,那幅安静而祥和的画面真令人不饮而醉。

罗浮山七大洞天之一的朱明洞天就座落在这片画境之中。朱明洞天是罗浮山最佳的洞天景色,它由象山、狮山、梅花山、马山环抱而成。古老苍劲的松林,参差错落的古观寺院,使这块风水宝地显得格外清静幽雅,超尘脱俗。朱明洞洞深而宽大,洞内有洞,大洞套小洞,共有桃源洞、蓬莱洞、蝴蝶洞、青霞洞、两仪洞、泉源洞、梅花洞等7个小洞天。被道家称作第七洞天——朱明耀真洞天,素有“神仙洞府”之说。

朱明洞洞门外右侧有一巨石,据《罗浮山志》记载,此石便是苏东坡曾在此获得六条铜鱼,一条铜龙的“朝斗坛”。历史上骚人雅士每聚会此间,吟诗作赋,至今,仍是游人留连的所在。

漫步在会仙桥,脚下是白莲湖水荡漾的绿波,满眼是参天的古树。地处麻姑峰下,南临白莲湖的冲虚古观在香烟缭绕中,竟如仙境般的飘渺。

最早来到冲虚观修道的是秦朝的安期生,他曾在此寻找长生不老药。汉朝时,朱真人在此建朱子庵,设朝斗坛,修炼太清神丹。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年),葛洪在这里始建都虚庵(即四庵中的南庵),修道炼丹,著名立说,留下了《抱朴子》、《神仙传》、《集异传》、《金匮药方》等专著。服用“仙丹”的葛洪去世时,肤色不变,尸体柔软,当时人们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便把葛洪之死说成“尸解升仙”。葛洪“羽化成仙”后,东晋安帝义熙初年在此置“葛洪祠”,唐玄宗天宝年间扩为“葛仙祠”,北宋元祐二年(2023年)哲宗赐额改为“冲虚观”,并一直沿用至今。冲虚观是全国最有影响的道教宫观之一,杭州黄龙观、香港黄大仙、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黄龙庙等,均认它为“祖庭”。

现存的冲虚观建筑,是清朝同治年间重修后的遗存,建筑面积为4400余平方米。大门上高悬着一块“冲虚古观”的匾额,两侧镌着“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的楹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而精致的飞檐,绚烂而素雅的壁画。正殿三清宝殿中,供奉着道教始祖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的塑像,周围还有张天师、葛玄、许旌阳、萨守坚四位真人,神龛里供着轩辕黄帝及太乙真人。大殿左侧的葛仙祠中供奉葛洪及其夫人鲍姑的坐像。鲍姑为南海太守鲍靓的独生女,幼承家学,精于医道,尤善灸法,以治疣、瘤而闻名天下,世称鲍仙姑。

葛仙祠后有葛洪建造的丹灶,丹灶旁原有苏东坡书“葛洪丹灶”四字,可惜已泯灭无存。如今能看到的“稚川丹灶”四字,乃是清乾隆年间广东督学吴鸿所题。灶基座为花岗石砌成,有八个立位,分别雕有八卦符号及瑞鹤、麒麟等灵禽异兽的各式图案。在四角的石柱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云龙浮雕。丹灶之上有一个三足鼎,叫“未济炉”,葫芦状的罐形炉体,配上荷叶形的炉盖,十分别致。

冲虚观的三奇现象更令人费解:主殿三清殿周围大树环绕,屋顶却无落叶;偌大的道观里竟看不到蜘蛛网的痕迹;相传是葛洪夫妇炼丹取水的长生井,因其井水能治病,昔日名曰“**斗米才能换斗水。三奇至今仍是难解之谜。

观旁边还留下了当年葛洪洗药的遗迹,曰“洗药池”,洗药池是由青砖砌成,面积约15平方米,是葛洪夫妇清洗制作中草药的地方。八角形的小池中,幽绿暗亮的池水,黯黛深碧的青苔,交织成一种古色苍苍的色彩,恍若飘出一股浓郁的药香。池畔有一呈椭圆形的苍劲巨石,古称钓鱼台,石上刻有清末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追忆葛洪的题咏:“仙人洗药池,时闻药香发。洗药仙人去不还,古池冷浸梅花月”。

在离洗药池不远的地方,有一座“东坡亭”,系宋代诗人苏东坡被贬惠州时修建的“东坡山房”的旧址。在这里他写下了《杂书罗浮事》、《书卓锡泉》等诗文,还兴致勃勃地开辟了药圃,并分别以罗浮山的人参、地黄、枸杞、甘菊、薏苡等中草药为题,写下了《小圃五咏》。尤其是那“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吟咏,更将他身上所显现出的生性淡泊,随遇而安的中国道家传统显露无遗。

冲虚观东2公里处有九天观,建于南汉,后又一度改名明福观。清乾隆年间重建后,依南汉之旧名仍名九天观。现存建筑532平方米,为**年间重修。

绕到冲虚观的西面,有曲径通一洞,洞之四周有桃林,故名“桃源洞天”,每年桃花盛开,景色甚美。前人曾有诗写道:“一道飞云响云涛,会仙桥带两崖高。繁花片片随流水,淡涧泠泠见碧桃。”

桃源洞天的南面,有“飞来石”。相传冲虚观有位道士值更打坐,忽风雨大作,雷电交加,有霹雳巨响,次日见此挺立一巨石,不知从何处飞来。数旬后,自桂林游方僧说,一夜风雨中,雷神击穿山峰成了穿山,而巨石却不知去向。因两者时日相近,僧人们便认此石是从桂林穿山飞来的,故称飞来石。

由此西行不远,有“遗履轩”。相传,当年葛洪道人与其丈人鲍靓在此谈经论道,葛洪的**黄野人在亭外只闻其声,而不见其人。正诧异间,忽见一双燕子飞旋于亭间,便用网捕双燕,结果人声俱寂,亭中仅留下鲍靓的一双鞋子,轩由是得名。

其侧,有一石板,长约五尺,阔半尺,高一尺,背倚巨石,恰如榻,周围布满林荫。据说古代曾有一仙人曾在此静卧,故名“仙人卧榻”。

全长300多米的蝴蝶洞,也是这一带极有特点的景观。每年夏秋季节,罗浮山蝴蝶漫山飞舞,而以此洞为多,故名。据说,葛洪仙逝后,其遗留下来的道袍化成了碎片,幻化为成千上万的彩蝶翩翩起舞,后来聚集于云峰岩,便成了蝴蝶洞天。

由此沿着崎岖不平的石径小路拾级而上,远远就看到玉女峰叠翠的青山中有一道白纱随风飘动,阵阵涛声从树林中传来,那便是罗浮山著名的黄龙瀑布。走近一看,只见白色的水花从头顶翻腾直下,松涛声、鸟鸣声、瀑布声混合在一起,组成了一曲优美动人的天籁交响曲。罗浮山著名的十八洞天之。

一、号称罗浮第七洞天的黄龙观就在瀑布之旁。

黄龙观为葛洪西庵故址。清康熙年间,冲虚观道士张妙创建黄龙观,毁于“文革”期间。现观为2023年重建。整个建筑雕梁画栋,规模雄伟,金碧辉煌。大殿前石柱镂空雕刻飞龙舞凤,是难得一见的石刻艺术珍品。大殿前台下有莲池,池边浮雕的二十四孝故事是弘扬中华传统道德的佳作。

再往南行,可抵狮峰。这里是传说中的何仙姑、吕洞宾、铁拐李闲游之处,云雾缭绕,清幽缥缈,仿如仙境一般。登上狮峰的最高风景点旷心亭,放眼望去,罗浮山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四周层峦叠翠,雄伟挺拔,青山绿树间,偶有白云飘过,如诗如画。

由此再经分水岭,可直达飞云顶。飞云顶是罗山的顶峰,也是罗浮山的最高峰,海拔1296米,独具一种直逼云霄的气势。置身峰巅,但见层峦积翠,云气往来,形态各异的大小峰峦拜伏其下;雾气朦朦中蜿蜒蛇行的东江,熠熠生辉,仿佛是一条飘渺的玉带款款飘向遥远的天涯。

走下飞云顶,可在伏虎岩乘坐观光索道返回朱明洞。在有足够的时间和体力的情况下,你还可有选择性地游览一下罗浮山最负盛名的两处佛寺道观——华首寺和酥醪观。

地处罗浮山西南麓的华首寺,又称华首台。它背倚孤青峰,遥对东江,两翼有青龙、白虎两山环抱,真可称得上是居高临下,虎踞龙蟠之地。唐朝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奉旨兴建,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据说当年有500华首真人聚集于此,故寺得其名。明万历年间,罗浮山佛教兴盛一时,共有十八寺,华首寺享有“第一禅林”之誉。

华首寺建筑面积近一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玉佛殿、韦驮殿、万佛殿和四面佛。

华首寺最具特色的还要数巨石奇观。那些由大自然巨手雕琢成的千姿百态的石景,成为最吸引游客的魅力所在。特别是合掌岩,两石斜立,自然合拢,上合下开,构成绝妙的双掌拜佛状。岩洞内空约20平方米,形成天然石室,相传明朝空隐禅师常在此憩息。合掌岩之下的“飞云溅雪”瀑布更为壮观,未到瀑前你已觉得风满沟壑寒气逼人,走近瀑前,那从30多米高处直泻而下的山洞流泉则恍若悬空垂挂的珠帘,风动处碎珠摇曳,玉雨四溅。

在罗浮山道教宫观中素负盛名的酥醪观,地处罗山之北、浮山之南的深山幽谷中,因有一种远离尘嚣的幽静,素有“世外桃源”的美誉。

酥醪观始创于葛洪之手,时称“北庵”。相传秦朝安期生会觞神女时,曾于观内酿泉酣酒,共谈玄机,醉后呼吸水露皆成酥醪,各乘飙车凌空而去,而“为酥为醪之味,散于诸天”,故得名“酥醪观”。又传赤松子曾云游至此,故又称神仙古洞。历代均有修葺与增建,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雍正五年住持柯善智重修。

酥醪观的主要建筑有山门、正殿、蓬莱阁、斋堂、客堂和道舍等。酥醪观正殿向天井伸出,筑有高8尺,长5米半,宽4米半的亭台,是住持训示徒众及打醮传经之所。台柱刻楹联云:“瑞霭朝腾看一缕氤氲化作三峰云气;丹光夜发向九霄照灼上连北斗星芸”。正殿内供奉着雷祖、吕纯阳祖师和葛洪葛仙翁。正殿左侧的蓬莱阁,内存清代的“聚宝炉”花盆和混元古道床。观前有荷池,由池边穿过回廊,就是独擅幽胜的“浮山第一楼”,两边有“小楼容我静;大地任他忙”的楹联。

观后山顶有驻鹤亭,登亭纵目,遥可品赏云海美景和山麓风光,近可细品白水门瀑布腾飞**陡坡直奔龙潭的壮观。白水门下,有一巨石名“忘机石”,据说“游人坐此石,可以忘机”。自忘机石沿溪而下有“七姐潭”,相传为七姐每年七夕下凡时的嬉水沐浴之处。

酥醪观最引人入胜的景观又要数酿泉。其泉清澈甜美,以之酿酒,泉香而酒洌。传说唐朝韩愈、宋朝苏东坡均曾慕名前来拜饮此泉。酿泉前百步,有石块垒筑的高台,名为“逍遥台”,意谓脱离凡尘,静心修道者,皆逍遥自在。台对面山坡有松荫亭。

在道观南山溪中,沿西流水下行,有一灶型涡石,相传是仙人煎琼炼液的大锅,灶额上题有“煮石处”三字。急流从石灶口涌出,其势转缓,水入潭,泓然若镜,名为“凝碧潭”。且不说其景观是如何地幽静绝尘,单是这些风景之名,就足以让你过目难忘了。

节选自汪鹤年《诗情画意的中国·风景名山篇》)

溥仪 沉浮百年的传奇

新颖潮流的网络文章 溥仪 一个沉浮百年的传奇。近日,一位国内知名历史学家发现了一封被遗忘的私信,这封信 了溥仪晚年的一段经历。信中提到,溥仪在改造期间认识了一名叫杜聿明的人,两人一起游览了紫禁城。然而,在故宫门口,溥仪却遇到了一个小插曲,令人捧腹大笑。就像他在生前的一次经历一样,溥仪尴尬地问售票员 ...

传统民间文化中,何仙姑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

传统民间文化中,何仙姑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何仙姑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中的一位女性神祇,她通常被视为是道教中的一位女神,具有多重寓意和象征意义。以下是对何仙姑的详细介绍和她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的阐释 .何仙姑的生平传说。何仙姑是中国传统道教文化中的一位著名女神。关于她的生平传说有很多版本,其中最为流行...

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中国民间历史爱情故事详细总结 白蛇传 讲述了修行千年的白蛇化为白娘子 白素贞 携青蛇小青来到杭州西湖,与药店伙计许仙相遇相恋结姻,后遭和尚法海横加干涉等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故事。白娘子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唐代洛阳巨蛇事件等,初步定型于明代冯梦龙 警世通言 中,成熟盛行于清代,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