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浪白鱼的“抵抗” 抚仙湖为高利润引进银鱼,却成“引狼入室”

2023-10-20 19:30:27 字數 3170 閱讀 4648

太湖银鱼在江苏太湖地区被誉为“太湖三宝”之一,其在菜肴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太湖银鱼不仅肉质鲜嫩、营养丰富,而且没有鳞片和刺,非常受人们喜爱,被形象地称为“鱼参”。银鱼在历史上一直备受推崇,被誉为“鱼中皇后”。古代文人墨客也对银鱼赞不绝口,将其与名贵的鲈鱼并列,说明其地位尊贵。民间传说将银鱼视为西施的化身,是对西施牺牲精神的一种缅怀。

营养学家对银鱼的成分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每100克新鲜银鱼中含有8.2克蛋白质、0.3克脂肪、258毫克钙元素、102毫克磷元素以及多种维生素b1和b2等微量物质。这也正是为什么银鱼被称为“鱼参”的原因,其营养价值不容小觑。

由于太湖银鱼的优质品质和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其声名早已传播到国外。像日本和东南亚的美食家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和品尝太湖银鱼。在20世纪年代,中国物资匮乏,需要用银鱼换取大量的小麦等物资来赚取外汇。银鱼也因此成为了稀缺和高端的出口商品,甚至出现了一吨银鱼换取20吨小麦的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银鱼根据品种的不同又可分为大银鱼、雷氏银鱼、太湖短吻银鱼和寡齿短吻银鱼等。前两者体积较大,肉质丰厚,但口感略差;后两者体积较小,但口感更佳且营养全面,是出口的主力品种。

在20世纪70/80年代,太湖银鱼的产量主要集中在500-1000吨之间,其中绝大部分优质新鲜银鱼被用于出口。当地渔民为了提高银鱼的产量而采取了各种方法,比如大量捕捞其他鱼种,腾出适合银鱼生活的空间;同时,他们还尝试投放银鱼喜欢的食物。然而,这些努力的结果却不总是尽如人意,每年的银鱼捕获量时高时低。例如,2023年产量高达2100吨,但2023年突然降至1100吨,具体原因尚不清楚。而且,大部分银鱼寿命只有一年,难以准确**未来几年的产量,因此将银鱼迁徙至其他水域养殖似乎是扩大产量的最佳途径。

实际上,太湖银鱼的高经济价值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2023年,首次将70万尾太湖银鱼引入云南的滇池,结果却十分成功。云南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宜银鱼等物种的生存和繁殖,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银鱼的捕捞量就超过了千吨。

随后,银鱼迅速传播至星月湖,而星云湖与抚仙湖相连,银鱼借此机会迁徙至抚仙湖。到了90年代后期,云南的许多湖泊和河流都可见到银鱼的身影,有的数量多、密集,有的数量少、稀疏。然而,这种迁徙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抗浪白鱼是抚仙湖的“土著鱼种”,60/70年代它们在整个抚仙湖中占据主导地位,2023年的捕捞量曾达到450吨,遥遥领先其他鱼种。然而,进入90年代后,抚仙湖受到污水排放和环境破坏的影响,许多鱼种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消亡。

2023年,抗浪白鱼的捕捞量不足0.2吨。那么,抗浪白鱼的捕捞量减少,究竟是由于水质恶化或抚仙湖周围绿化带的破坏导致水量蒸发,还是其他因素引起的?渔业专家的跟踪研究发现,银鱼的引入也是原因之一。

银鱼具有惊人的繁殖能力,每年冬季前后开始繁殖,一般持续3个月左右。银鱼的交配方式与众不同,采用体外受精,排放的卵子体积小且密度大,可以通过重力沉于水底或利用卵子的粘性附着在水生植物上,孵化期只需30天左右。一个繁殖季节通常产两次卵,太湖大银鱼每次能排卵1400-1600颗,太湖银鱼则在500-1300颗之间。这个产卵量远远超过抗浪白鱼,数量上银鱼逐渐占据上风。

银鱼和抗浪白鱼活跃的水层和觅食对象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植物碎屑、藻类维生素、软体小虫等,都是它们的食物**。然而,银鱼抢夺食物的能力强于抗浪白鱼,而且数量上也占据优势,因此抗浪白鱼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数量也持续减少。

正如前文提到的,银鱼的捕捞量不断上升,而抗浪白鱼的数量却年年减少。这导致抗浪白鱼的**逐渐攀升,一度高达几百元/斤甚至上千元/斤。因此,一些捕鱼者转向抗浪白鱼,采用撒网捕捞、香把捕捞和鱼笼捕捞等各种方法。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抗浪白鱼的生存,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然而,并非只有银鱼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影响。在云南地区,外来物种经常在短暂的适应期后迅速繁殖扩张。例如,在云南引入的麦穗鱼本来分布在东北、日本、俄罗斯等水温略低的地区。由于麦穗鱼能吞食蚊幼,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引入了这种物种,包括云南。然而,麦穗鱼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快速的繁殖能力和高食物消耗量,严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一些土著鱼种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甚至消失。

另一个例子是小龙虾,在湖北、湖南等地被视为致富的法宝,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扩大养殖水域上,2023年的产值达到4100亿元。然而,在云南和广西等地,小龙虾对当地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它们挖洞和掘土导致梯田土壤松散和坍塌,至少有3万个梯田遭到破坏,这也导致两年内捕杀了10万吨小龙虾。

为了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云南、广西、广东等地采取严格限制外来物种进入的措施。对于一些经济效益较高的物种,也非常慎重引入,因为短时间内很难看出它对当地环境和物种的破坏。如今,更多的关注放在恢复和保护当地原有物种上。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玉溪市水利部门合作,共同研究抗浪白鱼的人工选育难题。渔业部门专门建立了抗浪白鱼的生态保护区,严禁外来鱼种的侵入,努力模拟当地原有的水体环境,以恢复抗浪白鱼的习性。每年的4月到8月底被设定为禁渔期,禁止任何形式的捕捞行为。目前人工养殖的抗浪白鱼已取得阶段性成功,每年捕捞量达到20多吨,并成功进入互联网新贵电商“盒马鲜生”等高端市场。

总之,太湖银鱼作为美味佳肴备受追捧,但其引入对当地生态和物种造成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以及合理管理和保育湖泊和水域资源,将成为未来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