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Temu销量大涨,三个月卖了50亿美金

2023-10-30 14:19:07 字數 5078 閱讀 1711

temu在海外狂飙

拼多多旗下跨境电商平台temu今年或能超额完成年度150亿美金的gmv目标。

据36氪消息,temu今年第三季度gmv突破50亿美金,远超上半年30亿美金的表现。

图源:36氪微博截图。

temu在 8月的单日gmv达5000万美金,在9月的单日gmv甚至达到8000万美金。粗略计算下,temu在9月份的销售额与上半年几近持平。

中金还**,temu今年年度gmv能达到180亿美金,相当于shein 2023年gmv的60%。就目前来看,temu海外进度十分亮眼。

据了解,temu去年9月在美国正式上线。美国贡献了大部分业绩,目前的销售额占比达到了60%。

图源:36氪未来消费***

根据中金数据,今年 7 月temu在美国市场的 7 日和 30 日留存率已经达到 18.5%和 13.5%,超过ebay、shein 和wish,逐渐向亚马逊靠拢。

据了解,temu延续拼多多的“低价”策略,由平台掌握定价权,在**商招募及选品环节严格控价,选出**更便宜的高性价比产品。平台还会提供各种折扣、满减优惠以及免费送货等措施吸引消费者。

营销策略方面,temu 自上线以来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品牌推广。今年1月,temu在meta的各个平台上投放了大约8900个广告。当月,temu的总访问量达到7452万人,交易额达到了2亿美元。

今年2月temu在职业橄榄球总决赛“超级碗”上投放了1分钟的广告。节目播出当晚temu的**量激增了45%,日活跃用户增长了20%。

图源:temu超级碗广告截图。

知情人士透露,超级碗亮相给temu带来2000万新增用户,平均一个新增用户花费7元人民币。temu也曾发布公开声明,超级碗广告的表现比平均广告好10倍。

今年7月开始,temu在facebook、google的日投放费用高达千万美金。在temu的刺激下,shein今年8月单日在facebook和谷歌上的广告投入达到了800万美元。

有知情人士透露,temu内部对什么时间盈利没有预期目标,gmv的增速以及市场体量才是当下核心追求。拼多多对temu的预算从年初的200亿涨到了230亿,以应对新市场的扩张需求。

截至目前,temu已进入47个国家,9月份进驻了10个国家,创造单月扩张国家数的最高纪录。

temu流量和单量齐飞

晚点latepost》获悉,temu应用程序已被**2亿次,9月有1.2亿人打开浏览商品,其中一半来自美国以外。temu平均每天发出160万个包裹,大部分商品海运送往美国。过去一年,有约9%的美国人在temu购物。

不止是美国,temu在英国、韩国等其他市场的增长也异常迅猛。data.ai数据显示,temu已连续五个月蝉联英国购物应用**量榜单的冠军,目前在英国的**量已超过764万次。

英国购物应用**量榜单 图源:data.ai

2023年9月25日至10月9日期间,temu在韩国以39.9万次的**量位居应用市场榜首。

基于“低价”策略和巨量广告推广,temu在多个国家实现了快速增长。伴随着流量激增,更多商家嗅到了商机,纷纷涌入,这也导致了temu平台库存变得更加紧张。

今年2月temu在“超级碗”投放广告,再次引爆流量,单量也随之迅速**,仓库严重爆仓,导致卖家无法发货,平台最终不得不向卖家发布“仓库升级、暂停收货”的通知。

显然,temu的低价**和在社媒上的“狂轰乱炸”,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越来越多的买家赶来“薅羊毛”。需求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处于供给端的商家和平台撑不住了。

temu低估了买家需求,也高估了仓库库容。现有的国内仓库库容和运转效率明显跟不上新增需求。

据了解,temu采取类似于“全托管”模式,商家将通过筛选的货品发往temu的国内仓库,平台负责后续的运营-物流-仓配-客服-售后服务环节。

temu国内采用统一仓配模式,商家将货物提前运至temu广州仓,然后平台统一空运至海外。跨境和末端配送环节,temu均采取与第三方快递服务商合作。

在这种模式下,temu全托管让商家轻松了,但仓库装不下了。再加上,海外市场末端配送设施不够健全,配送效率低,导致平台整体物流**无法做到高效率的快进快出,更无法适配目前平台的高流量需求。

商家苦“爆仓”久已。由于temu仓库库容紧张,许多商家不得不熬夜守着0点抢库存。平台对于爆仓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持续扩大仓库库容、增加仓库员工招聘等,但效果甚微。

有商家表示,“虽然仓库在扩容,但商家数也在急速膨胀”。截至9月底,temu的sku数已经从年初的20多万涨到近100万,而且还在持续增加。

为了抢库容,有商家甚至自己开发外挂工具,只要安装插件、输入一串**,就能24小时不间断抢库容。外挂虽然好,但总归影响了正常抢位的商家,temu近期发布新规,限制商家使用外挂。

抢temu发货台外挂 图源:闲鱼app

有接近temu的人士透露,temu并非直接禁止,而是限制,卖家如果用外挂插件,将被调低优先级,让给其他正常抢位的卖家。同时,库容释放的时间也从深夜0点调整至下午2点。

依赖外挂总归不是长久之计,平台还需打造更加可靠、稳定的物流配送体系。temu仓库扩容计划正在进行中。今年6月,拼多多还将原多多买菜广西省的总经理派往temu,负责管理所有国内仓库。

此外,temu正在推进海外仓计划,知情人士透露,“年底会有一个大概的落地,预计明年会逐步开始使用”。

届时temu在海外的物流建设布局将更进一步扩大。海外仓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配送速度和效率,还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增强temu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temu的海外扩张仍在继续,呈现出遍地开花、多向并举的局面,北美、欧洲、亚洲以及接下来发力的东南亚都将释放更大的消费活力。temu也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temu东南亚前路忐忑

近些年东南亚的人口红利和消费潜力逐渐突显,很多中国企业选择东南亚作为出海第一站。

根据google、temasek、bain analysis发布的《e-conomy sea(2022)》,过去三年,东南亚新增互联网用户1亿人,2023年东南亚互联网用户数达到4.6亿。

emarketer数据显示,在2023年全球电商规模增长最快的十个国家中,东南亚地区就占据四个席位,其中菲律宾排名第二,马来西亚排名第三,印尼排名第七,越南排名第八,增速均达到了12%以上。

图源:emarketer

至少在今年上半年,东南亚都还是出海品牌和电商平台都看好的蓝海市场。temu也不例外,其低价策略也更加契合东南亚市场购买需求。

今年8月temu正式进军东南亚,首站落地菲律宾,9月上线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是目前东南亚地区电商规模增长最快的国家,具有较强的市场发展潜力。选择这两个国家作为temu在东南亚的起点,是明智决策,也为今后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奠定基础。

temu在东南亚刚刚扬起船帆,印尼的一条禁令就仿佛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temu的未来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

印尼的电商规模增长速度在全球排名第七,在东南亚排名第三,如无意外,temu东南亚第三站就应当是印尼了。

但意外还是来了。9月27日,印尼宣布《2023年第31号**部长令》,正式禁止社交**平台从事电商交易业务;在不带社交功能的电商平台,也为跨境的商品划定了100美元的最低单价。

图源:indonesia business post报道截图。

受禁令冲击最大的是tiktok shop。禁令发出后,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也相继施压 tiktok,要求平台对印尼出台的新规给出合理的解释。

对于temu来说,禁令限制**低于100美元的进口商品在网上销售,直接让一些“低价”商品无路可走,这无疑打乱了temu一直以来的平台优势,甚至会削弱平台的竞争力。

相比之下,尚未入局印尼的temu还是比较幸运的,但temu也需要重新审视其在印尼市场的定位,思考如何适应印尼市场。

当下temu是否会进入印尼,何时会进入印尼,都还是未定之数。印尼禁令会不会被东南亚其他国家效仿,这也给东南亚电商市场的发展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tiktok shop印尼折戟,shopee、lazada等老牌竞争对手迅速争夺市场份额,平台间竞争压力只增不减。

在最新季度财报**会议上,拼多多财务副总裁刘珺表示,temu还处于学习期,“目前团队的工作重点是理解和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消费者商品需求,为当地市场带去独**值。”

temu作为东南亚市场的种子选手,发展空间大,但阻力也更大,补短板固长板仍是目前的主要任务,同时还需要因地制宜,找出更适合的道路,为以后的长久发展打好基础。

作者 | 潘多拉。

近视一个月最多涨多少度?

近视度数的增长速度因人而异,每个人的眼睛状况和生活习惯都不同。一般来说,近视度数的增长速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缓。下面是一些关于近视度数增长的相关信息 年龄与近视度数增长 青少年时期是近视度数增长最快的阶段。通常在 岁期间,近视度数可能会迅速增加。之后,随着成年,近视度数的增长速度会逐渐减缓,一般...

RAV4荣放销量迎来三连涨!9月份卖出19740辆,降价是最关键的

虽然说现在的燃油汽车品牌热度并不是很高,但是很多经典燃油车随着 的下调后,销量还是很好的稳住了,尤其是本田 丰田和大众几个车企,还是扛住了压力。对于消费者而言,我们买车还是很看重一款车性价比的,就拿今天我们说的主角丰田r 荣放来讲,目前在市场上降价后,销量也是迎来了三连涨,在月份新车足足卖出辆,在燃...

国内有多少款车型有销量?哪些月销不过10辆?丰田占了四款

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车型数量庞大,消费者选择面广阔,选择难度也相应增加。据统计,截至今年月份,国内乘用车市场共有款车型销售。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有款车型在月份的销量不足辆,其中涵盖了自主品牌 合资品牌 造车新势力以及纯电动车型 燃油车和插电混合动力车型。这些销量不达标的车型中,不乏曾经备受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