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中石化凭什么?

2023-10-30 10:30:23 字數 3799 閱讀 8477

如果说亿华通(hk:02402)和国氢科技是2023年风头最劲的氢能公司,那么,进入2023年下半年,“明星”宝座上已经换成了“三桶油”之一的中石化(nyse:snp)。

早在2023年,时任中石化董事长张玉卓就提出了“一基两翼三新”战略构想,将触角伸向了氢能产业。2023年4月17日,张玉卓在做客央视《对话》栏目时表示,中石化“十四五”期间要建成1000家加氢站。一起参与节目录制的,还有瞄准电解水制氢的隆基掌门人李振国。

当然,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远不是加油站加挂一块加氢站牌子那么简单。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在2023年中期业绩会上,新任掌门人马永生正式公开了中石化氢能战略“三板斧”,即公司“十四五”期间发展氢能的思路:一是规划建设加氢站1000座,加氢服务能力达到20万吨/年;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规划制氢产量超百万吨;三是聚焦氢能交通领域和绿氢炼化。

其中,在氢能交通领域,要建成全国最大规模的氢气制备、储运及加注网络;在绿氢炼化领域,要促进炼化企业转型脱碳,实现炼化行业绿氢利用规模全国最大。

通过以上几步,中石化立下的目标是:争取“十四五”末,公司年减排二氧化碳1000万吨以上。至此,中石化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的氢能战略已初步成型。

扼住制氢“咽喉”

氢**丰富,制备与应用均满足“低碳”要求,可以帮助风电、光伏大规模消纳,实现电网大规模调峰和跨季节、跨地域储能,被认为是“21世纪终极能源”。

氢能是能源转型中备受瞩目的一环,氢能市场是一片万亿蓝海。中国氢能联盟预计,2023年至2023年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2023年至2023年产值有望达到5万亿元。

作为传统石油公司,中石化对氢能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这是因为,氢气是石油炼制、合成氨、甲醇等化学品的必要生产原料,其化学品属性突出。这与石油公司处理化学分子之类的核心业务有相似之处。而自制绿氢用于传统炼化业务,还可以帮助石油公司实现减排。

然而,要干成高难度的“氢生意”并不容易,这需要清晰、准确的战略抉择。

氢产业链条包括了上游的制氢、储氢、运输;中游的燃料电池系统相关部件的生产;下游的氢能应用环节。在上中下游产业链上,亿华通和国氢科技主要聚焦于燃料电池、氢能动力系统等,中石化则瞄准了绿氢制取这一氢能产业的核心环节。

2023年3月,国家***出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23年)》,首次将氢能定位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绿色低碳转型能源载体,提出“到2023年实现绿氢年产能10万—20万吨。”

这一文件让市场嗅到了新风向,也让中石化的战略选择有了政策层面的支撑。扼住制氢“咽喉”,中石化的制氢规模不断扩大。

8月30日,中石化对外宣布,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其光伏电解水制氢成本约18元/公斤,约是当前绿氢生产成本的一半。这也标志着中国绿氢规模化工业应用实现零突破。

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顺利产氢,所产氢气通过管道输送至中国石化塔河炼化,用于炼厂炼油生产加氢,替代以往通过天然气制成的氢气。(关联华夏氢能文章:《年产2万吨!中石化新疆库车项目绿氢将全部供给塔河炼化公司》)

库车项目只是一个代表,中石化的绿氢制取野心并不止于此。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今年2月份,中国石化启动了全球最大绿氢耦合煤化工项目——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风光融合绿氢示范项目,项目总投资约57亿元,投产后可年产绿氢3万吨、绿氧24万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3万吨/年。

目前,中石化拥有国内最大的制氢能力,也是国内最大的氢气使用主体。2023年中石化氢气生产量达35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4%;2023年产量增长至445万吨,占到全国总产量的13.3%。

取道氢能基建

绿氢制取之外,中石化还在氢气储运加注环节发力。

在输氢端,中石化目前正在推进“西氢东送”输氢管道示范项目,该管道起于内蒙古乌兰察布,一期规划终点是地处北京的燕山石化,全长500多公里,是国内首条跨省份、大规模、长距离的纯氢输送管道。管道建成后,将用于替代工厂现有的化石能源制氢,供给交通用氢。管道一期年输送能力10万吨,远期年输送能力50万吨。

输氢管道属于氢能基础设施,重资产,造价昂贵,适合具有先天资金优势的央国企来做。中石化同时还有着多年运营油气管道的经验,发力输氢管道,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中石化氢能基建再向下游延伸,就是加氢站建设了。

2023年7月1日,中国石化宣布,国内首座油氢合建站——中国石化佛山樟坑油氢合建站正式建成,这是全国首座集油、氢、电能源供给及连锁便利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网点。从此,中国石化从氢能加氢端开始频繁落子。

中石化拥有3万多座加油站,具有布局加氢站的先天优势。和亿华通、国氢科技不同,中石化不做燃料电池,也不会下场制造氢能车,它只要把加氢站做活了,氢能车的红利也就吃到了。

中石化的财报数据,已经体现了其在氢能建设上的投入力度,2023年年报显示,“主要用于加油(气)站、油气氢电服综合加能站和物流设施等项目建设”,中石化在营销及分销板块支出近240亿元。

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石化已在全国建成98座加氢站,是全球建设和运营加氢站最多的企业,相当于全国总量的28%——现阶段全国的加氢站总数也不过才350座。

另外,中石化的加氢站压缩机、顺序控制盘、加氢机、氮气阀箱、站控系统都已经达到了量产水平。同时,分布式制氢装备、车载供氢系统等制氢、用氢环节关键装备正在研制中。

避开内卷赛道

中石化做氢能,自然是剑指全产业链,但是在业务选择上还是边界感分明。对已经内卷严重的电解槽环节,中石化拒绝“下水”。

2023年下半年以来,氢能赛道的投资风向从氢燃料电池转向上游制氢,带火了电解槽行业。据高工氢电产业研究所统计,2023年前7个月,国内氢能产业链企业公开披露了34起融资,其中与电解水制氢相关融资占比超过四成。

国信**研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电解槽市场共18个项目招标,招标量超过了2023年全年800mw的出货量,预计2023年出货量将同比增长190%至2.3gw。

电解槽企业扩产也在快马加鞭。2023年,国内11家企业合计披露产能同比预增64%至12.6gw。以2023年上半年电解槽订单中标量来看,传统电解水制氢设备企业中国船舶第七一八研究所下属中船(邯郸)派瑞氢能居于第一,新能源公司阳光电源(sz:300274)、隆基绿能(sh:601012)旗下的氢能业务公司阳光氢能、隆基氢能分列第。

二、三名。在激烈竞争下,电解槽行业同质化、“内卷”严重,目前国内至少有200多家企业规划或布局了碱性电解槽业务。与此同时,电解槽企业还在频频低价竞标,这给行业发展埋下隐患。

为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马永生为中石化制定了16个字的氢能方针——“加氢引领、绿氢示范、双轮驱动、助力减碳”。也就是说,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中石化依据比较优势只做两件事:一个是绿氢制取,一个是氢能基建网络。

如前文所述,上游制氢环节是产业链“咽喉”的角色,成本问题对行业发展有最为直接的影响。制氢成本占到整个产业链成本的50%-60%,绿氢制取的核心难点还是要降本。

中国绿色氢能发展路线图》显示,国内绿氢生产成本为33.9元—42.9元/公斤,至少是煤制氢的3倍,远高于天然气制氢(7.5—24.3元/公斤)或工业副产氢(9.3—22.4元/公斤)。

中国石化投产的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虽然制氢成本已经大幅降至18元/公斤,可尽管如此,相比10元左右的灰氢,还是算不过来经济账。

制氢成本中,电费比重在五成以上。只有电价越低,绿氢**才能越低。业内曾有测算:当电价在0.616元/度,绿氢生产成本大概在39.06元/公斤;当电价降至0.3元/度,制氢成本在21.22元/公斤;当电价降到0.13元/度,绿氢成本可降至11.63元/公斤,基本能与灰氢平价。

未来要实现“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的愿景,在氢能产业链上游,中石化需要持续发挥带动作用,促进制氢成本的大幅下降。这对中石化的整个氢能战略来说,无疑是重中之重,也是央国企的责任担当所在。

*请标明出处,文章**:华夏能源网,**hxny3060)

中国一家小公司打破西方垄断,降至低价,外媒 中国不讲武德

中国湖北省潜江市的长飞工厂成功研发出新一代多芯光纤技术,该光纤不仅在技术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还将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与同类产品相比,长飞工厂的光纤 仅为其国际竞争对手的. 降至每公里元,创下近乎白菜价的低价。此次突破性的技术创新,让中国湖北小县城的工厂成为了通信技术领域的新领跑者,给西方企业造成...

冀中能源股份公司邢东矿 硬核打好“百日安全生产”攻坚战

河北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安全生产 月份以来,邢东矿积极开展 百日安全生产无事故 活动,克服多重生产困难和经营压力,瞄准目标乘势而上,为全面完成年度生产任务奠定坚实基础。该矿规范推行班前安全教育,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严抓安全技能培训,凝聚全员安全共识,为安全生产把好第一道关。各单位规范班前会流程,...

中国小公司打破西方垄断,降至白菜价,外媒 中国不讲武德

在通信技术领域,中国一家小公司成功打破西方垄断,将产品降至白菜价,外媒对此持有不公正的看法。然而,这一突破不仅是中国制造业的壮举,更是中国科技实力的体现。本文将 中国在光纤技术领域的创新突破,以及其对全球通信市场的影响。 西方垄断与中国的发展历程 长飞工厂成功研发新一代多芯光纤技术,打破了西方对光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