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資訊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創造出新路徑?

2023-10-11 21:30:02 字數 4459 閱讀 9900

2012 年3 月,我國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印發《教育資訊化十年發展規劃 (2011一2023年)的通知》 (教育息化髮劃(2011-2020)》以下《》)開頭直接引用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首次提出的重大命題一-「資訊科技對教育髮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並以此作為《規劃》制定與實施的總綱。

在「總綱」之後,是關於「教育資訊化的意義」和「實現教育資訊化的途徑與方法」的闡述。

教育資訊化的意義,是要「以教育資訊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難題促進教育的變革與創新」(過去的提法是「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所以是「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巨集偉目標不可或缺的動力與支撐」。

實現教育資訊化的途徑與方法,是指要充分利用和發揮現代資訊科技優勢,實現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事實上,這也正是能夠讓資訊科技對教育髮展真正產生革命性影響的具體途徑與方法。資訊科技應與教育「深度融合」這是《規劃》中首次提出的全新觀念,曾先後出現十次以上,可見它具有異乎尋常的重要性。

為實現教育資訊化的目標,即通過教育資訊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以達到促進各級各類教育變革與創新的目標,國際上傳統的途徑與方法是:實施「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也「資訊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現在,《劃》放棄這一傳統說法,而提出資訊科技應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觀念,並認為這才是實現上述教育資訊化目標的有效途徑與方法,其根據何在?這只有從「資訊科技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內涵、實質去探尋,才有可能弄明白。

為此,我們需要先考察資訊科技與教育「深度融合」觀念提出的背景、它同傳統的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觀念有哪些不同。

眾所周知,人類社會自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進人資訊時代以來,以多**計算機與網路通訊為標志的資訊科技日益廣泛地應用於人們的工作、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在經濟、軍事醫療等領城產生了革命性影響。但令人遺憾的是,在資訊科技取得這些重大成效的同時,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卻成效不顯,大多數仍只停留在手段、方法的應用上,對於教育生產力的提公升 (大批創新人才的培養),似乎可有可無,而非必不可少的因素,更談不上對教育髮展產生革命性影響。原因在**呢?著名的賈伯斯之問,提出的也是這樣的問頻一-一「為什麼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城,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

長期以來,國際上曾有許多專家學者對此進行過研究與**,都無功而返。只有 2010 年11月發布的《美國2010 國家教育技術計畫》(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2010,簡稱為netp2010。從 1996 年以來,美國已先後四次發布教育技術計畫,2010 年發布的是最新一輪)c2],通過認真回顧和總結近三十年來企業部門應用技術的經驗與教訓,並與教育領域應用技術的現狀作對比,才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而引出乙個全新命題;

教育部門可以從企業部門學習的經驗是如果想要看到教育生產力的顯著提高,就需要進行由技術支援的重大結構性變革(fundamentastructuralchanges),而不是漸進式的修修補補(evolutianary tinkerinr)」(下面把這一命題簡稱為「教育系統結構性革」命題)由於這一俞題與資訊科技能否對教育髮展產生革命性影響密切相關,事實上,能否運用資訊科技實現教育系統的重大結構性變革,正是資訊科技能否對教育髮展產生「革命性影響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這裡想要說明的是:從歷次發布的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計畫的內容看,netp2010 是關於美國教育系統中的各個領域,並涉及教育系統中所有組成要素的最全面、最系統的教育發展計畫,其豐富內涵、重大意義與深遠影響,在我國只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能與之相比。

迄今為止,從國際範圍來看,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學者,對於資訊科技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或「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歷來都是只從改變「教與學環境」或改變「教與學方式」的角度(頂多也只是從同時改變「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度)述資訊科技在教育領域的意義與作用,去定義「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內涵、實質,因而都未能抓住問題的本質與關鍵。

只有 netp2010,通過回顧和總結近三十年來企業部門應用資訊科技的經驗與教訓,並與教育領城應用技術的現狀作對比,才終認識到,資訊科技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之所以成效不顯 (或者說,資訊科技對教育髮展未能真正產生出革命性影響),其問題出在:教育系統沒有實現用資訊科技支援的重大結構性變革,只是將資訊科技應用於改進教學手段、方法這類「漸進式的修修補補」上,或者是只關注了如何運用技術去改善「教與學環境」或「教與學方式」。總之,沒有觸及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

這就是《規劃)》放棄傳統的「資訊技與課程整合」,而倡導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觀念的特定背景一一希望找到一種新的、能實現教育資訊化目標的有效途徑與方法,以解決長期以來資訊科技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成效不顯的問題。了解這一特定背景以後,我們再來看看「深度融合」的觀念和傳統「整合」的提法到底有哪些不畫?

既然用「深度融合」取代「整合」的目的是想要真正觸及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而不是只用於改進教學手段、方法這類「漸進式修修補補」),那麼,「深度融合」與傳統「整合」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深度融合」要求實現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而「整合」不要求,也不關注這種變革。

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又是指什麼呢?教育系統包含「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終身教育」等多個組成部分,但其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學校教育」--廣大青少年的知識技能與思想品德主要靠學校培養。

既然學校教育系統是整個教育系統的主體與核心,那麼,「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關鍵及主要內容,顯然應當是「學校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為了認識和理解「舉校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的且體內涵,我們先來看看下面的簡單邏輯推理;由於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也是除遠端教育以外,各級各類教育的主陣地),所以誤堂教學」應當是「學校教育」 的核心內既然「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最主要內容,那麼「課堂教學結構」自然就應當是「學校教育系統的主要結構」既然「課堂教學結構」是「學校教育系統的主要結構」,那麼,實現了「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自然就等同於實現了學校教育系統的最主要的「結構性變革」。

上述簡單邏輯推理表明,「學校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具體內涵就是要實現課堂教學結構的根本變革。

那麼,「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又是指什麼呢?在我們中國學者提出的「資訊科技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中,為「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給出的定義為(這一定義早在十年前就已正式給出):所謂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就是通過將資訊科技有效地融合於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資訊化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突出體現學生主休地位的以「自主**、合作」為特徵的新型教與學方式,從面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由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轉變為「主導一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

這一定義包含三個基本屬性:營造資訊化教學環境;實現新型教與學方式,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只有緊緊抓住這三個基本屬性,才有可能正確理解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內涵,才能真正把握資訊科技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實質。這三個基本屬性並不是平行、並列的。

營造資訊化教學環境是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基本內容《所謂資訊化教學環境是指能夠支援真實的情境創設、啟發恩考、資訊獲取、資源共享、多重互動、自主**、協作學習等多方面要求的教與學方式的教學環境):實現以「自主、**合作」為特徵的新型教與學方式則是一節「整合」課的縣體目標有了新型的教與學方式,再加上正確教育思想觀念的指導和相關教學資源的支援,才有可能實現下述最終目標,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是「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最終目標一一將教師主睪課堂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結構,轉變為既能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突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導一主體相結合」的課堂教學結構(而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正是「學校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也就是整個「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最核心內涵)。

由此可見,深度融合的實質與落腳點是要變革傳統課堂教學結構一一將教師主率課堂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結構,改變為既能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突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導一主體相結合」教學結構(如上所述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正是「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核心內涵)。

國內外的經驗告訴我們:教育資訊化若不緊緊抓住「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結構和建構新型課堂教學結構」這個中心,是不會有成效的,是要付出代價的。一一這是一條鐵的定律,也是中國人在教育資訊化領域發現的一條重要規律。不管是個人、社會,還是國家,誰要是忽視或違背這一規律,都要付出代價,而且是非常沉重、高昂的代價。

2023年全球量子資訊科技市場發展分析

量子資訊科技是以量子力學原理為基礎,通過對微觀量子系統中物理狀態的製備 調控和觀測,實現資訊感知 計算和傳輸的全新資訊處理方式。量子技術初創企業在歐美聚集度和關注度更高,市場投資高度集中在量子計算領域,其中又以量子計算系統硬體製造企業最受追捧,反映出量子計算機研發在整個量子資訊科技領域的重要價值和意...

《中國會計報》 積極擁抱資訊科技 掌握未來變革主動權

一場持續舉辦7 年的活動,影響力和關注度不斷提公升。影響中國會計行業的十大資訊科技評選持續引領行業資訊化發展。種種跡象表明,以資訊科技為主要抓手的會計行業改革與發展正在以更加奮進的腳步向前推進。數電發票認知度提公升從2002 年第一次評選開始算起,2023 年的評選活動已經是第八屆。首屆 影響中國會...

資訊科技迅猛發展且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

在現代社會中,資訊科技迅猛發展且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人們的生活逐漸依賴於電子裝置,他們在不斷使用智慧型手機 平板電腦和電腦等,享受著無處不在的便利。在這一背景下,虛擬實境技術以其獨特的沉浸式體驗和互動方式迅速崛起,並贏得了廣泛的關注和追捧。虛擬實境技術,簡稱vr技術,是一種能夠模擬出逼真虛擬環境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