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守之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日本海军航母战术

2023-10-27 19:30:25 字數 5082 閱讀 1017

本文摘自[英]戴维·c.埃文斯著,谢思远译【海洋文库s017】《日本海军,战略,战术与科技:1887—1941》

1937—2023年日本海军的空袭战术

尽管受到中日战争的干扰,日本海军还是越来越能认识到舰载航空兵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能意识到与美国海军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正变得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日本海军(尤其是在1940—2023年)磨炼了各种航母舰载机的战术,并将它们整合成一种强大、高速的进攻系统。

在海军的各种空中轰炸方法中,水平轰炸在侵华战争期间得到了最广泛的试验。但是,尽管日本海军在中国上空进行的远距离、高空轰炸作战为其航空部队提供了此类作战各方面的有用经验,但它们对提高海军轰炸机的准确度帮助不大。2023年以前,这并不是日本海军担心的主要问题;直到2023年,日本海军战术家们得出结论:作为珍珠港袭击计划的一部分,空投鱼雷或俯冲轰炸无法保证攻击美国港口舰船能取得成功,必须将水平轰炸也包括在计划内。为了克服高空水平轰炸准确度不高的问题,海军战术家们将空投高度降低到3000米(9800 英尺),并组成更紧密的轰炸队形不停地进行训练。在攻击珍珠港时,这些经过改进的战术在高空轰炸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命中率高达80%,击沉了“亚利桑那”号(arizona),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再也没有取得过这样高的命中率。

飞机对舰攻击[**联合情报中心,太平洋战区,《了解你的敌人:日军对舰船目标的空中战术》,载于《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总司令—太平洋战区最高指挥官情报周刊,第一辑》(2023年,10月20日),第—22页]

俯冲轰炸战术也在这几年中被重新研究和完善。在20 世纪30 年代中期的试验和挖掘d3a 俯冲轰炸机的先进性能的基础上,开始制定出对敌舰进行突然袭击的强力进攻方案。这就要求俯冲轰炸机接近目标时航向要与目标相反,开始攻击时先做一段长距离的平缓俯冲,然后再急剧俯冲。在距离目标600 米(约2000 英尺)高的地方投放炸弹后,俯冲轰炸机在目标面前猛地拉起结束投弹,然后用尽一切可能的办法躲避防空炮火。当几个轰炸机编队同时攻击时,它们将马上从不同的倾斜角度接近目标。到1940 年,日本海军将这种技术定为标准的俯冲轰炸战术,这种战术在太平洋战争的头6 个月中取得了显著战果,击沉2艘航母[“竞技神”号和“大黄蜂”号(hornet)]和2 艘重巡洋舰[“康沃尔”号(cornwall)和“多塞特郡”号(dorsetshire)]。

参加偷袭珍珠港的99式舰上爆击机。

飞掠日军战列舰编队的97式舰上攻击机。

虽然鱼雷轰炸在侵华战争中没有发挥作用,但日本海军仍能够通过各种创新,在海上的不断练习以及获得更大、更强力的鱼雷机来改善这一领域的表现。它进行了大机群攻击、航母舰载机和陆基鱼雷机协同作战以及夜间鱼雷轰炸等试验。和俯冲轰炸一样,日本鱼雷轰炸机中队制定了一种接近目标舰艏的战术:在10—12 英里处散开,用“铁锤和铁砧”战术从两个相反方向夹击目标。为了最大限度降低从两侧实施攻击的鱼雷轰炸机发生碰撞的可能性,日本海军制定了规则,要求在相对较高的高度和较远的距离发射鱼雷。一些海军飞行员谴责规则过于谨慎,但新方法减少了训练中的危险,提高了空中鱼雷攻击的命中率。

海军战术家们得出结论:作为珍珠港袭击计划的一部分,空投鱼雷或俯冲轰炸无法保证攻击美国港口舰船能取得成功,必须将水平轰炸也包括在计划内。为了克服高空水平轰炸准确度不高的问题,海军战术家们将空投高度降低到3000米(9800 英尺),并组成更紧密的轰炸队形不停地进行训练。在攻击珍珠港时,这些经过改进的战术在高空轰炸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命中率高达80%,击沉了“亚利桑那”号(arizona),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再也没有取得过这样高的命中率。

俯冲轰炸战术也在这几年中被重新研究和完善。在20 世纪30 年代中期的试验和挖掘d3a 俯冲轰炸机的先进性能的基础上,开始制定出对敌舰进行突然袭击的强力进攻方案。这就要求俯冲轰炸机接近目标时航向要与目标相反,开始攻击时先做一段长距离的平缓俯冲,然后再急剧俯冲。在距离目标600 米(约2000 英尺)高的地方投放炸弹后,俯冲轰炸机在目标面前猛地拉起结束投弹,然后用尽一切可能的办法躲避防空炮火。当几个轰炸机编队同时攻击时,它们将马上从不同的倾斜角度接近目标。到1940 年,日本海军将这种技术定为标准的俯冲轰炸战术,这种战术在太平洋战争的头6 个月中取得了显著战果,击沉2艘航母[“竞技神”号和“大黄蜂”号(hornet)]和2 艘重巡洋舰[“康沃尔”号(cornwall)和“多塞特郡”号(dorsetshire)]。

虽然鱼雷轰炸在侵华战争中没有发挥作用,但日本海军仍能够通过各种创新,在海上的不断练习以及获得更大、更强力的鱼雷机来改善这一领域的表现。它进行了大机群攻击、航母舰载机和陆基鱼雷机协同作战以及夜间鱼雷轰炸等试验。和俯冲轰炸一样,日本鱼雷轰炸机中队制定了一种接近目标舰艏的战术:在10—12 英里处散开,用“铁锤和铁砧”战术从两个相反方向夹击目标。为了最大限度降低从两侧实施攻击的鱼雷轰炸机发生碰撞的可能性,日本海军制定了规则,要求在相对较高的高度和较远的距离发射鱼雷。一些海军飞行员谴责规则过于谨慎,但新方法减少了训练中的危险,提高了空中鱼雷攻击的命中率。

舰队防空

对敌人航空母舰进行先发制人的空中打击条令,自然提出了舰队防空的问题。在考虑这样的打击时,日本战术家认为两种打击——一种是自己的,另一种是敌人的——大约会在同一时间发动。如果是这样,那么他们将如何保留部分打击力量在双方发动攻击后去消灭已经受创的残敌?而且,他们又如何提高自己航母部队的防御能力,不仅要应对敌人的第一次打击,还要应对敌人的第二次打击?

正在滑跑起飞的a6m“零”式战斗机。

日本海军在投身于太平洋战争时,仍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总体上说,联合舰队的参谋人员在太平洋战争以前很少考虑舰队的防空问题。他们的疏忽是有原因的。首先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日本海军传统上只专注于进攻作战,其他一切都被排除在外。其他原因是与客观条件相关的。在没有雷达的年代,敌机接近时很难探测到。由于缺乏足够的无线电通信设备(更不用说雷达了),组织和指挥有效的战斗机掩护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些因素让日本海军的航空战术家们达成了一个普遍的共识:完全挫败敌人的空袭是不可能的(美国海军在解决20 世纪30 年代的“舰队问题”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1937—1941 年日军的航母作战条令

在由各种海军飞机组成的综合进攻作战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海军没有首先发展出一种集中运用航空母舰的体系,那么任何涉及大规模集结飞机的作战都无法被考虑。在第二次中日战争爆发时,舰队演习和桌面图上演习使日本海军倾向于分散其航母的条令。但侵华战争的头几年不仅表明战斗机性能已有了提高,而且也证明集结攻击机,无论是对轰炸威力还是对抵御敌方战斗机都非常重要。日本海军很快得出结论,轰炸机只有在大量集结并得到大量战斗机掩护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把这样的事实慢慢推广到海上航空作战,必然使日本人得出结论:航母部队必须集中使用。 但仍然存在的问题是,如果集中使用航母,假如敌军的第一次打击就得手,这会不会把航母部队一网打尽,或者危及大部分航母?

到1940 年年底,日本海军的战术家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来解决战术效果与战略风险之间的两难问题,这便是航母的“箱形”编队。它不仅使进攻作战可以更快速地集结飞行队,而且还提供了更大规模的空中战斗巡逻和集中程度比任何单艘航母都要高的防空火力。 次年,这一创新促使联合舰队进行了几次航空母舰集中使用的作战试验。虽然这些试验取得了一些成功,但也显示日军需要一个固定的航母指挥部。在此之前,日本海军的航母编队(每队一般有2—3艘航母)被配属给不同的舰队。不仅舰队和航母编队经常发生变更,而且日本海军几乎没怎么下功夫让它们协同作战。因此,日军没有标准化的航母训练计划,对任何似乎可以提供最大进攻潜力和最好防护措施的集中使用航母的战术也缺乏统筹领导。

示意图9-12. 2023年的日军航母“箱形编队”(*源田实,《珍珠港作战回顾》,第63页)

而恰恰是小泽治三郎(ozawa jisaburō)少将在海军分散的陆基航空队和航空母舰的潜力当中看到了一种获得强大攻击力的革命性手段。虽然小泽本人不是飞行员,但他受过航空事务方面(包括他下属负责的航母作战)的良好培训。他的下属逐渐让他意识到有必要将日本海军所有的航空力量集中到一个机构的指挥下。为此,小泽设法说服山本在联合舰队中组建一支“航空舰队”,以便其所有作战飞机(不论是舰载还是陆基)都在统一指挥下联合作战。1940 年年底,山本批准建立这样一支部队,1941 年1 月,随着第十一航空舰队的成立,日本海军建立了航空舰队编制体系。该舰队由3 支“航空战队”(相当于航母编队的陆基航空队)组成,包含8 支陆基航空队。在即将到来的冲突中,第十一航空舰队所辖各部队将在1941 年年末至次年年初的冬天率先向东南亚推进。

然而,日本海军航空力量的真正集中指挥是在1941 年4 月实现的,日本海军成立了由3 支航母编队、2 支水上飞机编队和10 艘驱逐舰组成的“第一航空舰队”。当第一航空舰队组建时,它是世界上海军航空兵的唯一最强集结,连美国太平洋舰队也望尘莫及。第一航空舰队包含日本所有7 艘现役航空母舰和474 架飞机——137 架战斗机、144 架俯冲轰炸机、183 架鱼雷机(以上飞机数字也包含备用飞机)。 第一航空舰队不是一个可以独自承担海军军事行动的独立战术编队,因为它不像后来的美国特遣部队,没有伴随的补给部队或任何重要的水面护航舰艇。它只是山本为偷袭珍珠港而派往太平洋另一端的机动部队(相当于美国的特遣舰队)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是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过在集结航空母舰这一点上,第一航空舰队在战略观念上是革命性的。如果没有这个观念的存在,就不会有奇袭珍珠港的作战构想,更不用说执行了。

虽然第一航空舰队和航母“箱形编队”最初是为了对敌人的航空母舰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而组建的,但在太平洋战争的头6 个月里,在没有重要的盟军航母部队来挑战它们时,舰队和航母主要被用来对付盟军的陆上设施(印度洋突袭和珊瑚海战役是例外)。事实上,在中途岛海战中,第一航空舰队对航母的集中使用被证明是灾难性的。在这次战斗后,日本航空母舰作战条令在集中和分散之间采取了折中办法。日本海军残余和新服役的航母集中在3 支不同的编队,但每支编队都与其他编队相隔很远。

202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重要战役,阿斯汀战役

阿斯特拉罕战役是苏德战争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其对于战争的发展和后续的战略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战役中,苏联红军表现出了高度的战术机动性和兵力运用能力,有效地应对了德军的进攻,最终取得了胜利。这种战术机动性和兵力运用的策略成为了后续苏联红军在东线战争中的重要战略手段。战术机动性和兵力运用的重要性在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经典的六场战役,中国战场此战上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球各地的人民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伤害,而这些战场上发生的经典战役则对战争的结果和后续影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其中最经典的六大战役,它们分别是 诺曼底战役 库尔斯克会战 法兰西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珍珠港海战以及中国战场上的湘西会战。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欧洲战场...

10月20日,第三次世界大战真的来了?就在刚刚,国际传来消息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并且正在快速崛起的国家,一直致力于建设现代化海军力量。最近,大连船舶重工发布了号核动力航母模型图,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这一举措被视为中国海军未来发展的象征,也引发了各方对中国海军现代化发展以及国际局势走向的各种观点和猜测。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发展不仅是为了满足国内外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