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好「豐景」 稻花香裡藏糧技

2023-10-19 17:36:40 字數 1559 閱讀 7347

新華社合肥10月19日電 題:又是一年好「豐景」 稻花香裡藏糧技。

新華社記者王菲。

金秋時節,江淮大地的廣袤田野稻菽飄香,「豐景」如畫。

走進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山南鎮小井莊村,陣陣稻香沁人心脾,一輛輛收割機在稻田裡來回穿梭。

一大早,合肥萬豐生態稻蝦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孫先富就忙碌起來,他一邊排程機械和人員及時收割水稻,一邊抓緊稻穀烘乾儲存作業。「我們流轉了1020畝耕地,採用生態養殖技術,蝦稻共作,一田雙收,扣除成本一畝蝦稻田還能淨掙4000多元。」孫先富說。

推廣綠色高質高效水稻生產技術、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96.3%、打造優質專用糧食生產先行區……堅持藏糧於技、藏糧於地,地處江淮分水嶺的肥西縣加快描繪綠色低碳現代農業新圖景。

家庭農場主孔勇在檢視水稻長勢。新華社記者王菲 攝。

田成方,路成網,在位於肥西縣嚴店鎮三元村的糧食生產精耕細作示範點,一望無際的高標準農田稻浪翻滾,家庭農場主孔勇迎來了忙碌的收穫季。

我們流轉了5000多畝耕地種植優質水稻。在科技特派員的指導下,我們打造精耕細作示範點,運用配方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綠色高效整合技術,實現畝均增效200元,輻射帶動全縣優質專用糧食發展……」提及農業生產,孔勇開啟了話匣子。

多種糧、種好糧,離不開科技的支撐。

作為全國糧食主產省,安徽強化科技與農業有機融合,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積極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通過科技強農、機械強農助力農民增收致富,護航糧食穩產增產。

肥西縣科技特派員郭本巨集告訴記者,今年省裡進一步完善了科技特派員「一對一」服務行政村制度,加大對「新農人」的農業科技培訓和指導,同時採用「揭榜掛帥」的方式,開展小麥、水稻等農作物良種科研聯合攻關,加快選育一批高產穩產的糧食作物新品種,助推科技強農向全鏈條延伸。

在地處長江之濱的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16萬畝單季晚稻陸續開鐮收割。為確保主糧生產擴面增效,當地加快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和水稻良種推廣應用,全區水稻高產良種覆蓋率超九成。

今年我種了300畝單季晚稻,用的是農業部門重點推廣的水稻新良種,初步測產每畝地產量能達到700公斤。」在繁昌區峨山鎮沈弄村的蕪湖大公尺示範種植基地,三颱收割機正在田間作業,看著沉甸甸的金色稻穀,種糧大戶趙和平滿心歡喜。

以資訊化賦能現代農業,5g、人工智慧、雲端計算等數位技術在鄉村大顯身手,智慧農業正在成為「新農人」的「金扁擔」。

土壤墒情分析、作物長勢監控、氣象**…走進安徽省廣德市誓節鎮洪橋村農事服務中心,智慧農業數字大屏24小時「直播」秋糧的生產經營狀況。

廣德有農生態農業發展科技***負責人說:「公司在當地打造智慧農場,通過大資料技術助力農業提質增效,同時以『農戶+合作社+公司』的模式,開展現代農業全程託管服務。」

科技與政策雙輪驅動,啟用「新農人」種糧積極性。

今年合作社與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加強產學研合作,探索稻蝦菜鱔生態共作技術研究與應用示範。」讓孫先富欣慰的不止是眼下的好收成。孫先富告訴記者,今年他還通過了安徽省鄉村振興人才高階職稱評審,在城裡打工多年的女兒女婿也相繼返鄉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未來將圍繞生態農業闖出一條路,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關注秋收 又是一年好「豐景」 稻花香裡藏糧技

金秋時節,江淮大地的廣袤田野稻菽飄香,豐景 如畫。走進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山南鎮小井莊村,陣陣稻香沁人心脾,一輛輛收割機在稻田裡來回穿梭。一大早,合肥萬豐生態稻蝦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孫先富就忙碌起來,他一邊排程機械和人員及時收割水稻,一邊抓緊稻穀烘乾儲存作業。我們流轉了1020畝耕地,採用生態養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