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去世前曾预言,有三个人可能会统治中国,分别都是谁?

2023-10-24 10:35:23 字數 5933 閱讀 4137

2023年6月6日,北京城内温度节节升高,**府内的人心也渐显浮躁。这一天发生了一件大事——当了83天的皇帝袁世凯因疾病缠身不治而亡。

袁世凯的死意味着当时中国的未来走向再次陷入了迷茫和混沌,各路军阀在各地蠢蠢欲动,袁世凯手底下的亲信们也心生异端。

在袁世凯咽气之前,他曾经把儿子袁克定叫在自己的身边,嘱咐说,“……三个人可能统治中国,你一定要同他们搞好关系,必要的时候应以辅助之用……”袁克定含泪点头。

那么,袁世凯所说的能统治中国的三个人究竟是谁呢?

被革命党推举的黎元洪袁世凯之死震惊了北京城的街巷,大家都没有想到,之前的他还神采奕奕地要准备自己的登基大典,突然又离开人世。最接受不了这件事情的就是袁世凯的儿子袁定克,在父亲的庇佑之下,他本可以躺在权力之上随意地搅弄风云。虽然没有父亲那般的本事,但他也希望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笔。

尽管父亲已经离去,袁定克还要继续在**里前行。正在他迷茫之际,父亲的遗言为他指明了方向。在袁世凯离世之前,他曾言:段祺瑞,徐世昌以及黎元洪,他们是最有可能统治中国的人。

作为北洋**的**,这三个人和袁世凯都有着或近或远的关系。在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中,这几个人也起了不少的推动作用,袁世凯所说非虚,在他去世之后,这三人也都在**位上坐过一段时间。

但袁世凯的推论并不完全正确,他们三人最终都没能完成整合中华民族,推动国家复兴的历史趋势。

作为曾经逼迫清帝退位,接过了孙中山先生的大**位置的袁世凯,他的功绩和缺陷都是有目共睹的,有人说他是**,所以他的预言和论断未必可信,也有人说袁世凯作为“改革派中的第一人”,说的话肯定是有些道理的。诚如袁定克所想的那样,自己的父亲曾经担任过大**,必然有慧眼识珠的能力和长远的眼光。

那么,袁世凯的论断成真了吗?若不然,他又是在何处算错了呢?

袁世凯离世之后,黎元洪担任了大**的职务。此人的一生非常传奇,当年武昌起义成功之后,革命党人拿着枪顶着他的脑袋,让他做了湖北军**的都督。自那之后,他才彻底登上了历史舞台。但在整个武昌起义到辛亥革命的战争过程中,黎元洪的形象一直是“一事无成,没有主见”的。

既然黎元洪是一个这样的人,那么革命党人为何非要推举他呢?其实这跟他的资历有关。

黎元洪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因为家庭贫困,所以黎元洪上不起那些学费较高的学堂,他迫不得已去了李鸿章开办的军事学校里。在那个年代,很多迂腐人民并不认可西式教育,黎元洪因为囊中羞涩却误打误撞成了新时代的弄潮儿。

从新式学堂毕业之后,他就来到了北洋舰队实习,和许多有识之士一起,他学习到了许多船舰先进的技术。

后来,甲午海战爆发,正在舰上巡逻的黎元洪被敌人炮轰下了船,他在水里拼命游泳。令人惊奇的是,黎元洪的体力惊人,他竟然从大连游回了天津。甲午战争的战败让黎元洪等新式人才认识到了“自强练兵”的重要性。后来,他又投到了张之洞门下开始重新从底层做起,直到一路成了新军领导。

尽管后来在武昌起义中,他被革命党人拿着枪抵着头当了首领,但是,他也清楚自己必须依附于更大的军阀才能获得生机。为了依附袁世凯,他杀尽了革命党人。但“依附”并不等同于“认同”。

2023年末,当袁世凯准备登基的时候,黎元洪一直兴致缺缺。袁世凯也知道黎元洪从来不赞成他当什么皇帝,但在他死之前,他仍然认为黎元洪有那个能力——收拾旧中国的残局。

在袁世凯死后,黎元洪接任大**。但是军权和政权都在段祺瑞等人的手里,他是个有名无实的傀儡罢了。

由于上过新式学堂,黎元洪也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他在自己有限的权利能力范围内,一直在推动***参议院等各个官方国家机构的建设,在内政外交的问题上,他努力地在顺应时代,取消一些不平等条约,积极和外国人和谈等等。

虽然他在为国家奔走,但当时国内的**焦点已经不在他的身上。自从黎元洪上位之后,他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罢免了“眼中钉”段祺瑞。但在2023年,这个人又卷土重来,张勋带领5000辫子军进京复辟。

张勋正在北京干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段祺瑞以正义之师的姿态进军,击溃张勋,成了三造共和的大功臣。在这一段历史中,黎元洪根本没有任何发挥能力的地方,在京,他不像是一个有实权的大**,在军队里,他又不像是一个说一不二军阀。因此,他离开了北京去往天津。

原以为会远离**,可是在5年之后,2023年,他又被请出来做了中华**的大**。如果说袁世凯的论断有些道理的话,那么黎元洪的**之位会持续得久一些,但实际上,他仅仅在一年之内就失去了利用价值,黎元洪气恼不已,最终横死天津。

在临去之前,黎元洪一直通电全国,要求振兴国家实业,完善法律法规,保障革命党人的要求,应做一些利民富国的实事。不得不说,作为新式军阀,黎元洪还是有一定的眼光的,也正是因此,他的葬礼是场面极为盛大的。

黎元洪曾是海军小兵,也是清军都统,他做过三次中华**的副**,也做过两次中华**的大**,在赋闲之时又成了一名实业家。不得不说,他的眼光谋略以及办实事的能力都是超出当时许多军阀的,但是相比于其他的有识之士,黎元洪好像更是少了一些机会。

徐世昌本是袁世凯的铁杆朋友,但后来因为袁世凯称帝而与其决裂,在五位北洋**中,只有徐世昌是知识分子出身,或许,这也是袁世凯看中他的最根本原因。

他少时便考取了进士,进入了国家翰林院,是名副其实的封建体制内的士大夫。

最可贵的是,他出生腐儒却具有超前的眼光,在少时,他便看出来袁世凯将来必能成大器。因此,他在光绪三十二年的时候就辞去了自己在翰林院的职位,跑去袁世凯的手底下当幕僚,自那之后,袁世凯便对其进行提拔,两人之间也发展了友情。在他的谋划之下,袁世凯从一个步兵将领成了管理新一军的领导。

在中国迈进近代的关键关口,徐世昌一步步提点袁世凯,最终使得他成了**时期威震一时,雄霸一方的北洋军阀,且袁世凯手中握有晚清唯一可依靠的武装力量,这些都是徐世昌审时度势的结果。

如果没有徐世昌,袁世凯不会进步得那么快,在维新变法的时候,徐世昌这个幕僚又做出了惊天之举。他劝诫袁世凯一定要放弃光绪向慈禧靠拢,而后慈禧胜出,袁世凯得到信任和晋升,而这些都是徐世昌眼光极佳,伺时而动的绝佳证明。

作为谋士,徐世昌的能力是一等一的,同时,他不光是在谋事上具有很强的能力,实践上他也极具开拓精神。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徐世昌进入了政界,且得到了晚清**的提拔。

后来,他去东三省上任总督之职位,全面考察了东北三省各地区的科教文卫民等方面。他了解世界大势正在发展。因此,他命令很多人兴办了新式学堂,并且主动派人侦查在东三省外围驻军的日俄军队。

当时日本的关东军就守在我国边境线上,沙俄的士兵也在黑龙江一带虎视眈眈。徐世昌上书***十几万字,揭露了这些列强的野心,反复强调东三省的危急程度一定要引起清廷的重视。

在他的努力之下,虽然当时的**有心处理东北三省的危急状态,但时代所局限,东三省后来还是陷落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他为官期间,徐世昌领导下的东三省基础设施非常完全,铁路、工厂、法律的各方面都有不同的发展。

当谋士,徐世昌是一等一地合格,他的眼光谋略皆是绝佳;当官为民办事,徐世昌又是个合格的父母官,这也难怪,袁世凯会认为他将来有能力统一中国。

多次镇压革命党人、作为北洋军阀却从不抽大烟、在“贿选**”的局势下格外地厌恶别人送金送银,这就是很难盖棺定论的段祺瑞。

在正统的教科书里,作为北洋军阀的代表人物,段祺瑞是**运动的讨伐对象,也是镇压***的刽子手。可是,在当时的众多军阀里,他却是“公正勤俭”的清流。

段祺瑞是李鸿章的老乡,早年曾经留学于德国,回来之后就在北洋**中任职。当袁世凯发迹的时候,段祺瑞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兵。自从袁世凯上位之后,他便一心一意为袁世凯效劳。

凭借着自己外出留学的经历,段祺瑞飞黄腾达,晋升很快,后来成了**第一位陆军总长,掌管了全国的军政大权。

段祺瑞一生的功绩就是“造共和”这件事情,当年在袁世凯主谋逼迫清帝退位的时候,段祺瑞坚决执行、毫不含糊,而且,他主张直接通电全国,将清帝退位的消息告知各党派,造成滚滚向前的历史大势。

第二次,段祺瑞对抗袁世凯当上大**,当袁世凯要更进一步反对共和时,而段祺瑞作为袁世凯的心腹,不仅反对,还联合各个北洋将领暗中抵制。这是他第二次对共和体制有贡献的地方。

第三次,则是击败张勋。在张勋试图复辟帝制的时候,又是段祺瑞从天津开拔进京平叛。自那之后,共和国彻底稳固根基,帝制彻底被拔了个干净。

从2023年到2023年,段祺瑞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担任了大**的职位。在那一时期,他一直力主应该武力统一中国。凭借着他三次造共和的功绩,段祺瑞就足以有呼唤千万革命党人的能力,何况他曾经在**爆发十月革命期间,一举派人收复了蒙古国,打击了民族**的势力,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只可惜,他所处的时代站位太过于狭隘,作为军阀,他仍然有属于自己的局限性。尽管他“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但是终究是一个旧时代人物。

他在位期间曾数次向日本借款,为了取得这笔款项,他将东北的大半铁路和采矿权等主权全部卖给了日本,这为后来关东军南下提供了借口。

除此之外,段祺瑞还亲手制造了“八一**”2023年,李大钊率学生5000人在天安门**要求撕毁《辛丑条约》。而段祺瑞手下的将领竟然当场打死47人,伤200余人,著名的女子学生刘和珍也死在里面。

那一天被称为“**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也就是自那件事情之后,北京**的名望开始大幅度下降,4月9日,段祺瑞**倒台。

在段祺瑞**倒台之后,他来到了天津老家居住。因为一生不贪钱,段祺瑞的晚景很是凄凉,多亏一些老部下接济才不至于落得揭不开锅的地步。

值得一提的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曾经试图邀请段祺瑞,请他出山,但段祺瑞却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为了躲避日本人的要挟,他又带着一家老小去往了上海。

综合来说,这三位都是极其复杂的人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人或许并没有准备好就被裹挟进了历史的洪流当中,可惜的是,这三人都没有完成袁世凯的定论。由此可以看出,袁世凯的眼光和谋略其实并不长远。

虽然他从孙中山手中夺得了大**的位置,但到底也是窃取了革命果实,失去了民心所向。**与国父,一字之差,天地之别,袁世凯终究没能像孙中山先生一样,成为两党共认的领袖,也没能培养出一个能接自己班的手下,而且自他去世之后,中华**就陷入了混乱之中。

袁世凯称帝前后之袁世凯的班底及在京朝的布置

袁世凯,在称帝之前和之后,他的班底和在京朝政布置都有一系列的变化和安排。袁世凯最初督练小站新军,虽然人数只有多人,但他们逐渐发展成为北洋六镇,并建立了 军官制度。除了少数留学生外,袁的军官大多来自小站出身,这也成为他日后建立二十多个师的基础。袁世凯掌握着北洋军的威权,军权在握的声势愈发强大。在李鸿章...

1袁世凯曾祖母郭氏 袁氏家族的不朽传奇

在袁氏家族的璀璨历史中,郭氏是一位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她不仅是一位坚韧不屈的妇人,更是袁氏家族崛起的精神支柱。她的故事充满了辛酸与挑战,却始终展现出她的无比智慧和顽强意志。郭氏出生于一个温馨的家庭,她的父亲对教育有着独特的重视。这也为她日后的艰难处境打下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她的婚姻并非幸福开始,却因丧...

细说北洋魁首袁世凯

北洋军是中国近代史上应该是一支比较重要的军队,也是自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重点打造的一支新军。如此重要的一支部队,需要有一个新派人物领导,而这个重任就落到了袁世凯的肩上。袁世凯能够做到北洋亲兵的魁首,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他的从军之路是怎么样的呢?今天重点聊聊袁世凯的发迹之路。袁世凯的老家是河北项城,世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