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发展路径

2023-10-23 18:00:11 字數 3630 閱讀 9564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核心是人是劳动的产业。劳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持久影响,而且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两者相得益彰,亦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所在。新时代大学生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全方位实践,对于推动“五育”并举、深化人才培养、促进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劳动教育过程中需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协同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高校应从三个方面来努力:课内课外协同,构建一体化劳动教育教学体系;校内校外协同,打造链条式劳动教育实践体系;线下线上协同,探索立体化劳动教育时空体系。通过以上三重维度进行路径构建,能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全方位实践提供支持。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推动“五育”并举的重要一环。

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角度来看,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其鲜活且有效的实践举措。同时,“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不仅有利于时代新人得到具体成分的培养,而且有助于时代新人从整体上实现推进和发展。因此,不能单方面寻求部分育人价值,而是要实现这一体系的整体性发展。具体来说,就其协同发展而言,一方面要体现出各育独有的价值和作用,另一方面,这一体系要以各育作为自身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此外,劳动教育作为其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部分,不仅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有着关键作用,而且对于其他各育的发展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所以,要想方设法凸显出楼栋育人的固有作用,为树人目标的达成提供扎实的保障。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深化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贯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具体实践。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与落实,是满足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通过劳动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习惯、技能和精神要领,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在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过程中,要给予劳动教育必要的考量,将更多的劳动元素融入其中,确立人才培养中心的地位,推动劳动教育体系达到科学化的标准和规范化的要求。此外,就从事技术应用的大学生群体而言,要为他们提供实用本领提升的渠道和方式,在劳动习惯以及服务意识等树立巩固后,在经济社会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储备相应的经验。当然,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知行合一是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全面的锻炼、技能才能得到系统的提升,在实际生活中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与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相得益彰,顺应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趋势。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

科技发展与创新之间始终是彼此联系和相辅相成的。因此,高校要在自身能力的范围内进行科技创新,将实践育人工作作为自身的本职工作,推动劳动教育在科技创新中派上更大的用场。具体来说,就创新型国家建设而言,需要培养和储备一批又一批的新型人才,推动他们在实践中实现更大范围的科技创新。同时,实践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而科技创新又是实践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所以,劳动教育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这就需要高校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有方向性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计划性的开展科技创新,将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此外,在劳动教育开展期间,高校要紧盯实验以及实训等方式方法,引导和培养大学生以自主的方式进行思考和动手,为劳动教育促进科技创新营造和创设良好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要利用一切有利契机进行大学生劳动观念以及劳动精神等培养锤炼,让他们迸发出潜在的工作激情和热情,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不同领域和方面的创新。要关心和关注大学生是否养成一定的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将劳动实践作为检验技术的试金石,从而让更多大学生获得相应的本领,能够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一定的创新创造,为新时代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路径。

课内课外协同,构建一体化劳动教育教学体系。

要积极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劳动教育教学体系。在课内,可以将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出发点,在专业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中给予劳动教育展示的空间和舞台,推动产教融合实现更大的发展,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充足的动力。同时,在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体系打造过程中,要让更多青年大学生得到劳动精神的感召和教育,使得劳动场景对于专业教学的辅助作用全面发挥出来,这样一来,既可以从整体上体现课程独有的特色,另一方面能够将劳动教育具有的价值系统展现出来,这对于专业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来说大有裨益。此外,学校要坚持和实施因地制宜的原则,也就是说,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编写期间,一方面要综合考量自身的办学特色以及学科专长,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多的考虑学生的特点和特征,实现为学生提供的劳动教育资源符合学生的预期,促进劳动教育的“量身定制”。在课外,要将劳动教育与第二课堂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类型多样的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开展,让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建立起血肉联系。

校内校外协同,打造链条式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在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打造过程中,既要实现校内和校外的高效协同,也要注重链条式的打造,这对于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将会形成坚实的保障。具体来说,以校内为例,可以有效构建以“实验-实训-实习+双创”为核心的劳动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继续不断的系统化实践训练;以校外为例,可以灵活运用产教融合等方式方法,推动多元社会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开展,使得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体现出人才共育以及资源共享等价值意义。同时,可以组织实施一系列生产实习,其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提前进行社会需求等方面的事业,而且能够接触到顶岗实习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理论课程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学生的自主劳动实践才能也将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此外,要围绕学校学科固有的专业特色进行,不能割裂创新创业实践与劳动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要在创新创业大赛中适当扩大参与的覆盖面,鼓励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奋斗精神的学习和培养,树立和巩固积极正向的职业观。以产教融合为例,一方面可以实现人才链以及产业链等彼此联系,另一方面有助于结构性矛盾的全面处理。当上述愿景实现后,**可以游刃有余的统筹各方资源,在协调联动以及相互配合中提供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服务,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创造有利的条件。

线下线上协同,探索立体化劳动教育时空体系。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我国产业变革较之以往程度明显加深,而网络化以及数字化等对于经济社会的赋能作用尤为显著。探索线下线上协同的立体化劳动教育时空体系,使得劳动教育时间等方面的限制问题得到妥善化解,为劳动教育的有力有效开展提供更多的便利。在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要**下有导向性的运用“理论+实践”方式,将劳动教育资源与互联网技术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微课等数字教育资源的灵活使用,加之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劳动教育虚拟实践情境的一体构建,持续深入的拓宽实践场域。同时,大学生要在这一期间积极发挥自我教育主观能动性,通过相应的理论学习,切实增强认同感,比方说,在大学生充分学习创新创业理论后,要引导和鼓励他们到线下创新创业大赛中进行学习过的理论实践,在这一检验方式的作用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这样一来,学生的专业素养将会得到更好的培养,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不再成为他们面前无法逾越的大山。此外,借助线上技术,一方面有助于劳动教育的开展,具有更好的时效性,另一方面有助于牢牢把握育人导向,将时代特征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在网络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需要高校在劳动教育资源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上想更多的实招,将“学习强国”、大学生慕课等数字资源与他们的生活实际搭建起了桥梁,从而打造大学生们喜欢和习惯的劳动文化氛围。当然,高校还可以将劳动教育虚拟**实验室的建立健全作为切入点,以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技术作为实验室直观具象化呈现共产党人劳动故事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带领大学生在历史场景中进行相应的劳动,以沉浸式的体验带来切身的感受,这对于劳动教育效果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价值。

高校培育学生的劳动品质,不仅是培育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更是培育学生对于职业精神、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以及工匠精神等的领悟与内化。因此,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这就需要学校将劳动教育教学作为重要的突破口,实现劳动教育实践等统筹兼顾,在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上下足够的功夫,使得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孕育和储备一批又一批不仅具有爱岗敬业精神,而且具有创新进取思维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光明网。

融创课堂 打造新时代的教育方式

在这个信息时代,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巨大的变革。融创课堂作为领先的 教育平台,致力于为学生们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无论是小学 初中 高中还是大学,融创课堂都能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融创课堂推出了一系列优质课程,涵盖了各个学科的知识点。无论是语文 数学 英语还是科学 艺术等,都可...

探索智慧校园 数字化时代的教育新趋势

一 政策指引 年月 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 为办好网络教育,积极推进 互联网 教育 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教育部研究制定了 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 到年基本实现 三全两高一大 的发展目标。年月 中小学数学校园建设规范 试行 提出坚持 深化应用,融合创新 的基本思想,采用云服务模式统一规划 ...

创新实验教学 引领教育创新的新时代

在当今日益发展的信息时代,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革与创新之中。其中,创新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推崇。本文将以 创新实验教学的意义 特点 实施方法以及影响等方面来介绍和诠释这一教学模式。通过深入 让我们一起领略创新实验教学给教育领域带来的变革和机遇。首先,创新实验教学作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