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时开始的戏曲文化工程

2023-10-25 15:55:03 字數 1587 閱讀 5042

史料载:“清之‘南府’,设之国初,原名内廷乐部,沿前明例也。专备内廷演戏,归四十八处都领侍太监管理。供奉演戏者皆太监,兼有外人,亦是承差人员,非业梨园者。所演之剧,只昆腔、弋阳腔二种,其戏文除昆腔、杂剧院本外,多应节令之戏。设在景山内,后于康熙年间迁入南长街,始改称南府。”

从上述记载看,自清初开始,清宫内廷不仅设立了专门演戏的机构,而且有人员编制,有专项经费,有外请人员,有演戏种类等,已经十分完备。到乾隆朝时,南府的机构规模最大时达到千余人,而且外聘了很多教习人员。

康熙不仅对宫廷戏曲机构的建立十分重视,而且对艺术的质量也要求很严。在宫廷档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魏珠传旨:尔等向之所司者,昆、弋、丝竹,各有职掌,岂可一日少闲?况食厚赐,家给人足,非掌天恩无以可报。昆山腔当勉声依咏,律和声察,板眼明出,调分南北,宫商不相混乱,丝竹与曲律相合为一家,手足与举止睛转而成,自然可称,梨园之美何如也!”

据当时人董含《莼乡赘笔》记载:康熙“二十二年癸亥,上以海宇荡平,宜与臣民共为宴乐,特发帑金一千两,在后宰门架高台,命梨园演《目连传奇》,用活虎、活象、真马。先是江宁、苏、浙三处织造献蟒袍、玉带、珠凤冠、鱼鳞甲,具以**、白金为之,上登台抛钱施五城穷民。彩灯花爆,昼夜不绝”。康熙本《劝善金科》是根据明人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改编而成,长达百余出。据记载,当时是在“后宰门架高台”进行演出。可见当时宫内外还没有能演出这样规模宏大之戏的戏台,而只能临时搭台。

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影印**。

随着宫廷演戏规模的不断扩大,除雍正年间在圆明园建成的三层同乐园大戏台,其余大戏台都建成于乾隆朝。包括紫禁城宁寿宫的畅音阁,紫禁城寿安宫的戏楼和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光绪年间,慈禧在颐和园建了德和园戏台。这五座大戏台都是三层的。也正是从乾隆年间开始,北京城内的王府、会馆也开始大量修建戏台和戏楼。戏楼的建设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对戏曲表演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康乾时期,宫廷编写了大量剧本,为内廷演出制定了严格的规范。如:台上不许穿本朝官服,演员在台上面君时要朝外叩拜看戏的帝后,下场时要退下等等。帝后寿诞、皇上大婚、皇子诞辰、册封皇后等各类活动,都有该演的戏(《法宫雅奏》)。从元旦至除夕,以及上元、端午、七夕、中秋等节日,也有演出的应节戏(《月令承应》)。

劝善金科》书影。

同时,张照等人还编写了《劝善金科》《升平宝筏》《忠义璇图》《鼎峙春秋》《昭代箫韶》等连台本戏。这些宫廷大戏对以后京剧和各种地方戏的剧本内容、唱腔、演技、服装、脸谱、道具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康熙和乾隆在位时多次南巡,尤其是沿运河到江南苏州、扬州等地。他们看到昆曲等十分精致,便引南方的外学入宫,作为宫廷戏曲机构的教习,同时参加内廷演出。乾隆年间,宫廷内外学人员最多时达千人以上。外学教习的加入使宫廷戏曲发生了重大变化,宫廷戏曲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值得一提的还有,乾隆在位时曾经三次为崇庆皇太后在京举办庆寿活动。乾隆五十五年(2023年)庆贺皇帝八十寿辰时,两淮盐商出资资助徽班进京演出,促成了徽、汉等剧种在京和昆、弋争雄的局面,为京剧的最终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作者:邸永君。

康乾盛世 真实的辉煌时代

康乾盛世,这段中国清朝的历史,包括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一直被认为是清朝的鼎盛时期。在这段时期,政治 经济 文化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将深入 这个盛世的真正内涵,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繁荣,而是探寻其中的真相。政治稳定与改革的崛起。康乾盛世的政治特点之一是相对的稳定。这三位皇帝都进行了大规...

康乾盛世 历史的探讨与争议

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个时期,也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光辉时刻。史学界对这段时期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是国家经济稳定繁荣的时代,而另一些人则持保留看法,甚至认为这是一个历史的假象。本文将深入 康乾盛世,解开其中的历史谜团。康乾盛世的兴起。康乾盛世的时间跨度长达年,从康熙元年至乾隆六十年。...

康乾盛世的政治治理和文化繁荣

前言 康乾盛世,也称为康熙雍正乾隆盛世,是指清朝 从康熙中期到乾隆中期的经济繁荣和稳定的时期,即从年到年。清朝是由满族人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满族人是来自东北的少数民族,他们征服了中国本土,并建立了一个统治着汉族 蒙古族 藏族 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的多民族帝国。康乾盛世是清朝权力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