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岁儿童的规则教育

2023-10-22 19:25:17 字數 2866 閱讀 4557

怎么把四五岁的孩子教得很懂规矩?我首先是觉得「懂规矩」是个很通俗,但内涵比较模糊的概念。我想分拆成下列几个问题来说说我的看法:

1.「懂规矩」是什么?需要的心理资源是什么?

2.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懂规矩」是要懂哪些规矩?

3.孩子「懂规矩」背后,家长该懂的规矩是什么?

4.「懂规矩」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家长该怎么做?

一、「懂规矩」是主动适应环境,需要认知发展,情绪调节能力。

我理解的规矩是社会大环境、家庭小环境的行为习惯与期望。人是社会性的、互相依存的,不懂规矩常常是要付出代价的。「懂规矩」于是成为主动适应环境的一个策略。当然,有时候破坏一些规矩是能获得收益的,但也会在另外一个规矩的维度中付出代价。

而时间、空间、场景、周围的人员多个维度导致的环境变化,相对应的规矩都可能是很不同的。有些规矩是明确可见可查的,大部分规矩却是偏隐性的、模糊复杂的。规矩约束的是行为,要懂规矩首先要了解这些规矩,这是有很强的认知功能要求的。而且正是由于很多规矩偏隐性,而适应环境的主体是自己,所以对规矩的主动判断和认知是需要大量的经验累积的。

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往往都是从被动到主动,从什么都不懂到熟悉的过程,并且是跟自己利益紧密相关的,这个过程必然会有很丰富甚至很激烈的情绪体验,无力感、挫败感、紧张感、压迫感等等都不会少。所以「懂规矩」会消耗大量的情绪调控精力,也需要很高的情绪调控能力。

二、四五岁的孩子正常情况下只懂得跟自己生活紧密相关、经常发生的规矩。

前面讲到懂规矩是以足够的认知功能和情绪调节能力为基础的,那么我们看看四五岁的孩子这两方面的功能发展的正常水平是怎样的。

皮亚杰认为 2 到 7 岁的儿童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能够使用「符号」来理解世界,但是在心理运算时表现出很多思维方面的局限,如自我为中心(没有办法理解别人的视角与观点),认为万物有灵,思维刻板拘泥,只能做简单的逻辑推理。认知方面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四五岁的孩子可以了解跟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规矩,比如作息安排、照顾自己的生活、了解爸爸妈妈幼儿园老师对自己的期望、了解怎么满足自己的需求。

婴儿是不具有情绪调节能力的。把情绪控制从抚养人的控制转为孩子自我控制是儿童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这个过程要经历整个儿童期,但是永远不能全部完成。因为即使**也不是能完全自主控制情绪的,尤其是在遇到困难时,**也会要依靠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但是在儿童期,我们逐步积累了一定范围的策略去管理情绪及其行为表现。3 到 5 岁的儿童使用语言和思维来考虑情绪的能力越来越强,能够将情绪现象客观化,把自己和情绪区分开来,能够分享自己的情绪,倾听他人的解释。这是个重要的习得并养成好习惯的阶段,情绪能力的发展状况决定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通过不断重**生的场景,从自己需求的角度,来逐渐熟悉并应付大部分与自我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规矩,但会面临很多挑战,常常情绪爆发,需要**的帮助。

三、孩子懂得的规矩是适应家长而实现的规矩。

一个要求没满足就地打滚哭嚎连天状」的孩子让人觉得「没规矩」,但是「懂规矩」不只是孩子的责任,家长不可以袖手旁观,或者只是摊摊手抱怨:「没办法啊,孩子还小就这样,大了就自然知道道理了。」

当孩子要求没有被满足而哭闹的时候,背后的逻辑是「这管用啊」,这是孩子适应生活环境习得的规矩;家长如果持有「没办法啊,不能让孩子这么没规矩地打滚,我不得不满足(他的要求)啊」的想法,孩子「要求不被满足——哭闹——要求得到满足」的规矩认知链条就完成了。

家长这样不管不顾地纵容孩子,从家长的认知方面来看,一是没有厘清父母在孩子学习适应社会规则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性和所需负担的责任,所以并没有去帮助孩子调节。二是家长自己对于很多社会规则是抱有反感但又无奈的矛盾心情的,特别是过去传统社会中对「懂规矩」执行得非常强硬,很多人心中有痛恨,希望童年时的自己能有自由和宽松的空间。现在自由、关爱、尊重孩子的思潮越来越普及和流行的时候,很多家长自然地怀揣着对过去成长经历中的怨恨来拥抱新思潮,但却没有明确意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关爱、尊重。自由需要先限定规则;父母关爱孩子,孩子也要有关爱父母的意识和能力;父母尊重孩子,孩子同时也需要尊重自己与他人。

从家长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方面来看,很多家长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要么被重压要么完全没有约束,导致家长自己就没有良好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更加不会帮孩子调节了。面对孩子对抗规矩时的情绪失控,家长不知所措,容易寄希望于「孩子长大自然就懂事了」,或者选择相信「孩子需要自己的空间,我不该约束他」「孩子的需求就应该被满足」之类看似有道理的宽松管教观念来回避这个令自己焦虑烦恼的教养局面。

孩子天性是去适应环境的,孩子不懂规矩的行为背后往往反映其养育人(不一定是父母)在认知及情绪调节能力方面存在困难。

四、父母就像子宫,既约束孩子又保护孩子。

规则是一种约束,同时又是一种保护。可以让我们在社会环境中减少与他人的冲突,避免来自外部的伤害。

孩子出生以后,家长其实也是要为孩子的成长继续提供一个「子宫」:既给予孩子适当的成长空间,又给予孩子适当的约束来保护孩子,避免孩子在社会环境中受到更多的伤害。因此,这个约束(也即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是有弹性的、温和的、非报复性的(也就是说,规则的执行并非是针对孩子错误行为的惩罚和报复)。

以孩子发怒时打爸爸妈妈为例,这个时候家长需要抓住孩子的手,限制他的身体攻击行为。这个约束是在孩子已经失去对自己的控制时帮助他控制自己,在行为约束的同时对孩子进**绪接纳与安抚,给孩子传递是非观的同时也要表达爱意,孩子就可以在经历中学习并内化行为及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这样孩子就能慢慢认识到规则是什么。「父母自身调节—父母与孩子共同调节—孩子自我调节」这个规则教育的过程,也是孩子能力与力量不断发展的过程,家长提供的「子宫」也随之不断地扩大调整,给孩子更大空间、更多自由的同时,也让孩子自己承担更多责任、面对更大挑战。

#百万创作者计划#

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讨论,关爱儿童健康成长,关注我不迷路。

7一9岁儿童叛逆期怎么教育?过来人分享方法!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到岁这个年龄段通常被称为儿童叛逆期。这一阶段,孩子们开始展现出更加独立和坚定的个性,他们渴望探索自己的身份,同时也可能表现出一些挑战性的行为。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理解这一阶段的特点,并采取合适的方法来教育和引导他们。那一岁儿童叛逆期怎么教育?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帮助家长...

3 6 岁学龄前期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与规律

学龄前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特别是 岁,这一阶段的生长发育趋于稳定,每年体重约增加 千克,身高约增加 厘米。那么,这一阶段的生长发育有哪些特点与规律呢?一 生长发育趋于稳定。 岁的学龄前期儿童,生长发育逐渐趋于稳定。在出生后的前几年,儿童的身体形态和生理功能迅速发展,而在学龄前期,这种发展开始...

浅析融合教育视野下的自闭症儿童小学美术教学干预方案

自闭症在我国儿童精神疾病类别中占居首位,比例已经达到 ,也就是说,每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是asd儿童。其中 左右的儿童智力水平并不低,可以进入正常的学校中学习,但是由于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普遍低下,还伴有各种不同的问题行为。使得他们在随班就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众多,这其中就包括在美术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