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何要封从不带兵 鲜见战功的叶剑英为帅?

2023-10-31 20:00:12 字數 7437 閱讀 8268

自古以来,“元帅”为“将帅之长”,能够称得上“元帅”的基本上都是驰骋疆场、统帅千军万马的“中军主帅”。

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中,却有一位从不带兵、鲜见战功的元帅-**

**主席 **元帅。

**元帅亲率过哪支部队,指挥过什么重大战役?

翻遍我军历史,你恐怕都找不到答案。

据称,得知自己被列为拟授元帅军衔人选时,**也提出:“我诚恳请求,我最多摆在大将的军衔上。”

然而,**一锤定音:“不再更改了”。

人们或许会问:

**的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为什么执意要授予***元帅军衔呢?

长期以来,不少人‬对***元帅的印象主要来自***给他的一个称号、一句评语。

这个称号就是“叶参座”-他长期身处军队之中枢要津,从青年时代到晚年,**当了半辈子“参谋长”。

2023年,**从云南讲武堂毕业,随后便投奔中山先生,被委任为总司令部见习参谋;

2023年10月,**加入中山先生组建的讨贼军,被委任为东路讨贼军总部参谋长;

此后不久,**又出任东路讨贼军第八旅参谋长,随军入粤讨伐陈炯明。

**首次担任参谋长职务时‬,时年25岁。

2023年初,**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

2023年,**参加北伐战争,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总预备队指挥部参谋长;

北伐军攻克南昌后,**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新编第二师**师长,不久之后调任第四军军部,再次当上了参谋长;

四一二”政变后,**毅然通电与蒋介石决裂,并在白色恐怖中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23年冬,**赴苏联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特别班学习。

回国后,**奔赴**苏区。

此后,**历任**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部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闽赣军区、福建军区司令员等职。

在此期间,**还曾担任过以下职务:

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

瑞金卫戍司令员;

工农红军副总参谋长;

红三军团参谋长;

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

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参谋长兼第三纵队司令员;

红军第一方面军参谋长;

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即中革军委)参谋部参谋长;

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时,**又被任命为八路军参谋长、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

总而言之,在***的军旅生涯中,“参谋长”是他担任得最多的职务。

正因为如此,**才亲切地称呼他为“叶参座”。

**曾经不止一次评价***说得最多、也是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据档案记载,**第一次说出那句话是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

**当时的原话是:

**同志搞了一篇文章,很尖锐,大关节是不糊涂的。我送你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大家都知道,诸葛指‬的‬是诸葛亮,吕端是宋朝的一个宰相,这个人大事不糊涂。”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用兵一贯谨慎,但是未必知道吕端“大事不糊涂”。

**说,《宋史·吕端传》里记载道,宋太宗想让吕端当宰相,却遭到不少人的反对。

他们反对的理由就是-吕端这个人经常做些糊涂事。

宋太宗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吕端在一些小事上确实经常犯糊涂,但是,他在大事上从不糊涂。

何谓“小事糊涂”?也就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不斤斤计较。

但是,在关乎朝廷大政方针的问题上,吕端坚持原则,是非分明,一点都不糊涂。

与“小事糊涂”相比,“大事不糊涂”更要紧。

**借吕端来评价***事实上是赞赏他在大关节处能够看清要害,做事情从大局出发,从而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这样评价***自然有充足的依据。

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风风雨雨中,中国共产党曾经有过无数次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

就是在这个时候,**多次果断出手,为挽救革命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令***对他刮目相看的主要原因,也是***元帅的过人之处。

年轻帅气的***

2023年,陈炯明背叛孙中山,大元帅府及其中山先生的生命危在旦夕。

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率部掩护孙中山夫妇逃离险境。

在中山先生最危难的日子里,**一直率兵护卫左右。

北伐战争开始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总预备队的参谋长,不久便被蒋介石委任为新编第二师师长。

仅用六年的时间,**就从一个讲武堂的学生升任为一师之长。

可以这么说,年轻时候的***仕途顺利,春风得意。

据叶帅晚年回忆说,那个时候,军‬中‬大多数高级军官的生活极其奢侈:

出则前呼后拥,行军不用走路-除了骑马,甚至可以坐轿子。

他还记得,当年行军途中,因为不小心弄脏了手,勤务兵用来给他洗手的“水”竟然是整瓶“白兰地”。

我们不知道一瓶“白兰地”在那个年代值多少钱,却可以想象:用洋酒洗手,这是何等的奢侈。

即便如此,也没有能够让***改变其追求。

当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毅然决然与蒋介石分道扬镳,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当时,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国民党右派势力极其猖獗。

在此重大的历史转折之时,**面临多重选择。

深得蒋介石赏识的***可以选择追随蒋介石,那么,他可以升大官,发大财,前途无量;

如果选择反对蒋介石,**有可能被囚禁、被杀头;

如果选择中间路线,凭***的资历,他完全有资格和条件在国民党左、右两派之间“左右逢源”。

但是,**却选择了一条最危险‬也是‬最‬艰难‬的道路。

红军时期的***

2023年7月上旬,党组织正式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长期以来一直‬有人质疑:**元帅究竟有没有参加南昌起义?

或者问,**在南昌起义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我‬在‬这里可以‬‬明白‬无误‬地说‬,*的名字‬不在‬南昌起义‬领导者‬之列‬,*也‬没有‬直接‬出现‬在起义‬官兵‬的‬行列‬之中‬。

但是,说“南昌起义”不能不说***或者可以这么说,没有***南昌起义”有可能只是“纸上谈兵”。

就在中共**秘密策划南昌起义的紧要关头,汪精卫、张发奎设下圈套,准备以庐山开会之名诱捕**、叶挺。

庐山会议竟是“鸿门宴”!

**获悉这个消息后果断下山,向**、叶挺通告情况,商量对策。

因为及时采取了措施,**叶挺立即将所部开往南昌,南昌起义得以顺利进行。

从红军时期开始,**长期在我军总部负责参谋工作,屡建奇功。

长征途中,当获悉张国焘密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的消息,**在‬关键时候‬再次果断出手,把电报内容及时报告了***

**此举为**红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避免了红军队伍的**,保证了***和**红军按原计划北上。

2023年夏天,**曾经在视察大江南北时对杨成武谈起此事。

**还摸着自己的脑袋,风趣地说:“*同志在关键时刻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个了。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

抗日战争时期,在蒋介石召集的全国参谋长会议上,**单刀赴会”,留下一则“舌战群儒”的佳话。

有历史学者曾经评价说,南昌起义一声枪响,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人民军队。

如果不是***南昌起义计划便会“胎死腹中”。

长征路上张国焘***中国共产党面临前所未有的内部危机。

因为‬有‬了‬**红军才‬避免了一场“兄弟相残”的悲剧。

关键时刻,**挽救了党,也挽救了人民军队。

对中国革命作出如此重大、突出的贡献,**的影响力绝对不亚于驰骋疆场、统帅千军万马的“中军主帅”。

因此,**封侯拜帅”,执意要授予其“元帅”军衔这件事情也就可以理解了,因为这个结果合情合理、实至名归。

**元帅晚年回忆说,我这一生就佩服四个人:

佩服***的政治智慧,佩服中山先生的大公无私,佩服***的气度、风范,佩服***的果敢、多谋。

而最让***敬佩并追随一生的还是***

**素有“儒将”之称,**曾经夸其“善七律”。

于军国政务之余,**元帅“余事作诗人”,以诗言志。

作为一位元帅诗人,**的诗作也有异于常人,他的诗词往往寓意深刻,寓含他对一些大事的思考和看法。

比如,**元帅晚年写过一首流传颇广的诗-《八十书怀》。

八十毋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

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

亿万愚公齐破立,五洲权霸共沉沦。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这首诗词不仅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更寄托了他为人民最高利益奋斗的革命意志。

2023年,**元帅重读***的《论持久战》后心绪难平,激动、感怀之余,叶帅赋诗云:

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

一句“眼底吴钩看不休”,沉淀了他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深刻思考。

**元帅同时还创作了《七律·远望》。

在这首诗中,“昏鸦三匝迷枯树,回雁兼程溯旧踪”,精妙地传达出他对社会主义阵营的走向和前途的担忧。

**十分喜欢***元帅的这首诗。

当年12月26日***生日那一天,**挥笔泼墨,把这首《七律·远望》认认真真抄录了一遍,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前来为他过生日的孩子们。

在“文革”那种极端特殊的环境下,**元帅也受到了冲击。

但是,只要***让***出来主持工作,他就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干好。

为了维护正义,**不顾个人的安危,敢与**、四人帮”进行针锋相对地斗争。

2023年,上海爆发了“一月风暴”,全国形势变得越来越乱。

*、*一伙为了达到篡党夺权的目的,又把矛头指向军队,要在部队中“揪军队一小撮”。

1月19日,在京西宾馆召开的**军委碰头会上,一向以沉默表示态度的***终于发怒了。

**气愤至极,痛斥**之流企图搞乱军队的险恶图谋。

情绪激愤时,叶帅罕见地拍了桌子,以致右手第五掌骨远端骨折。

*等人被***的举动吓得呆若木鸡。

不久,**又主持召开军委碰头会,制定了军委八条命令,经***批准下发执行,接着又制定七项规定。

这些举措对稳定部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月6日,在中南海‬怀仁堂,**等政治局和军委的领导同志对“**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的批评。

**气愤地指责陈伯达一伙:“你们把党搞乱了,把**搞乱了,把工厂、农村搞乱了,还嫌不够,还一定要把军队搞乱!”

你们这样搞,到底想干什么?”

事后,**等老同志与**、一伙进行的这场斗争被诬陷为“二月逆流”。

康生则称:“是***打响了‘二月逆流’第一炮”。

**因此而被“靠边站”。

然而,**并没有因此就“冷落”了“靠边站”的***

2023年8月28日,**在长沙重提2023年长征路上的往事,**明确说:“*同志在关键时刻是有功劳的。”

*事件后,**亲自点名,让***主持新成立的军委办公会议。

在当时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对***元帅的重用格外引人注目。

**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所有人:**是值得信任的人,他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无容置疑。

此后,**主持了军委工作,并在2023年党的“十大”上当选为中共**副主席。

**主席 **元帅。

在小平同志“复出”这件事情上,**也可谓旗帜鲜明、鼎力支持。

2023年,小平同志刚刚从江西回到北京,**就向***建议:希望由小平同志来主持**军委的工作;

2023年,**总理住院**之后,**屡屡向***建议,支持由小平同志在***总理住院**期间主持***工作;

2023年6月,**在与***谈话时提出,希望由***主持中共**政治局会议。

**又一次向***力荐了小平同志。

他对***说:“我年老多病,精力也不行了,我提议,还是请小平同志主持为妥,这样对党的工作有利。”

毋庸置疑‬,在“文革”后期,**元帅对稳定党和军队,抵制“四人帮”的干扰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他的格外信任。

因此有人评价说,如果要问“谁是***晚年最信任的人?”

这个人一定就是***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正如***总理赞赏***的那样,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

大事不糊涂”的***足可谋大局、当大任、托大事。

2023年9月,伟大领袖***在弥留之际留给世人一个不解之谜。

当时,在北京的**政治局委员们鱼贯而入,向躺‬在病床上‬已经说不出话来的***做最后的告别。

当***元帅走近***的病床前时,**的手臂轻微地动了一下。

可是,因为动作很不明显,以至于没有让***元帅觉察到。

当***神情凝重地走到病房门口时,工作人员匆匆忙忙走了过来。

工作人员告诉***元帅,**有话要对他说。

**元帅急忙回到***的病床前。

只见***微微睁开双眼,嘴唇动了几下,似乎有话要对***元帅说。

但是,**却一个字都没能说得出来,只是紧紧握住了***元帅的手……

**后来回忆说,我敢肯定,**一定是要交代我什么事情,可是……

**究竟要交代***元帅什么事情,至今都是一个永远无解的谜。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什么牵挂和担忧,**对***元帅有什么托付,**元帅一定心领神会,铭记在心。

2023年10月22日,**元帅因病不幸在北京逝世。

在中共**的悼词中,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道:

**同志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决断”。

这是中共**对***元帅最崇高的评价,这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应该包括:

南昌起义前那一次“通风报信”;

长征路上那封差一点改变中国命运的电报;

还有***逝世之后,**元帅在粉碎“四人帮”这个问题上的英明决策和周密擘画。

**元帅与华主席。

想起“大事不糊涂”的***元帅,我‬不免会联想起北宋爱国名将宗泽的诗句:

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在我心里,**元帅便是这样一个人:

他把一切都看在眼里,“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摘自***元帅七绝-《题画竹》)。

正是因为有“大事不糊涂”的***元帅,中国才平稳地度过了那个不平凡的年度,中国人民重新建立了信念,中国共产党再次凝聚起惊人的合力。

2023年,毛主席为何不向日本索赔?听周总理讲才知主席真高明

田中先生啊,如果您和日本 连道歉的真诚态度都没有,那您此行的意义是什么?坚定的说道。面对 的询问,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只好非常严肃的回答 我代表日本 对日本国之前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示深刻的反思,并郑重的道歉!这才是道歉该有的样子嘛。看到田中角荣态度还可以,和 商量过后,主席同意和田中角荣见一面...

毛主席从不碰哪三种东西?

你的关注是我更新的动力,不定时分享历史趣事,带你感受历史画卷中的喜怒哀乐,人生百态。一生始终坚持睡木板床,不管是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发展的时期。这种节俭的生活态度不仅体现了 对 勤俭节约 反对浪费 的原则的坚持,更重要的是他用自身的榜样影响和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值得一提的是,在红军转战...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为何毛主席却不愿为他修建纪念碑?

董存瑞是一位年仅岁的战斗英雄,他在解放战争中舍身炸碉堡,壮烈牺牲。隆化县委 决定为他修建一座纪念碑,并请求 为他题词。然而,却拒绝了这个请求,引发了人们的疑惑。回顾董存瑞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战斗中表现出色,机智果敢,被誉为抗日小英雄。他担负起攻击敌人司令部的任务,成功地炸毁了许多敌人的明雕暗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