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谋,魏延是否能在十日内到长安

2023-10-29 00:20:11 字數 3872 閱讀 6629

魏延,蜀汉名将,以勇猛无畏和智勇双全而著称。他的子午谷奇谋,显示了他的智勇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子午谷,位于现今陕西省西安以南的秦岭山脉,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三国时期,这里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魏蜀两国交锋的重要通道。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向诸葛亮提出了子午谷奇谋:他率领五千精兵,从褒**发,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天便可到长安。长安守将夏侯楙却是个纨绔子弟。魏延预计,夏侯楙将会乘船逃走,而长安城中只剩下御史、京兆太守等**,没有啥抵抗能力,蜀军一定可以一举攻克长安。然后,魏延再与诸葛亮从斜谷进军的大军会合,咸阳以西便可以一举而定。

然而,这个看似完美的计划却被诸葛亮否决了。诸葛亮认为,这个计划过于冒险,子午谷地势险要,路途艰难,行军难度大,且需要面对魏军的重重防守。即便成功攻下子午谷,也难以在短时间内组织起有效的进攻,这会让蜀军陷入被动。

诸葛亮北伐的主要战略意图是先取陇右,利用陇右的小麦、马匹资源建立粮草基地,打造骑兵,再取关中、中原。因此,他选择从祁山出发,因为祁山道相对平坦,有利于大部队行军和后勤补给。从军队补给来看,蜀汉的军队主要依靠后方的筹集支持,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解决蜀军的粮草问题一直是头等大事。为了确保北伐的顺利进行,诸葛亮必须选择一个能够保证军队补给的路线,而子午谷的难以通行和补给困难使其成为不那么理想的选择。

从战略角度来看,诸葛亮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他注重稳定性,尽可能地减少战争中的风险。但是,这也让我们不禁为魏延感到惋惜。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虽然带有一定的冒险性,但却充满了创新和突破,若能成功,或许可以改变蜀汉的命运。

魏延的计划里面有两点不确定因素。第一就是魏延是否能在十日内通过子午谷到长安,第二就是长安守将夏侯楙是否会弃城而逃。本文只讨论第一点。

说子午谷行军困难,大部分人会想到魏国的大司马曹真也曾经过子午道进攻蜀汉失败的事情。但是曹真那一次是由于连日大雨,冲毁了栈道,一个月才走了一半的路程,再加上朝中一些大臣的反对,不得已才退兵。我们反过来想想,曹真如果天公作美,一直不下雨,曹真走子午道要多久?最多一个月就可以了。曹真带的是数万大军,有粮草辎重,而魏延如果走子午谷,只带五千精兵以及少量军粮,机动性比曹真强多了。所以魏延所说的十日到长安也不见得不能实现,时间可能稍微有点夸张的成分,但总体误差应该不大。

曹真伐蜀分为好几路,他本人率领主力部队走子午谷,对此,蜀汉是非常重视的。诸葛亮亲临汉中前线坐镇,而不是像演义里面讲的那样坐在家里“安居平五路”,如果不是天气原因,诸葛亮和曹真在子午谷出口附近必然有一场大战。他们双方都知道这一点,问题是曹真并不害怕,诸葛亮也不敢轻敌。诸葛亮并不认为曹真出子午谷时会因为道路难走而筋疲力尽,他能以逸待劳,大破魏军。曹真也并不因为诸葛亮等在谷口而不敢走子午谷。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是因为子午谷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走。为啥,因为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王莽。没错,就是那个被称为“穿越者”的王莽。《汉书》卷九九上《王莽传上》说到:元始四年其秋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皇后,即汉平帝王皇后,王莽的女儿。王莽为了庆祝女儿有得子的祥瑞,下令开通了子午道。在这里说一句,王莽开通的子午道就是当年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时入蜀的道路。刘邦也是走的子午谷入的蜀地,张良烧绝子午道栈道,所以刘邦出川时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方式,让人以为他从子午道出川,结果他走的是陈仓道。子午道经过王莽的整修,是可以通过部队的,所以魏延才有底气说走子午谷,十日到长安这样的话。

子午谷这条道不仅曹真走过,后来的魏灭蜀之战,钟会率领的十余万大军,分别从褒斜道、骆谷道和子午道三路齐发,直指汉中。分到子午道的军队,不会少于4万人,考虑到后勤运输人员,这条道上的人数可能有五六万。如果一条道路太难走,那么魏军不会反复走。而且翻看历史,这条道在明末都有人走过,走的人就是“闯王”高迎祥。高迎祥的5万大军通过子午谷,被早就守候在子午谷出口附近黑水峪的孙传庭击败,本人被俘身死。孙部人数还不及高部的一半,他都敢硬刚高迎祥。孙传庭这个人,史书评价就是“传庭死,而明亡矣”。简而言之,孙传庭是个猛人。高迎祥碰到这样的猛人,输得不冤。孙传庭在乎的是找不找到得到高迎祥,而不是在**找到高迎祥,对孙传庭来说,子午谷的道路险峻,就是个加分项,没它也能搞定对手。

决定战争胜负主要因素的是人,而不是自然环境。近代红军长征,走过的险境数不胜数,很多时候是前有险境,后有追兵,比如红军的飞夺泸定桥,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红军还是完成了,伟人也说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能够完成不可能完成任务,除了有坚定的革命信仰,当时严峻的环境也激发了人的潜力和斗志。

回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魏延就是想出其不意,置之死地而后生,当然他不是真的想死。作为长期镇守汉中的将领,他对子午谷的环境应该非常熟悉,甚至不排除他早就派小部队走过,规划过路径。魏延作为汉中地区平时的最高军事长官,本次行动又要亲自参与,他期望的是与诸葛亮会师,而不是不成功便成仁,那么他肯定是有一定把握的,毕竟官做到他这个级别,个人的生死早就不是他自己的事情了,牵扯太大,一般是能不死就不死,魏延没有必要做一个敢死队队长要做的事。所以,十天内到长安不见得不可能。

再举一个例子,魏灭蜀之战时,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南出剑阁两百多里,邓艾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最终到达成都,中间还和诸葛瞻打了一仗,总共用时多久呢?根据灭蜀的进程推算,最多一个月。邓艾走的路程比魏延多,而且这段路和子午谷的道路相比,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子午道好歹还被王莽整修过,而邓艾的这条路根本就不是路,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魏延的部队确实有十日到长安的能力。

既然有这样的可行性,诸葛亮为什么不同意呢?因为魏延的这个计划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诸葛亮的配合,就是诸葛亮也得去长安。假如魏延的计划失败,长安没有顺利拿下,而诸葛亮按照计划又快到了,那这个时候是继续打长安呢还是就此回去呢,打的话粮食肯定不够吃,毕竟是急行军来的,顿兵于坚城之下是很危险的,弄不好带出来的部队全得赔进去。这相当于把公司的实际一把手置于极度危险的境地,换了你是诸葛亮,你会不会同意?万一失败,这个责任怎么划分?诸葛亮是不是成了第一责任人?这个风险实在是太大。

有些人觉得诸葛亮应该同意魏延的计划,毕竟失败就只损失五千人。这只能说这部分人没有把魏延的计划看完整,如果魏延的计划中不包含诸葛亮,那么诸葛亮很有可能会同意,毕竟计划失败只损失五千人。如果按照演义中的两个人的关系来看,诸葛亮简直要举双手赞成,毕竟无论结果如何,都能达到“消灭魏军除外患,消灭魏延除内乱”。

当然,以诸葛亮的性格,这种龌龊的事情是做不出来的。作为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诸葛亮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得失,还有国家的稳定和百姓的福祉。在那个时代,战争的残酷和不确定性使得任何决策都可能面临失败的风险。

总的来说,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体现了他敢于冒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十日到长安并不是一句空话。虽然这个计划最终没有得到实施,但它的存在却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战争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将领的胆略和智慧。尽管我们不能确定如果这个计划被实施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但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创新性和潜在的价值。

魏延之谜 三国“子午谷奇谋”与明末高迎祥之败

在三国时期,蜀汉大将魏延曾提出一项军事计划,被后来的历史学者称为 子午谷奇谋 这计划旨在由魏延率领精兵五千人,穿越子午谷,偷袭长安。然而,这计划最终被诸葛亮否决。现如今,在网络时代,这一计划成为三国爱好者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支持魏延者和支持诸葛亮者各执己见。一 魏延的胆略。魏延提出 ...

子午谷奇谋 历史中的胜负与可能性

子午谷的奇谋曾在网络上引起广泛讨论,大多数人对这个计谋持负面看法。有人坚持认为,这一计谋是蜀汉征西大将军魏延的杰作,但也有人质疑其可行性。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新审视子午谷奇谋,其中的利弊和可能性。魏延的胜战之道。子午谷奇谋的核心是通过进军子午谷,趁敌人措手不及,实施奇袭。这一计谋的主要实施者是魏延...

“谋圣”鬼谷子 危机中的策略与细微之处的洞察

文章摘要 谋圣 鬼谷子的这句话表达了在面对危机时,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冷静的头脑,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利益并制定灵活的策略来解决问题。鬼谷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政治家 道家代表人物。在 鬼谷子 一书中,他提出的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 这句话,表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