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中,蜀汉战死的四位优秀将领 冯习 张南 傅肜 程畿

2023-10-23 16:10:08 字數 2086 閱讀 8377

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官渡、赤壁、夷陵)的最后一场,此战之后三国进入相对稳定的对峙阶段。夷陵惨败,蜀国不仅损失了大批精锐士兵,许多优秀将领也战死疆场,为刘备的惨败增添了一抹亮色。

真实历史上,刘备公元221年伐吴时,关羽、黄忠、张飞早已去世,马超没有随军出征,赵云留守江都。所以刘备启用了大批中生代将领,刘备命冯习为大督,张南则为刘备亲率中军的前部都督。

冯习,字休元,南郡人。公元211年刘备入蜀,冯习跟随在军中。221年七月,刘备起兵讨伐孙吴,以冯习、吴班为先锋,一直推进到秭归。222年二月,刘备亲率诸将自秭归进军至夷道县猇亭,以冯习为领军,统诸军,与陆逊率领的吴军相对峙。闰六月,刘备被陆逊击败于猇亭,冯习为吴将潘璋部下所斩。

张南,字文进,广陵海陵(今江苏如皋)人,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二月,刘备亲率诸将自秭归进军至夷道县猇亭,以张南为前部,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军。章武二年(公元222年)闰六月,刘备被陆逊击败在猇亭,张南临阵被斩。

冯习、张南应当是刘备在赤壁之战以后重点培养简拔的英才,由于两人在刘备伐吴之前名声不显,很可能是刘备从亲卫部曲将中选择提拔。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作诗称赞二人:“冯习忠无二,张南义无双。沙场甘战死,史册共流芳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二月,刘备亲率诸将自秭归进军至夷道县猇亭,以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傅肜、辅匡、赵融、廖化等各为别督,与陆逊率领的吴军相对峙。闰六月,刘备被陆逊击败于猇亭,刘备收兵至马鞍山,陆逊复攻破之,刘备于夜间突围。

傅肜率部力战拒后,手下兵士都死尽了,吴国将领令傅肜投降,傅肜骂道:“吴狗!怎么会有投降的汉将军!”于是力战而死。傅肜之子傅佥,官至关中都督,公元263年魏国伐蜀,傅佥镇守阳安关,由于蒋舒投降,傅佥战死。父子两人都为国战死,晋武帝司马炎感叹道:“傅佥父子,天下之善一也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论者嘉其父子奕世忠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作诗称赞傅肜的忠义:“彝陵吴蜀大交兵,陆逊施谋用火焚。至死犹然骂吴狗,傅彤不愧汉将军。”(三国演义》中傅肜被写作傅彤)

程畿,字季然,巴西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市)人。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夺取益州,逐领益州牧,任命程畿为从事祭酒。 严格意义上来说,程畿其实并非武将,而相当于刘备的参谋,但他的气节却依然让人钦佩。夷陵战败后,蜀军沿长江顺流而下退军。有人告诉程畿:“后面的追兵已经赶上,抛弃船只,便可以逃脱。”程畿说:“我在军中,未曾因为敌人弃船而走,何况跟随天子而遇见危险呢!”于是追兵赶上程畿所在的船只,程畿亲身持戟与敌人战斗,甚至有敌船翻倒在江中。大量敌军赶到,一同攻击程畿,程畿战死。

身为文臣的程畿,慨然战死,获得了后世的好评。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评价道:江阳刚烈,立节明君,兵合遇寇,不屈其身,单夫只役,陨命於军。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称赞:慷慨蜀中程祭酒,身留一剑答君王。临危不改平生志,博得声名万古香。毛宗岗:文臣亦有武将之风,惟书生能忍辱,亦惟书生不肯受辱。

胜败乃兵家常事,傅肜、程畿、冯习、张南面临失败,选择了慨然战死,这种气节、忠义,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最为推崇的精神,虽然他们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但依然值得我们敬佩!

书瑶说历史 夷陵之战中,关羽失败的因素有哪些?

夷陵之战中,关羽的失败主要因素包括战略失误 人心不叶 盲目自信以及孙刘联盟的压力。关羽在战术布局上的失误,过于依赖水战,导致陆地作战能力不足。人心不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关羽对下属过于严苛,导致士兵士气低落。关羽的盲目自信,使他忽视了孙权的威胁,未能及时应对孙 刘的联盟。这些都是关羽在夷陵之战中失败的...

原创夷陵之战后,陆逊为何不乘胜追击,从而活捉刘备呢?

东吴巅峰,蜀汉逆袭 夷陵之战的战略谜题解析 在三国乱世中,夷陵之战成为一场蜀吴交锋的巅峰之战。关羽的壮举让曹操备感威胁,然而,东吴却在胜势之际选择暂避锋芒,这一决策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智谋?正文 .夷陵胜局与曹丕的威胁。公元年,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势如破竹,让曹操几近迁都,但东吴却在时机成熟时选择退避锋...

三国演义中的战略抉择 蜀汉的北伐之路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了策略和决策的时代,尤其是蜀汉这个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蜀汉的北伐战略,尤其在刘备和诸葛亮时代,涉及了许多战略抉择和困难决策。本文将深入 蜀汉后期北伐的战略,以及为什么某些选择被做出,某些战略被否定。刘备时代的北伐战略。蜀汉的历史开始于刘备,他最初占领...